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
[摘要]同课异构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也激发了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多角度、全方位思考。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只有不断修习本领,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才能让课堂教学更精彩、更有效。
[关键词]苏教版;认识厘米;同课异构;量感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0-0032-02
同课异构,是指教师围绕同一教学内容展开不同的教学设计。教学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厘米”时,我牢牢抓住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厘米的产生和累加过程,帮助他们建立一维单位的量感。
【第一次试教】
环节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师:大家看,这是课本的长,你知道课本有多长吗?
生1:我用尺子量得课本的长是25厘米多一些。
生2:我用尺子量得课本的长是25.4厘米。
师:除了用尺子来测量,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课本的长度呢?
师:试试用手上的“一柞”来量出课本的长度。
生3:课本的长度是1柞多一些。
师:还可以用手指长度来量课本的长度。
生4:课本的长度有3根食指那么长。
师:同样是量课本的长,但是生3和生4得到了不同的数据,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不同的人手上的“一柞”和手指长度有可能不一样,于是人们就发明了统一的测量工具——尺子。
环节二:认识1厘米
师:大家看一看,尺子上面有什么呢?
生5:有长长短短的线,有数字,还有字母“cm”。
师:我们把长长短短的线叫作“刻度线”,字母“cm”读作“厘米”。看,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这一段叫作“1厘米”。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l厘米吗?
生6: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刻度2到刻度3是1厘米……
师:请把l厘米的长度记在脑海里,然后拿出学具袋,选出长度是1厘米的物体。
(学生选出了1厘米的小棒、1厘米的棉线,但是很多学生认为小正方体也是1厘米)
师:生活中也有很多的1厘米,大家先找一找,然后用1厘米的小棒验证一下。
环节三:认识几厘米
师:把几个1厘米的长度连在一起,就是几厘米了,这就构成了尺子。在测量物体长度时,把尺子沿物体放平,尺子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物体就长几厘米。
师:如果物体的左端对准的不是刻度0,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出物体的长度?
生,:可以用末端刻度减去起始刻度。
【第二次试教】
环节一:在比较中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师:比一比图1中的两支笔,哪支长?为什么?
生1:②长,因为②占格子多一些。
师:现在有3支笔(如图2),请你说一说谁比谁多几格。
生,:因为③占了7个格子,②占了4个格子,所以③比②多3格。
师:为什么大家都选择③和②做比较呢?
生3:因为竖的格子长度和横的格子长度不一样。
师:如果竖的格子长度和横的格子长度一样(如图3),请你比一比①和②的长短。
生4:①长。因为①占了8个格子,②占了7个格子,所以①比②多1格。
师:看来只有当长度单位统一时,才可以进行物体长度的比较。
环节二:在活动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
师:为了方便测量物体长度,人们发明了一种新的测量工具——尺子,这上面的“cm”就是测量标准。我们把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这一段叫作“1厘米”。这根小棒的长度正好就是1厘米,请你们像老师一样,用大拇指和食指顶着小棒的两端,感受1厘米的长度。很好,现在轻轻地抽去小棒,保持大拇指和食指的位置不动,记住这就是1厘米。好,现在请将手指放松一分钟,然后再比画出1厘米。
(学生跟着教师的提示进行操作和调整)
师:我们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拿着1厘米去找一找周围哪里有1厘米。(课件出示一些图片)
生5:尺子上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
生6:手指甲的宽度是1厘米。
师:考眼力,这里有一叠纸,谁来试试,拿多少张纸的厚度正好是1厘米?
环节三:在测量中感受几厘米的累加
师(出示2厘米长的线段):这条线段长几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厘米。1厘米1厘米地量,有2个1厘米。
生8:我用尺子来量,从刻度0到刻度2就是2厘米。
师:我们请生8来演示一下他是如何测量的。
师(总结):线段的左端对准刻度0,尺子和线段紧紧相贴,然后读出线段右端对着的尺子刻度。
师:如果这把尺子没有刻度0了,从刻度1开始,你有办法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
生9:线段的左端对准刻度1,线段的右端对准刻度3,3-1=2(厘米)。
【教学反思】
通过两次试教,我对如何更好地刻画量感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厘米的量感,首先应当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反思等活动建立1厘米的直观感受,再让他们凭借着多个1厘米去建立几厘米的表象。第二次试教相比第一次试教的教学环节有了较大的改变,可见反复试教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读懂学生的思维、读懂教材的编排,使数学课堂更高效。
1.顺应思维,自然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統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是学生认识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关键。在第一次试教中,当我抛出“你知道课本有多长吗”这个问题时,很多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用尺子来量课本的长度,这就导致学生没有经历认识统一长度单位必要性的过程。因此,我在第二次试教中安排了三次比较几支笔长短的活动:图l是让学生体会当一端对齐时,可以看另一端比长短,也可以通过数格子比长短;图2是让学生体会当标准长度相同时,才能比较标准长度的个数;图3再次强化当标准长度相同时,方向不同也可以比较,关键是数出标准长度的个数。
2.细节刻画,减少对厘米表象的干扰
数学课堂追求简洁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第一次试教时我在学具袋里放了1厘米的小棒、小正方体、1厘米的棉线等,很多学生误认为小正方体就是1厘米。由于1厘米的长度单位属于一维空间的量感,而小正方体属于三维空间的量感,因此我在第二次试教时去掉了对建立厘米表象有干扰的事物。
总之,在同课异构的过程中,由于教师个性、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即使是面对同一教学内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后,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面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如何自然地把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节课的相关知识中,让1厘米的表象、几厘米的量感深刻地印在学生头脑中,让他们能正确估测生活中物体的长度,都是量感教学课堂的内涵。
(责编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