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湿化氧疗与湿化氧疗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效果比较研究

2020-07-07 03:58王玉萍沈瑶蔡岁正顾建芳
老年医学与保健 2020年3期
关键词:湿化液舒适度氧气

王玉萍,沈瑶,蔡岁正,顾建芳

1.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呼吸内科,上海201399;2.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品质管理部,上海20139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反复发作和进展性加重的疾病,年龄是重要风险因素之一[1];在COPD 缓解期,病情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机体仍然处于低血氧或伴有二氧化碳储留状态[2],需要家庭氧疗作为补充,补充吸氧时间长达15 h。有循证医学证据显示,在诸多干预措施中,仅戒烟和长期氧疗可使COPD 患者的预后得到改善[3]。然而,家庭制氧机存在一个极大的缺陷,即无法对湿化装置进行消毒,长时间的应用,容易滋生细菌,增加感染风险。

目前国内临床护理实践中,多数采用在湿化瓶中加水的吸氧方式,目的是减轻干燥的氧气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增加患者吸氧的舒适度。但常规湿化吸氧引起院感的发生率高[4],尽管目前常用带有无菌消毒湿化液的一次性湿化瓶,但使用成本高;另有研究[5]显示,湿化吸氧时氧气水泡破裂形成的吸氧噪音,可严重影响患者的休息与睡眠,甚至有些患者因无法忍受吸氧噪声而拒绝吸氧,严重影响吸氧的依从性。因此,提高氧疗舒适度,增加患者氧疗依从性及提高氧疗效果,成为氧疗护理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美英两国经过临床研究证明采取无湿化吸氧的方式是可行的[6],即氧流量≤4 L/min 的吸氧无需湿化。此后,美英两国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对于中低流量吸氧患者均采取非湿化吸氧的方式。在国内只有部分地区做过湿化和非湿化氧疗对患者呼吸道症状和舒适度的研究,但上海地区无相关的研究报告。

本研究拟探讨非湿化吸氧在上海地区的可行性,解决氧疗过程中存在的湿化液污染问题,减少护士的工作量,节约医疗资源,同时为患者出院后的家庭非湿化氧疗提供依据,增加家庭氧疗的依从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上海市浦东医院呼吸内科2017年4月—2018年3月收治的低流量吸氧治疗的老年COPD 患者214 例,其中男性132 例,女性82 例;年龄为65~89 岁,平均年龄为(74.9±7.6)岁。接受低流量、低浓度吸氧患者214 例,按随机数字表将以上患者随机分成湿化组和非湿化组。本研究经上海市浦东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65岁;(2)符合中华医学会指定的COPD 诊断标准[7],并接受长期中低流量吸氧或者吸氧治疗15 h/d以上的患者;(3)意识清楚、可用语言表达的,与调查人员沟通无障碍;(4)患者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符合上述全部选项纳入本研究。排除标准:意识模糊患者;表达障碍患者;高浓度吸氧患者;口鼻咽部手术患者。

1.3 方法2 组均给予抗感染、平喘、祛痰等常规治疗,并予低流量(2~3 L/min)鼻导管持续氧气吸入,疗程为1 周。湿化氧疗:湿化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法,取无菌注射用水为湿化液,湿化液量不超过湿化瓶有效容量的1/2,开瓶后湿化液存放时间24 h。在自然室温及湿度中吸氧,按护理常规,每日清晨更换湿化液(根据湿化液消耗情况,可随时添加)、内芯及湿化瓶1 次。未湿化氧疗:采用无湿化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法,即湿化瓶内不加湿化液,氧气流量计出口直接与一次性鼻导管吸氧管相连,在自然室温及湿度条件下吸氧,每日清晨更换湿化瓶1 次。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1)氧疗舒适度调查:采用闫贵明等[8]设计的氧疗效果调查问卷比较2 组舒适度及耐受情况。(2)吸氧消耗护理时间记录:吸氧消耗护理时间是指护理人员在给患者进行氧疗操作,包括吸氧操作、增加湿化液及对相关物品消毒所需的时间总和。选择N0-N3 能级的护士各3 人,共12 名护士经湿化吸氧和无湿化吸氧标准操作规程培训后,每名护士均模拟现场实施湿化吸氧和无湿化吸氧操作,记录操作总时间,取各能级护士操作时间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3)湿化瓶微生物菌落数检测。吸氧24h 后,由院感专职人员在无菌操作下用含培养液的无菌棉签对2 组湿化瓶内壁提取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分类。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率表示,采用2检验。<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一般资料比较 2 组年龄、性别及合并基础疾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2.2 2 组干预后吸氧舒适度比较 吸氧24h 后,2 组在氧气气味、氧气流速、氧气湿润度、鼻咽部感觉、咳嗽程度、咳痰难度及憋气等方面差异不明显(>0.05)。而在氧气温度上,未湿化氧疗组显著高于湿化氧疗组(<0.05)。见表2。

