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阐述广西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提出广西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措施:注重理论主课堂,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突出实践大课堂,发挥实践育人作用;借力网络新课堂,发挥网络育人优势;培育教师红色信念,发挥教师价值引领作用。
【关键词】广西红色文化 “课程思政” 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4C-0142-03
“课程思政”是指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渗透在各门课程教学各环节,把价值引领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广西是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活动和建立地方组织较早的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我们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其内含的红色基因,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离不开广西红色文化这一十分宝贵的优质教育资源和鲜活教材。充分挖掘广西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功能及教育价值,将广西红色文化转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资源,对发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功能,实现“三全育人”、立德树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广西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
(一)融入广西红色文化是“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建设的价值诉求
广西是一片红色的热土,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革命故事数不胜数。无论是中国农民运动著名领袖韦拔群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还是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湘江战役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建立,都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广西红色文化是广西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它承载着广西人民的爱国爱党、团结勇敢、维护民族团结、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和鲜活教材,其理想信念导向、教育和激励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将广西红色文化融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在当代大学生中讲好红色故事,使红色基因真正融入学生血脉之中,发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作用,教育引导他们树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是“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建设的价值诉求,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和责任。
(二)融入广西红色文化是坚定大学生崇高理想信念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是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是红色文化的精髓,失去了理想信念,红色文化就失去了光泽。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指出,“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长征路上的苦难、曲折、死亡,检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向世人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坚不可摧的。”广西红色文化蕴含着理想信念力量导向功能,加大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力度,能够指引新时代大学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促进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增强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能够彰显广西特色,讲好广西红色故事,有效地抵御历史虚无主义。
(三)融入广西红色文化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客观要求
长期以来,党和人民群众始终保持着血肉联系,在广西这片红色热土上留下了许多真挚感人的革命故事,其中惊天动地的壮烈场面、阶级友爱的温情故事和军民鱼水情深的珍贵友情,无不渗透着人性的至高情感,无不折射着爱国主义的理想光辉,是教育大学生的重要素材,是新时代德育的重要载体。高校应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梳理广西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价值,着力推动广西红色文化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转化,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这样不仅能有效化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匮乏的困境,还可以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实效性和针对性。对学生而言,教师运用家乡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更加容易消除学生对历史的隔阂感,而且也更容易产生代入感,使他们能够设身处地地将自身摆入广西红色革命历史长河中,更加生动具体地感受、体悟和理解自身的使命、责任与担当。
二、广西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践
(一)注重理论主课堂,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生吸收和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主渠道”,要使广西红色文化基因真正融入学生血脉之中,必须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注重在知识传授中凸显价值引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将承载广西红色文化中的人物、事迹、精神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融入专业课程中,实现思想和價值引领,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将广西红色文化融入专业课程,要着力于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两个方面。
一是要加强内容的整合。广西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既有物质层面的军事指挥机关的旧址、纪念馆等红色资源2300多处,也有精神层面的文艺类歌曲《红军瑶家一条心》、电影《血战湘江》等。这就要求要从整体上掌握广西红色文化的表现形态、独特价值、作用机制等,要将广西红色文化融入授课计划中,深度开发课程内容,充分挖掘出广西红色文化与专业课程之间的独特关联性和相互匹配性,整合零落分散的红色文化,找到与专业课程内容最佳契合点,用鲜活的具有个性魅力的素材丰富课堂教学,真正实现广西红色文化与专业课程的紧密衔接,使广西红色文化资源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浑然一体,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情感认同。如把红军长征以来发布的首个民族工作文件、党的民族政策具体落实的重要蓝本《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纳入民族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将描述红军长征路(桂北段)英勇悲壮的当地民谣“湘桂古道红军路,寸土千滴红军血;湘桂古道红军路,一步一尊英雄躯;湘桂古道红军路,一草一木一忠魂;湘桂古道红军路,一山一石一丰碑!”纳入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等专业课程内容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铁血将士铁一般的信仰信念,激发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始终保持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永远奋斗的精神状态,以坚定的信心、昂扬的斗志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二是要创新教学方法。“能不能把课讲好,把道理讲清、讲深、讲透,讲到学生的心坎里去,让学生信服,改革教学方法尤为重要。”“课程思政”改革的本旨是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增强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让课堂教学“活”起来,避免牵强附会、割裂曲解、生搬硬套,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同频共振的立德树人效果。