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阈下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

2020-07-09 03:16班兰美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职院校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全员性、全过程性、全方位性的系统性构建等问题,提出“三全育人”视阈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措施: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健全机制,规范运行,确保工作落到实处;拓宽渠道,注重实效,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彰显特色,开拓进取,构筑成长“心”防线。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三全育人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4C-0129-03

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面临学业、人际、情感和就业等各种压力与挑战,心理问题时有发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提高学生自我保健和危机防范意识,客观地评价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努力地超越自我,塑造健全人格,学会情绪调节和压力管理,优化心理品质,激发心理潜能,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涯规划,实现人生理想,从而达到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的作用。本文探讨“三全育人”视阈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

一、“三全育人”视阈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全育人”是指把育人工作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当中,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格局。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壮大,从国家层面到地方,从各行政部门到各高职院校,都高度重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三全育人”视角来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还缺乏全员性、全过程性、全方位性的系统性构建,尚未发挥“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作用,协同效果有待提升。

(一)心理健康教育未能体现全员性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范畴较为广泛,涉及课程教学、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心理中心建设等内容。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都是以专职教师为主,没有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这导致专职心理教师忙于应付各种危机和心理咨询,没有时间和精力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教育效果欠佳。

(二)心理健康教育未能体现全过程性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数量有限,加上高职学制较短,专业课、实训课的安排比较紧凑,因而多数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大一学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往往安排在大一阶段,而在大二、大三阶段高职院校基本上不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选修课。可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贯穿学生三年的高职生活,也没有全面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践当中,没有形成全过程育人的良好局面。

(三)心理健康教育未能体现全方位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心理育人的重要途径,对于高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将心理育人与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的育人体系有机结合,难以全方位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三全育人”视阈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探究“三全育人”视阈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以增强心理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以立德树人的高度责任感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层层落实责任,实时督查整改,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1.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提供坚强保障。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其作为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来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强化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学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精神,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每学期召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汇报会,分管校领导亲自主持,听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況报告,从整体上研究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预防、做好危机干预和工作部署。二是加强检查指导,确保工作成效。学校领导应经常到心理中心检查指导,大力支持心理中心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号召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活动。

2.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夯实工作基础。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足额配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确保各项活动有序开展。根据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建设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场所。努力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成集个体咨询、团体辅导、沙盘游戏、智能情绪调节、心理测试、身心反馈训练、心理素质拓展于一体,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心理健康教育基地。

3.配强队伍,强化培训,提升整体能力素养。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团队,负责学生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咨询辅导工作。专职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以科学化开展的核心力量,兼职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辅导员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层力量。高职院校要按照1∶4000的师生比配齐专职心理教师,按照1∶1000的师生比配备兼职心理教师。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等方式加强培养专兼职教师,积极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师资团队。从时间和资金上,支持专兼职教师通过自学或者继续深造以及考证等方式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定期选送专兼职教师出校、出省学习、考察,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定期邀请校外相关专业领域或兄弟院校的专家学者到校举办讲座和交流,开展案例督导,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切实提高专兼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辅导与干预能力。

(二)健全机制,规范运行,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1.建章立制,规范运行。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项工作职责,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入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有效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工作的顺利实施。

2.完善体系,防控风险。建立健全“学校心理中心—系部心理辅导站—学生会心理部—班级心理委员—宿舍联络员”五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心理中心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系部成立心理辅导站,设立一名经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的辅导员为站长,负责各系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各系部学生会成立心理部,协助心理辅导站站长并指导心理委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班级设立一名心理委员,负责班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宿舍设一名联络员,负责掌握宿舍同学的心理动态。

(三)拓宽渠道,注重实效,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1.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全员心理育人立体网络。借助师生合作、家校合作、校企合作、生生合作等方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的力量,充分发挥各方的心理育人优势。

(1)加强宣传引导,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育人工程。因此,要加强宣传引导,营造一种人人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号召广大教职员工积极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军当中,建立一支由学校党政领导、学校各部门、心理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等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加强对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鼓励他们在日常教学、管理、服务当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

(2)强化家校合作,激发家庭的心理育人作用。根据布朗芬布伦诺生态系统论的观点,家庭和学校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微环境系统,对大学生的适应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家庭功能会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而不良的家庭功能则会导致个体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行为。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启动家校定期联系工程建设,加强与学生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让家庭和学校一起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

