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刘宏业
摘要:“寻梦延安文学,追梦时代精神”任务群学习主要由“寻梦延安文学”和“追梦时代精神”两大主题活动构成。该群文阅读设计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基点,渗透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类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整个阅读活动分别由“梦回历史现场”“品读文学经典”“追梦革命圣地”“践行延安精神”等系列活动组成。
关键词:延安文学时代精神语文核心素养
一、学习情境与任务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延安成为知识青年的革命圣地,苏区文艺的延安时代正式开启,形成了与国民党大后方、日寇占据的沦陷区三足鼎立、自成体系和特色的区域文学——延安文学。所谓“延安文学”,是指以延安为中心的各抗日根据地文学的总称。延安文学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学史的主流文学,并直接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贺敬之荡气回肠的诗句,把中国文学艺术家的心和延安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如今的延安,是否依旧有着让人魂牵梦萦的艺术魅力?究竟是什么,使这片沟壑纵横的黄土地,成为充满艺术氛围、激发创作灵感的源泉?这块中国革命的圣地,到底是充满浪漫精神的诗性土壤,还是政治推动下单向突进式发展的产物?作为追梦的新一代,我们需要从延安文学中汲取哪些营养?我们需要怎样践行延安精神?
二、学习内容与目标
1.阅读反映延安文学风貌的文学作品,如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孙犁的《荷花淀》等小说,《白毛女》等歌剧,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田间的《给战斗者》等诗歌,丁玲的《三八节有感》、王实味的《政治家艺术家》等杂文,丁玲的《彭德怀速写》、沙汀的《随军散记》等报告文学,对延安文学发展历史现象有宏观的认识。
2.精读引起共鸣的作品或片段,品味作者独特的文学语言、艺术形式以及审美品格;适时进行批注式阅读,记录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3.从创作基调、题材和主题、民族化和大众化的自觉追求三个方面,简要说明延安文学的基本特色,并加以评述。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行批判性思考与写作,针对关于延安文学的不同评论,有逻辑、有依据地表达观点——既要充分肯定延安文学在复兴传统文艺和推动新文学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也要正确看待延安文学中的一些只适于特殊历史条件的文学观被任意引申的偏颇。
5.多角度了解革命圣地延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充分挖掘延安文学中蕴藏的战斗精神和革命品格;理解延安精神的时代意义以及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践行延安精神。
三、学习活动概述
“寻梦延安文学,追梦时代精神”任务群学习主要由“寻梦延安文学”和“追梦时代精神”两大主题活动构成,分别渗透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类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涵盖“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四个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整个阅读活动分别由“梦回历史现场”“品讀文学经典”“追梦革命圣地”“践行延安精神”等系列活动组成。其中,“寻梦延安文学”主题活动主要阅读、鉴赏延安文学的经典作品,引导学生略读、精读,逐渐进入文本。“追梦时代精神”主题活动要求学生将理论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联系自身实际,感悟延安精神,丰富、深化学生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四、学习活动设计
(一)寻梦延安文学
1.梦回历史现场。
(1)完成“延安文学大事记”。
课前准备,学生以“延安文学”为关键词,通过纸质媒介和网络媒介搜集相关背景资料。将学生自学成果汇集成研讨材料,请学生快速浏览,完成表1。
[设计说明:这一学习任务旨在引领学生回到历史语境中,对延安文学发展的历史现象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对延安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内涵进行初步了解,提示学生在阅读中寻求把握重点事件、内容的方法和途径。]
(2)走近“激情燃烧的岁月”。
二十世纪中国文艺史上,延安的贡献举足轻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总后方,在她的召唤下,一大批中国现代最具先进文化代表性的作家和艺术家、数以千计的爱国青年和文艺工作者带着投身革命的热情,冲破重重艰难险阻,从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奔赴延安。武汉的冼星海、贺敬之、张光年等,上海的鲁迅先生身边的一些革命文艺工作者、瑞金中共苏维埃的文艺队伍以及东北作家群,在法国留学的艾青、陈学昭,都纷纷奔赴延安……
假如你是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之一,想象一下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并记录奔赴延安时的心路历程。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设计说明:回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还原生动的历史轨迹。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正确性、权威性以及统一思想的重要作用。这一活动是后续走进延安文学作品和延安精神的必要铺垫。]
2.品读文学经典。
(1)宏观概览。
学生各自用一周时间阅读教师推荐的延安文学的经典文本。
荐读书目如下:
小说: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孙犁的《荷花淀》;歌剧:《白毛女》;诗歌: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田间的《给战斗者》;杂文:丁玲的《三八节有感》;报告文学:沙汀的《随军散记》。
自读建议是:①留心你感受最深的地方,适时进行批注式阅读,记录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②精读引起共鸣的作品或片段,品味作者独特的文学语言、艺术形式以及审美品格,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设计说明:延安文学作品中的精华与糟粕并存,需要有选择、多角度地进行阅读鉴赏。学生了解这一时期典型的文学样式及其代表作,对文学发展历史现象有宏观的认识。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及阅读目的,灵活采用泛读、精读、批注式阅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与效率,为接下来的微观品鉴做铺垫。]
(2)微观品鉴。
话题预设:从创作基调、题材和主题、民族化和大众化的自觉追求等方面,阐述延安文学的基本特色,举例说明并加以评述。
