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燕
摘要:“学习并不是对学生做了什么,而是学生自己做了什么。”采用“焦点学生完整学习历程的课堂观察与关键事件分析”的课堂观察方法,对学生学习的历程进行描述、诠释和分析,揭示在师生的倾听与对话中,真实的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关键词:课堂观察倾听与对话真实的学习
传统观念认为,学习就是学生各自习得、记忆和巩固已有的、现成的知识,“把外部世界的知识装进我的脑袋里去”。佐藤学教授对学习进行了重新定义。他认为,所谓“学习”就是同教科书(客观世界)的相遇与对话,同教室里的伙伴们的相遇与对话,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在这个定义下,学习指向探究、反思和表达,它是一种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的实践活动。
认知科学领域的奠基人之一,梅隆大学教授赫伯特·西蒙认为:“学习来自学生的所做所想,并且仅仅来自学生的所做所想。教师只有通过影响学生对学习所做的事情,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也就是说,“学习并不是对学生做了什么,而是学生自己做了什么”。综观我国当下的中小学课堂实践,仍然是“教师中心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很难真实发生。
为了推进和践行佐藤学教授“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学习共同体研究院院长陈静静博士上了一堂示范课。课题是日本作家岛田洋七的自传体小说《佐贺的超级阿嬷》中的第二章,对象是上海市南汇区第五中学,一所新建初中的七年级的20名学生。本次研究采用的是“焦点学生完整学习历程的课堂观察与关键事件分析”的课堂观察方法,深入记录观察对象的学习过程、学习发现、对话交流的内容和学习结果,并对学生学习的历程进行分析和诠释,以此揭示真实的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一、我的期盼:课堂能实现“当下的学习”
陈博士是教育学专业博士,没有语文学科背景,也没有在中小学任教的经历,但她敢于挑战自我,这份对教育改革的热情和执着一直深深震撼着我、感动着我,也影响和引领着许许多多不忘初心、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热爱课堂的老师。
平日里阅读过佐藤学教授的专著《静悄悄的革命》《教师的挑战》《学校的挑战》《教师花传书:专家型教师的成长》等,也当面聆听过佐藤学教授在浦东新区世博家园实验小学的讲座。看着小林老师、藤田老师、八木老师、涩谷老师、志村老师的课堂故事,我真的很感动,觉得他们的学生真幸福,能够遇见这么好的老师。正因为有了这么多的“小林老师”,这些学生才能实现当下的学习,感受当下生活的快乐!
我希望我们的课堂也可以多一些“润泽”,期盼学习能在我们自己的课堂中真实发生。当我走进南汇五中,观摩陈博士的课后,我觉得这个愿望达成了。“是这样”,“真是这样”(《佐贺的超级阿嬷》中的原话),我希望看到的课堂,我想要的学习,在这里发生了。
二、我的担心:学生能安静下来学习吗?
听课当天,我和陈博士提前一个多小时来到了南汇五中。和S校长简单寒暄了几句,在学校几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起来到上课班级,开始布置教室。布置教室,除了设计课桌椅的摆放方式、铺绿白格子的桌布、每桌摆一盆花,陈博士还提前给每位学生都准备了姓名席卡、一人一杯茶等惊喜。在驱车前往南汇五中的路上,陈博士就告诉我,这个班的孩子都是从农民工子弟学校毕业的,当时我并没当回事。
这个班级今天有20名学生(共21名学生,1人请假)。这20个学生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野”。他们的一张张脸蛋感觉像长时间被风吹日晒过一样,有点高原红。而且,在摆放课桌椅的过程中,他们没有因为校内和校外多名老师的到来而显得内敛,或者突然安静下来,而是“本色出演”,照旧我行我素,大声地说笑着、吵闹着……我真为陈博士捏了一把汗,我担心的是:如何才能让这群“野孩子”在课堂上安静下来,安心地学习?