(3)多途径增强社会力量的心理育人功能。当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可以邀请校外知名人士、优秀校友参与育人,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发挥社会资源心理育人功能。

(4)加强个人修养,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潜能。学生心理社团作为学生自发形成的学生组织,在朋辈互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心理骨干来自学生群体,他们更容易理解和体会其他同学的心理需求与情绪感受,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要大力支持、鼓励和指导学生心理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团体动力、朋辈互助等方式发挥榜样示范力量,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促进学生自我成长。

2.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心理育人体系。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以易班、微信等新媒体为辅助渠道增强心理教育的吸引力,以“3·25—— 善爱我”“5·25——我爱我”“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三大主题活动为主线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动性,以素质拓展为重要手段强化心理训练,提升心理教育的成效,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点到面、由表及里进行普及推广,覆盖全校学生,最终建成全过程、全方位、多渠道的育人平台和育人体系。

(1)关注“两大关口”。借助内部质量教学改革与诊断建设项目,实施全程育人教学诊断工程。关注“新生入学”和“老生毕业”两大关口,即新生入学后,开展心理测评,建立心理档案,为学生架设健康成长的“绿色通道”;针对毕业生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帮助毕业生做好入职心理准备和角色转换。在校期间,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成长规律和心理需要,全盘规划设置学生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优化“三个载体”。依托拓展基地、团辅室、二级工作站三个载体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断完善素质拓展基地,根据专业特色开展更为符合企业行业人才需求的拓展项目。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设计更为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团体辅导活动。加强对系部二级工作站的管理和指导,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建立激励机制,培育系部品牌项目,突出系部专业特色。

(3)升级“四个平台”。搭建课程、活动、网络、阅读四个平台。一是推进课程改革,完善课程平台建设。除了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公共必修课外,可以尝试开设选修课。除了课堂教育,还可以进行网络教育。建设教学资源库,编制出版可视化、立体化教材等。二是搭建更为系统的活动平台。精心设计活动主题、内容和形式,打造特色鲜明的品牌活动。三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完善信息平台。联合易班发展中心,开设心理专栏,依托学校网站、各系公众号,占据网络宣传重要阵地,切实增强网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效用。四是打造升级阅读平台。阅读在心理咨询辅导和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高职院校要开拓心理图书阅览室,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让书籍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知识成为学生的精神食粮,让成长成为学生的一种信仰。

(4)完善“五级防控”。在“学校心理中心—系部心理辅导站—学生会心理部—班级心理委员—宿舍联络员”五级防控的基础上,构建六位一体的危机预防、四向交互式的危机预警、五级联动的危机干预体系。即建立以调查研究、课堂教学、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咨询与辅导、朋辈互助、环境建设等途径紧密结合,形成六位一体的心理危机预防体系。建构以学校为主导、学生為中心、家庭为基础、社会为补充的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的四向交互预警体系。构建“宿舍—班级—系部—学校心理中心—医院”和“宿舍—公寓中心—系部—学校心理中心—医院”的双通道五级联动干预体系。

(四)彰显特色,开拓进取,构筑成长“心”防线

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视角,精心打造HOPE育心工程,通过心理咨询、素质拓展和团体辅导培养学生的阳光心理状态(H-Happy)、塑造职业心理素质(O-Occupation)、开发积极心理品质(P-Positive)。遵循全体性、教育性、发展性的原则,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解决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以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依托素质拓展基地,结合专业特色及岗位需求,对学生开展专题式、系统化和模块化的拓展训练,塑造职业心理素质。侧重分享交流、总结运用,引导学生将拓展中的精髓迁移到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借助团体活动室对学生开展团体辅导,开发其积极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夏智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操作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

[2]江颉,罗显克.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

[3]蔡迎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三全育人”体系中的构建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7)

[4]陈虹.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内涵、困境与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7)

[5]雷榕,锁媛,李彩娜.家庭学校环境、人格与青少年心理健康[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感戴、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2019KY1313);2019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大学生感戴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2019SZ058);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干预研究”(2012ZZ25);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希望素质与高职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3ZZ25)

【作者简介】班兰美,硕士,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高职院校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全育人”培育模式新探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