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后教理念与地理核心素养融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2020-07-08 17:40李琼
写真地理 2020年6期
关键词:研学后教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李琼

摘 要:  研学后教为新时期教育的新思想,主张先思考后教学,有效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注重学生的个人思考,对学生的思维有启发作用。地理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即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对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基于研学后教理念与地理核心素养的地理教学符合当代教改的要求,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  研学后教;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33(2020)06-0213-02

引言:研学后教与地理核心素养融合从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还优化了教学体系。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两种教学理念的融合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其探究意识,符合教改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成长需求。

1 研学后教理念与地理核心素养融合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研学后教和地理核心素养的融合,指的是教师先研究教材教法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再来组织课堂教学,从而实现高效课堂,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传统教育以书面教育为主,教学目标比较单一,以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为主,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关注较少。新形势下,面向高中生的地理教学要体現专业教学特征,注重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同时还要提升学生的思维,使其以更理性的思维判断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2 研学后教理念与地理核心素养融合的教学目标

研学后教与地理核心素养融合的课堂,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地理的核心观念,能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能够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综合思维——地理的思维方法,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区域认知——地理的认知方法,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地理实践力——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能够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并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

3 研学后教理念与地理核心素养融合的教学策略

3.1 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首先,教学要深入研究教材问题,同时还要总结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特征,进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采用图表教学法,相比于文字教学法,图表教学的趣味性更强,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图表的应用。可将文字内容以图表形式表示出来,学生可以观察图表总结地理知识,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综合思想。例如,在能源的开发相关教学中,教师可将各种能源以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还要表现各种能源近年来的消耗量,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能源应用现状。例如,在南水北调相关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图表表示这一过程,学生能够直观看到三条调水线路,进而分析该工程的作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在课堂导入环节应用图表,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地理现象,总结学科规律,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此外,在研学问题设计中,教师也可引入图表,如上文中提到的南水北调工程,教师可合理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捋清学习思路。如南水北调有几条线路?每条线路的特征?调入区与调出区水资源的季节分布特征?最适合调水的季节?学生思考多个问题能够对南水北调工程有基本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帮助其培养综合思维。

3.2 精准设计研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研学问题要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设计原则。问题设计过程中,教师要钻研课程内容,分析其更深层的含义,分析学生的学情,能够将研学问题与符合学生学情的地理核心素养目标结合起来进行精准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可实施分级教学,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将其分为1、2、3级,1级为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2级为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3级为跟不上教师讲课进度的学生,针对这三个级别的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例如,在产业转移的相关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预习课文内容,对于3级的学生,主要目的为加强学生对概念知识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总结产业转移的概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对于2级的学生,要进一步加大问题的设计难度,要求学生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产业转移特征,并分析各个因素均在哪些方面影响产业转移速度,产业转移过程中一些进出口加工厂的发展优势等;对于1级的学生,教师要拓展学科知识,以我国为例,从专业角度分析近五年来我国产业转移特征及影响其转移速度的因素,并提出加快产业转移的具体措施,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系如产业转移可以联系广州的产业转移现状,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一步内化地理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3.3 采用主题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主题式教学法,通过设置教学主题,引入生活元素,采用思维导图构建思维链,从而打造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师要明确学与思是相辅相成的,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就必须从学生的思维入手,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使其从专业角度思考地理学习的意义。思维链的设计应符合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现状,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例如,教师设定的教学主题为荒漠化防治,教师可从点出发,引出教学内容,如荒漠化(荒漠化特征、形成原因、形成过程、防治措施)、形成原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防治措施(资源利用、防护体系的建立、土地管理等),从一点出发,构建知识框架,学生根据框架逐渐完善相关内容,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逐步培养其地理思维。此外,教师还可引入生活中的例子,以西北地区为例,让学生分析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可从自然与人为两个方面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此外,教师还可根据主题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地理问题,提高其地理问题的分析运用能力,例如,在北大荒相关问题探究中,要让学生分析北大荒的形成原因,如继续开发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将“北大荒”转变为“北大仓”?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逐步完成思维链的构建。

3.4 设置问题链,培养学生的人地观念

人地观念是地理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有重要作用。人地观念旨在研究地理问题的基础上研究地理发展过程中一系列因素的相互关系,如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区域地理环境特征与整体环境的关系等,将地理问题转化为多个关联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地理知识的欲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设置多个关联性较强的问题,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对地理知识有新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分析地理问题,发现地理之美。例如,探究湿地的生态效益过程中,教师可给学生介绍湿地的概念,让学生总结湿地的特征,可利用互联网查阅我国著名的湿地,并探究这些湿地的作用。教师可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地理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人地观念。如湿地与普通地块的区别是什么?湿地与普通地块对比显著的优势是什么?湿地对当地的气候有什么影响?湿地是如何在地表径流调节中发挥作用的?湿地有哪些生态效益?也可引入生活中的案例,可以以洞庭湖为例,探究为什么从传统耕田模式转变为还湖模式?如何保护湿地?教师通过设置一系列关联性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内容,逐步培养其地理思维,并將其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系,成为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逐步培养其人地观念。

3.5 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重新审视实践的作用,在课堂中引入实践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投身到地理实验中,总结更多的地理知识。此外,教师还要革除旧式教育的弊端,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如小组实践、个人实践、深入企业实践、在模拟环境中实践等,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实践模式。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的个人体验放到首位,使学生参与地理活动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以自己家乡为例,探究家乡近年来的经济发展状况。可采用问卷调查法,学生自制调查问卷,给周围的人发放调查问卷,收集这些人的反馈,最后汇总调查结果,可从交通、教育、建设等多个方面总结近年来家乡的经济发展变化。其次,学生还要结合调查问卷与自己的亲身经历分析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谈谈解决的策略。比如,我们在学习工业的区位选择时,开展了对学校周边充电桩和商业广场的业态调查,进而对其进行区位分析,鼓励学生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4 结束语

研学后教与核心素养融合是当代教育的必然,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均有重要意义。地理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学科问题,逐步提升其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杨尚云,苏美竹.研学后教理念与初中数学核心素养融合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

[2] 郝鹏翔.地理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学地理研学设计与实施[J].地理教学,2019(02):47-49.

猜你喜欢
研学后教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让游戏“畅游”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研学后教”理念指导下的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探索
反复确定 使研学问题显出实效性
利用“研学案”促进小学生读写能力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