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学校德育要实现四个转变

2020-07-06 03:29鲁江
教育家 2020年17期
关键词:智育学校德育德育

鲁江

德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程,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需要遵循学生道德和心灵成长的规律。目前,学校德育领域存在种种非科学的行为方式,严重影响着德育的实效性。笔者认为,学校德育工作需要实现以下四个转变——

贴近生活,德育目标由“高大全”转向“近小实”

目前,学校德育普遍存在标准过高过深、目标与内容脱离学生现实生活的弊病,难以唤起学生内在的热情,容易走向抽象、虚假的困境,表面上热闹非凡,实际却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态,学校就不能把德育视作孤立于社会之外的象牙塔,而必须从自身与外界的连接中重新审视德育,将德育的边界打开,实现社会化资源协同,重建学校德育新生态,以更好地应对未来世界的变化。英国教育家怀特海曾说过:“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由此可见,当前学校德育的落点应该放在日常生活上,从文明细节入手去培养学生,而不是让学生进入理想化的德育环境,与现实生活割裂开来。

我们要坚持将德育融入学生的真实生活,按照“低起点、慢速度、多落点”的教育原则,让德育目标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近”就是对孩子的要求与生活实际贴近些,不好高骛远;“小”就是要求孩子从生活小事做起,以小见大;“实”就是工作要实在、具体、不抽象,要求要看得见、摸得着,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执行。比如“关爱”的意思比较抽象,我们必须把它具体化,如见到老师要主动打招呼、长辈生病了要主动端水送药等。“近、小、实”会使德育目标更接近生活、更形象,更易于学生接受。

我们要坚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世界即校园的理念,将德育与社会生活打通,既关照德育的独立价值,也要关照德育与家庭、社会、自然的融通,把真实的世界和学生的真实生活作为最好的教科书,以真实问题为支点,向社会、向生活要资源,将“教材是学生的全部世界”变为“世界是学生的全部教材”。学校要建设无围墙校园,让学生聆听窗外的声音,关注外面的世界,亲近自然,走进社会,把社会作为学校,把世界作为教科书,把公共危机事件作为学习内容,把灾难和危机作为必修的人生大课,从中读懂世界、读懂社会、读懂自然,实现德育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有机统一。同时,学校德育要立足养成教育,从文明细节入手,教育学生把小事做细做精。

夯实基础,德育内容由重“宏观与战略”转向重“微观和细节”

世界上,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的校园里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梦想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不缺少各类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提倡把小事做细、做专。

在企业界,由于对细节问题的高度重视而长盛不衰的优秀企业不在少数。如联想、海尔、肯德基、麦当劳、丰田、奔驰等。这些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程度之高,在他人看来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以肯德基为例,其产品背后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如炸鸡时,除了严格控制油温和时间外,他们还规定了细致的流程,如炸到第15秒时将鸡块向左翻动一次,炸到第24秒时将鸡块向右翻动一次。另外,他们对各种佐料的分量、切青菜与肉的先后顺序、烹煮时间的分秒限定等上百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规定。

对学校来说也是如此,凡是名校都主张从神经末梢去抓管理、从细微之处看教育。天津南开中学以严谨的办学态度培养了两位国家总理及大批国家栋梁,其“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勿傲、勿暴、勿怠、宜和、宜静、宜庄”的校训至今矗立在校门口,成为南开中学百年来教育的立足点。学校成功与否,固然有战略决策等宏观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决策之后的小事是否做得足够好,是否能把宏观的战略真正细化、推行下去。德育成功与否也是如此,固然离不开宏观的德育体系与创新,但更重要的因素在于是否注重微观的文明细节的养成。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教育无小事。

强化养成,德育实践由重“强化认识”转向重“行为训练”

在这一点上,笔者主张德育要向智育学习。就智育而言,学生获得的知识具有长期稳定性,如化学的元素周期表、物理的万有引力等。而德育所给予学生的价值观,其稳定性、牢固性与知识相比差之甚远,特别是在社会、环境、人生的大变动时期,往往会发生动摇、矛盾,甚至出现巨大的令人吃惊的变化。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在于教育方法——智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更注重训练,而德育长期以来重灌输、轻训练,甚至没训练。

智育全方位地渗透在学校一切课程中,并以大大小小无数练习、考试、评价强化着,一点一滴地被落实着。如果说智育采取了100条措施,条条在落实,那么德育就只有几条措施,而且条条难落实。多年来,德育主要依靠一年发几个文件、召开几次大会、组织几次活动及有限的政治课来实施。再加上德育本身在内容和形式上“失真失实”等缺陷,就造成了事实上的“智育第一”和理论上、文件上、口号上的“德育为首”的尴尬局面。

德育应该学习智育的育人方式,由重单向灌输、强化认识向重行为训练转变。实现这个转变,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持之以恒。德育工作需要长期坚持。“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不可性急。即使学生开始按你的要求去做了,那也只能叫行为而不叫习惯,稍一疏忽,学生的行为就会像弹簧一样回到原来的样子,因此,要有耐心,要不怕反复。而且,低年级训练过的内容,中高年级还要重复训练,以便巩固和提高。

二是要宽严适度。制定了训练目标后就要严格要求,向着目标奋斗,不见实效不收兵。纠正坏习惯、培养好习惯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不严格要求不可能成功。教师对学生要常怀仁爱之心,但不能因为爱而失之于宽,要寓爱于严、严爱结合,通过严达到真爱。

三是要重视检查、评价和总结。用检查、评价和总结及时监控德育过程,检验德育工作效果。

注重融合,德育途径由“孤军奋战”转向“融合创新”

世界是充满联系的,但现实生活中学校德育却常常是孤立的。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存在“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美、缺于劳”的五育失衡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五育融合。

一是促进德育与学科融合。学校应转变思想观念,打破传统学科的壁垒,树立跨学科、超学科的课程思想,探索德育与学科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各学科教育教学全过程,聚合各类课程资源和课程要素,培养明理尚德、文理兼通、身心健全、素质全面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学生的大格局和大视野,促进德育方式的根本变革。

二是促进德育与五育融合。要建立健全以立德树人为统领的德育课程体系,构建完善的德育工作队伍;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要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扎实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全面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将艺术课程和艺术课外活动作为实施学生美育的重要载体,在开好音乐、美术课的基础上,开设丰富的艺术校本课程和艺术社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要将劳动观念融入课程体系建设之中,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开发技能类和科技类课程,在提升劳动技能的同时,培育劳动观念,让学生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要打破五育的边界壁垒,打通内在联系,让五育的理想和目标渗透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

三是促进德育与技术融合。当前,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给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我们要积极推进“互联网+德育”模式的研究,用互联网技术撬动学校德育的深刻变革,用互联网思维更新德育观念、改进德育方法、拓展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模式,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德育新机制、新途径,让德育由教会顺从转向学会选择、由封闭轉向开放,增强教育对象对多种意识形态、多元价值取向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念中保持必要的张力。

21世纪是现代文明的世纪。学校德育要承担起拯救人类道德危机的责任,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就要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更加脚踏实地,实现新的转变。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明德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刘洁

猜你喜欢
智育学校德育德育
明确方向标、设计中轴线、提供参照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做人教育是道德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
大学体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研究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意义与实施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