摘要:《诗经》作为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其表现手法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本文试图以《关雎》为例,从兴的手法,草蛇灰线的脉络和虚实相生、言尽意长的意境三个方面浅要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关雎;表现手法
《关雎》作为《诗经》首篇,为历代文人所推崇,一直享有崇高的地位。究其原因,除了诗中体现的西周礼乐文明,其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也功不可没。笔者不揣浅陋,试图从兴的手法,草蛇灰线的脉络和虚实相生、言尽意长的意境三个方面浅要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兴的手法
《关雎》首句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许慎《说文解字》:“兴,起也。从舁从同。同力也。”关于兴的手法,历来看法不一。如,郑众说:“兴者,托事于物。”(《毛诗正义》引)郑玄认为:“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毛诗正义》引)朱熹认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总之,都认为“兴”是指不直接说出来,而是在说一件事情之前,先说别的。这种话语的铺垫和先导,起到的作用,是将读者带入作者描述的语境所必不可缺的一种媒介和手段,是沟通读者和作者的桥梁,以达到“同力”进入诗境的目的。任何话语都是不能脱离语境单独存在,不同的语境,语义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兴”的作用之一,就是“起”,是导入语境的一种手段。《关雎》就是通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八个字,引起读者注意,进而将读者带入诗中。
关于“关关”是雌雄和鸣或是雄鸟独鸣,雎鸠到底是指哪种水鸟,前人已多有文章论及,在此不一一赘述。
二、草蛇灰线的脉络
由在河之洲的雎鸠带领进入语境后,进而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至此,文章正文徐徐展开。然而,诗歌至此突然说了两句似乎不着边际的话“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毛诗正义》:“后妃有关雎之德乃能共荇菜备庶物以事宗庙也。”原来,这水中的荇菜不仅是眼前所见之物,更由荇菜想到了宗庙祭祀,想到了“窈窕淑女”主持祭祀之事。于是很自然的引出了下一句“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无论何时何地,不管醒着还是梦中,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会想到她,眼里心中俱是伊人。接下来,诗歌用了一句带有转折意义的话,把无尽的想象拉回现实:“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一波三折,令人回味无穷。并且进一步用“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来描绘求之不得的那种焦虑之情,形象生动。
诗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三句,回环往复,构成了排比结构,是《诗经》比较典型的句式结构,关于其中“流”“采”“芼”三个字,已经有人注意到了其逐次递进的关系,如尹建平《<关雎>中的“流”“采”“芼”》、易翰君《也谈<关雎>中的“流”“采”“芼”》详细论述了诗作如何一步步描述由飘忽不定,难以把握到精心选择直到最终选取的过程。同样的,由“寤寐求之”到“琴瑟友之”再到“钟鼓乐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看到美好的女子想与之成为佳偶,到琴瑟在御,选择志同道合之人(《毛诗正义》:“笺云,同志为友”),再到钟鼓齐鸣,和乐融洽,关系一步步更趋亲密。由个人的“寤寐求之”到两人的“琴瑟友之”再到众人齐聚的“钟鼓乐之”,则是描述不同场景之下,人数由少到多,君子和淑女也完成了由远而近,由疏而亲的关系演变。《毛诗正义》:“笺云,琴瑟在堂,钟鼓在庭”。则细细究来,场景由睡觉的卧室到堂,再到庭,一步步从私密到开放性场所,似乎也暗含了感情逐步公开的意味在里面。
这样,在诗歌结构上,不仅有着回环复沓的结构,同时也有着内在的渐进的情感和逻辑性,通过选取不同字眼,塑造典型场景,逐步描述事情发展的过程。
总之,诗歌似断实续,张弛有度,读来摇曳生姿,回味无穷。
三、虚实相生,言尽意长的意境
诗应富有张力,忌讳刻板、坐实。《关雎》中最后八句描述的场面似真似幻,难以捉摸,增加了诗歌的朦胧美。关于《关雎》最后八句描述的场景,主要有三种观点,即事实成婚、想象成婚和受挫后想到的追求方式。正因為无法确切判定“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事实还是想象,更是给了读者多种解读的可能性。但是,无论如何,最后八句都是描述的音乐和谐、洋溢着欢乐氛围的场景。“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论语·泰伯》)孔子对《关雎》卒章华美音乐的盛赞,从侧面证明了《关雎》在结尾方面高超的艺术技巧。《关雎》以洲中雎鸠起兴,至“钟鼓乐之”的大团圆结束,在一片祥和、欢乐中戛然而止,余韵缭绕,留给读者无尽美好的想象。
总之,《关雎》在表现手法上体现出高超的技巧,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也有一定借鉴意义,特别是其中起兴的手法的运用,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引入诗境;巧妙铺设的草蛇灰线的脉络,使得整首诗成为有着内在情感流转的有机整体;诗歌创造的虚实相生、言尽意长的意境,更是增强了诗歌的张力。这三者又完美融合在一起,共同构建了这首优美的诗歌。
【参考文献】
[1]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罗姝.《周南·关雎》 系年辑证[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12).
[3]尹建平.《关雎》中的“流”“采” “芼”[J].张家口大学学报(综合版),1998(11).
[4]易翰君.也谈《关雎》中的“流” “采”“芼”[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8).
作者简介:樊向飞(1981.01-),女,汉,山东省淄博市人,硕士,西藏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