探究准备:指导学生阅读“荐读书目”所推荐的文章,组织学生研讨交流。在此基础上,4人一组选取相关话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自主探究要求:注意结合文本进行独立探究,将思考成果简单地标注整理,做好小组讨论的准备。
合作探究要求:①将自主探究的成果在小组内讨论,互帮互学,集思广益,难度较大的问题也可进行小组间的交流探讨;②组长有序组织,认真负责,归纳整理要点,确保小组成员有效参与,提高讨论效率和质量。
教师适时指导,并提出参考意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安排小组派代表在课堂上分享阅读成果;可补充相关资料,并对学生的阅读成果予以点评。
[设计说明:这一学习任务指向品读与探讨。学生为了获得较精准的文本信息,需要一定的整合与分析、合作与探究的能力。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讨论或辩论,允许各种不同意见充分、合理地表述。学生借助微观品鉴,一方面感受不同文学体裁的言语表达形式,体味延安文学明朗、朴素的创作基调,关注文学大众化、民族化特色的形成,提升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另一方面,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加深对延安生活的体会,从延安文学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
(二)追梦时代精神
1.追梦革命圣地。
思想交锋:“整风”运动后,延安文人遵循毛泽东同志的指示,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承担着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本土话语体系的任务;作家与艺术家的立场问题、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在政治化语境中被重构与定义;新天地、新农民、新主题赋予延安文人新的历史使命。
有观点认为:“用革命的人生观作指导,以群众的斗争生活为表现对象,同时注意在精雅文化和民间文化、地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使其融合,文艺才能有这样大的成就。”也有观点认为:“‘延安文学是延安文学体制的产物,是高度规范化的话语形态,它统整了文学秩序,束缚了作家的手脚,作家独立思考的特性被消磨殆尽。”还有观点认为:“延安是我(冯牧)文学生涯的摇篮,这个被称作革命灯塔的地方,就像诗人何其芳所描写的那样,是一支崇高的名曲的开端,响着洪亮的动人的音调。”请结合你阅读的相关作品,谈谈你对上述三种观点的看法,并阐述你对延安文学的认识。
[设计说明:这一学习任务,指向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在思想交锋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自主能动的思维状态,不断地在其中进行体验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逻辑是否清晰,表达是否合理,允许不同观点共存。对延安文学的认识,既要充分肯定延安文学在复兴民族民间传统文艺和推动新文学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也需正确看待延安文学中的一些原本只适于特殊历史条件的文学观被任意引申的偏颇。]
2.践行延安精神。
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81年11月17日,邓小平在接见美国财政部长里甘时指出:“中国如果不普遍地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就不能达到。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新提法就是建设一个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谓高度文明,就是人民要有理想,要个人利益服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要守纪律,要有道德,要坚持我们历来的艰苦奋斗的传统。否则我们的事业是不会有希望的。这件事不容易。过去我们做得不错。‘文化大革命前,我们一直坚持了延安传统、延安精神。……现在中国不需要完全那样做了,但那种精神仍然需要。”
2015年2月,习近平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全面从严治党要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
请结合不同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延安精神的阐释,充分挖掘延安文学中蕴藏的战斗精神和革命人格,开展“追梦延安精神,践行革命传统”读书沙龙交流活动。
[设计说明:这一学习任务指向拓展与提升,涉及的知识面广,要求理论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历史文化的积淀、大自然的象征、个人命运的突变、思想的交汇与升华,最终与民族抗战的时代力量汇集在一起,诞生了这些伟大的作品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延安精神。学生可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多角度了解革命圣地延安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充分挖掘延安文学中蕴藏的战斗精神和革命品格,理解延安精神的时代意义以及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践行延安精神。這一活动,旨在让学习与生活发生联系,丰富、深化学生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五、读写测评
革命圣地延安,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全国胜利的解放战争的出发点。从1935年到1948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十三个春秋。他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领导和指挥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的历史篇章。
请以“延安,我把你追寻”为主题写一篇晨会演讲稿,800字左右。
[设计说明:如今的延安,依旧有着让人魂牵梦萦的艺术魅力。这片沟壑纵横的黄土地,不仅是一汪充满艺术氛围、激发创作灵感的源泉,更是新一代汲取营养的精神家园。这一学习活动指向阅读、理解、整合、评价基础上的运用,创设适宜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读写共生,学测一体,让学生从精雅文化、民间文化和地域文化中汲取营养,沿着先辈们的梦想追梦中国。]
参考文献:
[1] 黄科安.延安文学研究:建构新的意识形态与话语体系[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2] 杨琳.回归历史的现场——延安文学传播研究(1935—1948)[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3]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 万国庆.凝眸黄土地——延安文学史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5] 钱理群.现代文学经典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