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笑非 张薇
摘 要:字幕翻译是外国观众跨越文化障碍理解中国影视作品的桥梁和纽带,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视角对电影《芳华》的字幕翻译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影视剧字幕翻译提供一些参考,为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增加一些助力。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芳华》;字幕翻译;适应选择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于生态学的翻译理论及翻译范式研究”,批准号:18YYD401。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在逐渐提升。文化产品的输出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更是外界了解中国的主要途径之一。除影视剧的质量和推广渠道外,字幕翻译作为架起外国观众跨越文化障碍的桥梁,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外国观众的理解与中国影视剧在国外的受欢迎程度,因此,对字幕翻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字幕翻译研究概况
随着视听媒体的迅速发展,字幕获得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相关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对字幕翻译的研究还很有限,研究英汉字幕翻译远远超过汉英字幕翻译的数量。大多数学者或学生仍然把重点放在外国影视剧上,而不是中国影视剧。目前的研究通常是从关联理论、等效理论、目的论等方面对经典电影翻译策略进行探析。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视听资料在社会中的普及,从那时起相关的研究就已展开。从字幕的历史和技巧,到翻译策略在字幕研究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再到字幕翻译的制约因素都受到了热烈的讨论。西方学者也对字幕翻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包括从翻译限制到翻译模式,从策略分析框架到社会相关问题等方面。与西方研究不同,国内对字幕翻译的研究起步较晚,发展相对缓慢。关于汉英字幕翻译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有不少学者涉猎,但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需要更多的学者通过各种理论来进行深入研究。只有研究不断多样化创新、与时俱进,才能推动理论与其指导的实践共同发展。
二、生态翻译学概述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从生态视角综观翻译的研究范式”[1]。生态翻译学将翻译视为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研究翻译生态环境、文本生态与翻译群落及其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与许多其他理论一样,生态翻译学的提出是与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全球对生态文明的关注,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推动了学术研究,形成一种生态趋势,一种哲学变革。生态翻译学理论基础是关联链、生态智慧与适应选择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语言的转换,即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属于自然世界。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员,通过他们的社会活动产生文化。语言是文化的媒介,不同语言的存在需要翻译。于是,胡庚申教授于2001年拉开了生态翻译学研究的序幕。
三、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分析《芳华》字幕翻译
生态翻译学认为最好的翻译是最高的整体适应选择的程度。翻译生态环境包含诸多因素,尤其字幕翻译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做出选择和适应。因此,在字幕翻译中,对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的转化是重点。
(一)语言维度
在翻译中,语言层面的适应选择是最基本的,它要求译者在语言形式或修辞手段等方面做出适应性选择,采取与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相一致的表达方式。汉语强调整体思维和想象思维,而英语强调的是一种高度语法化的语言,句子的核心是动词结构。它需要逻辑和分析思维,而汉语语法灵活,不太依赖动词或连词。简而言之,汉语是意合,英语是形合。因此,语言维度的适应选择主要表现在词汇、句法层面和语篇衔接等。通常通过添加句子成分、句子重组、添加相应的衔接词等方法来实现。
例1:陈灿:从厨房顺的。
译文: Chen Can: I nicked from the kitchen.
“顺”是“偷”的行话。它符合影片中这个年轻人的说话习惯,听起来也不那么令人反感。“顺”这个词非常生动,而且能使人们不那么关注他的违法偷窃行为。有几个词可以表达偷窃的意思,但是对于翻译人员来说,挑选一个最合适的是很不容易的。考虑到语言维度的转换,译者采用“nick”这个词,指一种非正式的盗用,尤其是偷一些不值钱的小东西。因为陈灿就是从厨房随手拾了两个西红柿,所以“nick”这个词与原语言和说话人的语气以及最终的译文相适应。
(二)文化维度
译者在语言维度适应选择的同时,还要关注文化维度的适应性选择。因为翻译是沟通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桥梁,文化差异是潜在误解的根源。因此译者要努力突破由于文化差异而形成的障碍。中国电影的翻译也是对中国文化的翻译,字幕翻译时不可能不考虑文化背景。因此,翻译人员要认真思考两种文化的特点和差异,仔细研究原语字幕的文化内涵。文化维度的翻译通常是文化词汇和习语的翻译。译者采用的翻译方法一般包括音译、加法和直译翻译和自由翻译等。
例2:那现在我不成吃闲饭的了么。
译文:Id be nothing but a freeloader now.
“吃闲饭”指没有收入,靠别人养活,不工作的人。在翻译时,译者需要特别注意非正式语言及其承载的真正含义。如果翻译人员逐字翻译,会让观众感到很迷茫,因此译者需要在文化层面进行适应性选择。译者把原来的形容词转换成了名词。翻译人员选择用“freeloader”来表达,一个非正式的词,指一个人总是接受免费食物和从别人那里得到住宿而不给别人任何回报。译语的语义及文化内涵与原文十分契合,所以翻译的结果是译者通过适应性选择很好地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
(三)交际维度
译者除了关注语言信息和文化内涵的转换,还应该关注交际层面的转换。翻译非常重視交际效果,译者应记住交际的目的所在,努力使译文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译者不能简单地采用逐字逐句的解释,他们必须同时考虑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包括文化背景、文本认知与语用形式等。
例3:我和陈灿好了。
译文:Chen Can and I got together.
“好了”是谈恋爱的委婉表达,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人谈爱情的羞涩。译者在翻译时不能逐字翻译,而是要在语言和文化上作出选择与适应的同时满足语言的交际目的,帮助西方观众更好地了解剧中人物的爱情观,“got together”不仅符合西方人的阅读习惯,而且更好地转达了原文中暗含的信息,完成了语言的交际功能。
四、结语
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背景下,“中国电影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大窗口”[2]。字幕翻译具有重要意义。与文学翻译不同,字幕翻译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了做好这项工作,译者必须考虑各种因素,在所有因素之间寻求平衡。《芳华》是为数不多的在国外热映的现实主义电影之一,它的字幕翻译质量很高,值得关注。因此,本文以《芳华》的字幕翻译为例,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指导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影视剧的字幕翻译提供一些借鉴,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杨晨莹.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芳华》字幕翻译研究[D].外交学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