三、课前的意想不到:学习材料让一些学生主动安静下来
下午1点15分左右,我提前把陈博士准备好的一份份学习材料下发给学生(文本很长,共9頁A4纸,115节)。在我下发材料的时候,有些学生一拿到手就说:“老师,这么长呀!”我告诉他们:“到底有多长呢?我也没看过,自己读读看嘛!”材料下发后,我在距离黑板最远的这一桌边上坐了下来,开始阅读文本。
我突然发现,坐在我边上这一桌的5个学生(3男2女)都陆续开始默读了。离我最近的两位男生(善强和博海),在安静地、默默地读。这让我非常惊讶,他们的表现跟刚才是截然不同的。可能学生跟我的感觉一样,这一文本是全新的,而且故事性很强,文笔朴实,描写的是8岁的昭广与他住在佐贺乡下的阿嬷的一段贫穷但快乐的童年生活。这样的故事可读性强,而且贴近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们的生活经验。
“咔哒,咔哒,咔哒,咔哒……火车每摇晃一次,我和母亲就离得更远一些。我不停地哭着。喜佐子姨妈可能因为欺骗了我而感到内疚,她没有出言安慰我,只是默默地坐在旁边。和母亲分离,令我伤心。我想,这辈子都不会再有比这更难过的事情了。可是,人生这玩意儿,一转变起来就好像没完没了。变化很快就来临了……”学生被文本一开始的情节深深打动了。火车的“咔哒”声,“我”不停地哭,“和母亲的分离”,触动了他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而“变化很快就来临了”,这一悬念又吸引着学生继续往下看。
差不多10分钟过后,我刚好读完一遍。这时我发现,善强和博海也读完了,他们抬起了头,善强已经把文本又翻到了最开头。
四、课上得出人意料:挑战性问题让学生卷入学习
下午1点30分,陈博士开始上课。她告诉学生,这篇文本没有题目,请用10分钟时间完成阅读并给文本取个标题。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了舒缓的音乐。学生开始阅读。
此时,我最关心的是,坐在我边上的善强和博海都已经读过一遍了,他们还会有兴趣再读吗?仔细观察后,我发现,我多虑了,因为有了问题——“给文本起个标题”,学生喜欢挑战的本能又被激发起来了。按照佐藤学教授的观点,学生之所以厌学、逃学,很多不是因为学习内容太难了,多半是因为学习内容太简单、太枯燥了,没有挑战性。
陈博士让学生给文本起标题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冲刺挑战性学习。佐藤学教授认为,“高质量”的内容应具有的特征之一,就是所要探究的问题是一个复杂问题,不是回答“是”与“不是”的问题,而更多的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答案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会不断丰富、不断加深,答案会随着参与人的不断介入而拓展,具有一定的后续探究价值的问题。从后续一个多小时的课堂学习来看,学生的确被这个问题所吸引和卷入,他们围绕“这到底是个怎样的阿嬷?”“阿嬷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怎样的不一样的体验?”展开交流和讨论。
带着冲刺挑战性问题,伴随着舒缓的背景音乐,学生自然而然慢慢安下心来了。此时的课堂,显得那么安静。20个学生以及所有听课老师和观察员都沉浸其中,享受着此刻。我期待着学习在这个课堂里发生。
我边上的善强和博海又开始了第二遍的阅读,他们没有因为已经读过了文本就开始游离。即使在读第二遍时,他们的神情还是那么专注,那么投入。整整10分钟,他们一直在默默地阅读,没有窃窃私语,没有东张西望。而且,我们几名观察员就坐在他们边上,但我们的出现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学习。
此时,我的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我知道在这个课堂里,真正的学习已经在发生。
五、组内交流带给我惊喜:没有话语霸权,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其中有一个环节,陈博士让学生举手表决:“你认为外婆是个什么样的人?”我身边的这一组,博海认为外婆“聪明”;善强认为外婆“生活经验丰富”;离我比较远的一位女生(文娟)也认为外婆“生活经验丰富”。举手表决完后,陈博士让学生在组内交流。
此时,我关心的是:举手表决的结果会不会影响到这几个学生的决定?这几个学生会不会改变自己的想法,附和班上的“大众”?组内交流时我发现,这三位学生都非常坚持自己的看法,并且回到文本中寻找依据。我突然觉得,“换个角度看,‘缺点就是优点”这句话太正确了。“野孩子”性格里的豪放决定了他们不会轻易被别人撼动。博海说:“我认为,外婆就是聪明嘛!否则她怎么能想出用‘木棍儿拦截河面上游漂下来的东西呢!”边上的女生不服气了,很响亮地说:“她能想出用‘木棍儿拦截东西,就说明外婆生活经验很丰富嘛!”博海不甘示弱:“不聪明的话,那么多的预言怎么都能实现呢?”女生接着说:“如果生活经验不丰富,她怎么能预言那么多呢!”两个学生乐在其中,各抒己见,我听得津津有味。
