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利
[摘要]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潜力。教师要试着创设生活情境,让课堂“活”起来;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动”起来;创设游戏情景,让学生“乐”起来;创设联想情境,让学生“思”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关键词]情境教学;学习氛围;活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4-0081-02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经常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会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潜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课堂“活”起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数学课堂教学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出发,创设出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为即将学习的内容搭桥,这样既能让学生积极思考遇到的问题,又能让学生主动地交流与探讨,全程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提升数学课堂的参与度。课堂教学的案例要从生活中选取一些场景,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新内容不感到陌生,从而增强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例如,笔者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遇到一道题目:货架上陈列商品,商品上的标价——词典8元,三角尺2元,篮球28元,钢笔20元,娃娃熊12元,订书机18元,现在你有50元,可以买哪些东西?笔者创设“购物”的情境,让学生扮演店员或顾客,进行买卖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的学习状态渐人佳境。许多学生认为用50元可以买钢笔、娃娃熊和订书机,也可以买三角尺、篮球、钢笔。但有个学生却认为可以买三角尺、钢笔、娃娃熊、订书机。
师:你买的这些东西价钱加起来超过50元了。
生1:因为多买可以让店员赠送1件便宜的物品。
师:如果这个店不进行买多赠送呢?
生1:如果不进行买多赠送,我们可以去别的商店买。
师:你真棒!在生活中,我们的确可以这样做,但在数学课堂上处理精确的数字计算时,应该做到实事求是呀。
生2:为数字精准发力而点赞……
从这个教学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确实是结合了自己的实际生活来学习数学的,但也犯了一个“数学问题等同于生活问题”的错误。在实际生活中,50元的确能买到价值52元甚至更高价值的东西,但对于学生来说,这还只是一个没有“精确”的生活数学问题,我们要让学生知道要计算“精确”的数学问题需要排除“讨讨价钱”这一生活问题的障碍。所以,数学课堂既要教会学生在生活中“活”用数学,也要在数学中“活”用生活知识。
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很是喜欢,都争先恐后地参与课堂活动,想要更好地表现自己。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不仅学会了新知识,更展现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让数学课堂“活”了起来。
二、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动”起来
有些学生虽然接受了教师传授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但是他们并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些内容,笔者认为学生要在现实的操作活动中才能领悟知识,最终获得学习的思想与方法,而不是只靠教师的传授去获得知识。在数学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学生只有通过“折、剪、拼”等活动去领会、学习知识,结合口、手、耳、眼多种感官让预设的操作情境“动”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大脑思考获取知识、增长才智,才能确保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创设的操作情境要足以让学生从动作思维转向具体的形象思维,才能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师生的知识、思想、方法达到互动。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这一内容时,笔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学生在拼凑七巧板的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接着引导学生把其中的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每一类物体,然后分别抽象出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初步认识这些形状。最后再出示这些几何模具,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一类图形的主要特点,可采用分组交流的方式,也可在每个小组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图形的特点,对不同形状达到全面认知。
笔者认为: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绝不能把现成的知识强加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借助学习工具,通过画、拼、剪、比等动手活动,主动去操作、观察。再引导他们把探究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用各自的语言表达出来,然后通过互相交流、启发、补充、寻找知识,真正地在实践操作中领悟知识。让学生知道亲身实践得到的果子最甜,让他们乐意参与操作活动,更好地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
三、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乐”起来
低年级学生乐于展现自己的想法,如果有能让他们展示“才艺”的机会,他们的积极性会很高。如果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取得一些收获,那他们今后的学习“兴头”就会高涨了。这种收获的喜悦会让他们乐于学习,而这种激情又能再次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促使学生兴致勃勃地探究知识,因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为此,在每一堂数学课笔者都预设了“精彩游戏十分钟”。
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搭配问题”这一内容时,笔者用教材提供的素材,以各种卡通衣服为课堂载体,让学生分组进行衣服搭配游戏环节。笔者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引领学生先观察,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在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会说,而且要说得好;不但要求学生对老师说,而且要学生之间也有交流。总而言之,把学生引领到课堂活动“第一线”,让他们用眼观察,用口叙述,用心领会。游戏是一个给学生带来快乐的活动,于是笔者提出:“假如你们要去参加一个舞蹈表演,你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穿一套漂亮的衣服!”笔者又问:“你们会怎样搭配衣服呢?”于是學生围绕预设的衣服搭配问题议论纷纷,有的在设计方案,还有的在计算搭配的衣服套数。
最后,学生在游戏中学到了知识,同时笔者也了解了每个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状况,又让学生在搭配游戏过程中感到快乐,从而让学生深深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乐意主动学习数学,让学生在数学游戏情境中“乐”起来。
四、创设联想情境,让学生“思”起来
数学课堂教学要改变以往“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教学模式。要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就要创设成功的课堂情境。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让每个学生成功地获取不同层次的知识。学生只有在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过程中,才能体会数学知识的来由,从而培养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借助教材探索,主动发现问题和认识新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角”的内容时,笔者先出示荷叶的图案,引领学生朗读《小池》一文,活灵活现地引出“角”的美感,随后让学生在教室里找出物体表面上的角,初步认识角。继而让学生分组画角、折角、拼角,同时展示自己做的角。在展示角的活动中,学生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感到无比欣慰,对于展现在自己面前的角,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探究角的特征。活动进行到一半时,有位学生高高地举起手来说道:“角的符号和谁长得像呀?”另一个学生掷地有声回答:“和小于号很像。”又有学生反驳道:“不是的,小于号的图形底下不是水平的,而角的符号底下是水平的。”学生通过热烈地交流与探索,发现小于号与角的符号有着共同特点:从一顶点出发,向不同方向引出两条线。
可见,由符号的观察到知识的共性,创设出联想符号情景能激起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由于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参与活动而获取知识,对所学知识就能够理解得更彻底,掌握得更牢固,运用得更灵活。主动获取知识让他们有了笑意,这种笑意让课堂教学更美了。
上述几点是笔者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见解。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为数学教师,要采取各种有效的途径,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责编: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