这就要求专任教师按照“八个统一”的要求,立足课程的自身特点,认真梳理广西红色文化素材,对课程进行深度开发与深层设计,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重视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通过实施情景教学法、典型教学法、探究发现法、参与性教学、创新性研讨等,不断推动红色文化教学改革创新。需要注意的是,“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广西红色文化”,不是在专业课程中剥离出几节课时讲授广西红色文化。“广西红色文化”与“课程”关系应当是“如春在花、如盐化水”,而非“眼中金屑、米中掺沙”,不是生硬地将广西红色文化内容生硬嵌入专业课程中,也不是消解专业课程原有的教学目标,而是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两者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如造型艺术教师可采用典型教学,将广西红色革命历史人物如韦拔群等人物塑造引入雕塑专业教学和项目创作;美术教师可采用专题教学,让学生以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等广西红色文化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既实现课程教学的目的,又把革命斗争的精神内涵通过课程和创作传达给学生;英语教师在训练学生英语口语时,可选取湘江战役、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建立等广西红色文化重大事件中的某个片段,让学生进行英文演绎,让“广西红色文化”活跃在课堂上,使其成为一种经常性教育方式。
(二)突出实践大课堂,发挥实践育人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是人的思想形成发展的源泉,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磨炼意志、砥砺品行、涵养德性的重要方式。要将广西红色文化融入实践育人工作体系,纳入教学计划,规定相应学时学分,不断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积极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使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亲身体验感知广西红色文化精神的力量和时代价值。
一是要开展好体验式实践教学。体验式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客观真实的历史文物和遗址面前亲自感知与体验,将讲解、感受、体验结合起来,通过参观红色文物遗址、红色纪念馆以及欣赏红色文化经典文艺作品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红色精神,把课堂获取的“我理解”的知识转化成“我相信”的信念,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如广西10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主要分布在百色—龙州、桂林—兴安一带,根据地理位置分布可组织两条体验式实践路线:一条以“追寻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为主题,主要以参观红军码头、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百色起义纪念碑、红军桥和百色起义纪念馆为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们党的光辉历史,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另一条以“重走长征路”为主题,组织大学生重走红军长征路(桂北段)、参观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等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延续革命血脉,激发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
二是开展好调查研究創作式实践教学。要坚持知行合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结合各门课程内容特点,把与广西红色文化相关的人物、故事、事件、调研报告、采访内容等,做成案例或改编成不同艺术形式,让大学生在了解、调研、访谈和创作中,深刻领会光荣的革命传统历史,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可开展对广西红色建筑的实地调查,通过测绘革命遗址的现状,探寻建筑设计初期的情形及历次重大整修等方式,了解革命遗址背后发生的革命故事,追溯红色记忆,传承红色文化;舞蹈专业学生可以以湘江战役背景创作舞剧,演绎1934年为了确保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粉碎敌人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万名红军将士血染湘江两岸这一壮烈的战斗,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的悲壮,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三)借力网络新课堂,发挥网络育人优势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网络、自媒体和各类终端成为扩展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载体,要在大学生中传承广西红色基因,就必须主动占领网络主阵地,借助网络媒体空间海量、传播快速、表现多样、资源共享等优势,扩大红色精神的覆盖面。
一是充分运用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网络延展式教学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体验广西红色文化,进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如学生可通过VR、操控计算机、手机,以实时互动等方式创造革命历史的真实场景,在直观、生动、逼真的图形、动画、三维场景构造的虚拟环境中感受历史,体验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
二是要加强与党史和地方文化部门的联系,共同打造视频教学互动平台,实现地方革命教育基地与专业课堂相对接,基地讲解员与课堂老师、学生相互动,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
三是着力打造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广西红色文化网上资源库,整合和创作红色文化资源的视频、音频、图片动态信息资料等资源,广泛宣传在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及先进事迹,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如选取被喻为“广西地下党的支柱”、曾任中共广西省工委书记陈岸的诗歌:“二十离家恨虎狼,四十返家志为忘。花甲回归身犹健,枕戈系甲待边疆。”展示抗日战争时期广西成立的学生军分赴各县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情景素描,以及1932年9月在天峨县甘孟山红七军第三师六十三团一营蓝志仁等九位壮士跳崖牺牲的悲壮故事视频等,这些具有本土乡情的红色文化资源更能使学生产生共鸣。
(四)培育教师红色信念,发挥教师价值引领作用
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直接实施者,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要让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传承好广西红色文化,就要重视教师红色理念的培育,发挥教师价值引领作用。其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具有教育情怀,只有触动心灵的教育才能真正打动人,才能达到立德树人润物细无声目的;其次,安排教师参加广西红色文化专题培训班、参与实践等,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想理论水平和红色素养,发挥教师在传承红色基因中的骨干作用;再次,教师要注意话语表达方式,应用生活、鲜活、新颖的话语讲述红色事例,让学生愿意听、听得进、记得住,最后,经常性开展课堂教学观摩、专题教研、论文评比和常规教学检查等活动,促进红色文化融入课堂,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要增进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分享经验,共同进步,用实际行动促进广西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切实提高育人水平。
综上所述,在当前“课程思政”改革的背景下,要重视广西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积极创新广西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使红色基因真正融入学生血脉之中,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许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N].光明日报,2019-10-18
[2]刘建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69
[3]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员教育中心.红色传奇[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9:147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互联网+视域下广西中职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GXZZJG2018A035)
【作者简介】谢晶星(1985— ),女,汉族,广西贺州人,硕士研究生,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政办副主任,高校讲师。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