善强也认为外婆生活经验丰富,在女生和博海争论的过程中,他听得多,说得少。在“同盟军”女生表达观点的时候,善强也会帮腔附和,补充理由和观点,时不时地再翻阅文本,寻找证据。
我觉得学生说得都有道理,外婆的确是既聪明又富有生活经验,外婆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这些优秀的品质使得外婆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外婆的智慧让“我”惊叹不已,使得“我”8岁那年在这么一个“孤绝寂寥至极的破茅屋”度过了“一般人体验不到的一段快乐岁月”。
“真理越辩越明。”也就是在交流、分享和表达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地感受到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超级阿嬷!这就与传统的课堂形成鲜明的对比。陈博士没有直接告诉、传递或者讲解这样的阿嬷,而是不断触发,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学生,让他们互相倾听,互相交流,与同伴对话,回到文本,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不断丰富和深化对外婆的认识。
让“儿童做他们能做的事情”,让“儿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安排课堂生活”,这是教学活动展开的中心。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看到“每位儿童挑战固有学习的情景,才能看到儿童无可比拟的、个性化的经验和创造”。
六、课后的谈话:学生喜欢这种“宁静的课堂”
80分钟的课不知不觉结束了,学生还意犹未尽,我也陶醉其中——既沉浸在这学习的情境中,也沉浸在超级阿嬷所创造的快乐乡下生活中。无意间发现,后面的很多学生主动为陈博士鼓掌,不知不觉,我也跟着他们鼓起了掌。坐在我边上的博海兴奋地告诉我:“老师,我想天天上这样的课。”我笑着对他说:“哦,我也是。不过这个还得问问静静老师。”我又问:“善强,你觉得今天的课怎么样?”善强告诉我说:“我喜欢这样的课,大家可以讨论,很多人想法都不一样,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此时,我真的被这些“野孩子”折服了。我觉得他们太朴实、太可爱了。原来,学生骨子里都是喜欢交流和讨论的,喜欢听到很多不一樣的想法。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他们通过不断探索来学习和成长。这种快乐和体验是难以忘怀的。
今天的课堂,我真心为可爱的学生点赞,更敬佩陈博士的勇气和智慧——是她给了学生展现的舞台,让他们的“野”有地可放,让他们的“野”绽放出魅力。
学生的表现和变化让我想到了《教师的挑战》中的小修同学,以及许许多多跟小修有类似境遇的学生。三年前,小修还是个令人心烦的学生,常常不能参与课堂活动,在教室里来回走动。在三年多的重建课堂教学的持续努力下,八木老师的课堂变得用语凝练、不急不躁,也开始琢磨学生的表情变化,能够侧耳倾听、静静等待,小修的面貌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现在的课堂中,小修从头到尾都在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且主动举手发言参与讨论。
这就是“宁静的课堂”带给学生的成长和喜悦。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这样的课堂,喜欢“八木”,喜欢“静静”这样的老师。
参考文献:
[1] ﹝日﹞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M].钟启泉,陈静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美﹞苏珊·A.安布罗斯,米歇尔·W.布里奇斯,米歇尔·迪皮埃特罗,等.聪明教学7原理: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策略[M].庞维国,徐晓波,杨星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陈佑清.构建学习中心课堂[J].基础教育论坛,2015(26).
[4] 陈静静.如何从课堂观察中去发现——以《雁》的课堂观察与反思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