2.2 2 组护理耗时及微生物菌落数检测结果比较 吸氧24 h后,未湿化组护理耗时明显低于湿化组(<0.001);与湿化组比较,未湿化组微生物菌落检出数明显降低(<0.001)。见表3。

3 讨论

在临床实践中,患者采用湿化吸氧的理论依据是吸入没有经过湿化的氧疗气体,可能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如呼吸道问题等,从而导致患者吸氧依从性的下降。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有关无湿化吸氧探索研究的开展,湿化吸氧法在氧疗过程中的必要性受到广泛质疑。Campbell 等[9]研究显示对低流量鼻导管吸氧患者吸入氧气进行常规湿化处理不是必须的,非湿化吸氧与湿化吸氧之间并未发现显著的差异。美国胸内科医师学会国立心肺和血液研究所(ACCP-NHLBI)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中低流量(<4 L/min) 吸氧可不湿化[10]。此后Miyamoto[11]在2004年的一项研究中,得出与上述相同的结论,即鼻导管吸氧法吸氧可以采用无湿化吸氧的方式进行。因此“SARS”发生之后,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广泛地采用这一方式,其目的是降低湿化装置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我们的结果表明,非湿化吸氧可以有效减少湿化瓶的生物菌落,可能对降低吸氧相关的感染并发症有益。

表1 2 组一般资料比较

表2 2 组干预后吸氧舒适度比较

表3 2 组护理耗时及微生物检测情况比较

对于未湿化氧疗,一个很重要的担忧是干燥氧气可能带来的一系列不良结局以及患者的氧疗体验的下降。近年来,国内一系列的研究表明,这些担忧并非必要。如田芳等人的[12]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呼吸道症状在两种不同的吸氧方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江西省吉安陈小英等[13]通过对480 例双鼻塞中低流量吸氧超过12h 的住院患者进行观察,比较湿化组和未湿化组患者呼吸道症状的差异,其结果显示中低流量双鼻塞吸氧进行常规湿化不是必须的。对于更长时间的氧疗,新疆乌鲁木齐岳新霞等[14]对吸氧1~5d湿化组和未湿化2 组患者的呼吸道症状及不适症状进行了比较,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0.05)。我们的研究一周的结果显示,湿化组和未湿化组在氧气流速、咳痰难度和咳嗽程度、氧气气味、湿润度、鼻咽部不适感觉、憋气情况等指标上均未发现显著差异。而在氧气温度上,未湿化氧疗,患者的温感明显强于湿化组。事实上,闫贵明等[8]的研究表明,吸入氧气温度可以极大影响气体湿度,这可能为患者对2 组湿度感觉差异不明显的因素之一。

研究显示[15],无湿化吸氧操作简单,护士执行无湿化吸氧时间相对于执行湿化吸氧的时间明显缩短。我们的研究表明,未湿化吸氧,显著缩短护理操作时长,显示出未湿化氧疗的操作便利优势。

本研究观察时长较短,未能对未湿化氧疗的长期影响进行观察,虽然我们观察到其在短期治疗后湿化瓶的生物菌落检出数上较湿化组少,但尚不能说明其对降低感染风险的长期影响。未来的研究需要就此做进一步探讨。

总之,未湿化吸氧可以有效减少护理耗时,并可能对降低后期感染的发生率有益,相对于湿化氧疗,显示出操作便利优势和可能的低感染风险优势,同时并不降低患者的氧疗舒适度,可作为需要长期氧疗的患者的备选方案。

猜你喜欢
湿化液舒适度氧气
聚焦空气与氧气
纤维砂场地的性能及舒适度影响研究
氧气的测定与制取
氧气汇流排间电气设计
基于用户内衣穿着舒适度的弹性需求探讨
改善地铁列车运行舒适度方案探讨
某异形拱人行桥通行舒适度及其控制研究
不同湿化液对人工气道患者气道湿化效果的比较
地球上的氧气能用得完吗?
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的临床护理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