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志刚
摘 要:德育教育是班级工作的主旋律,是班级管理工作的灵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它贯穿于班级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个过程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他教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起着主导作用。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为此,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班级管理的主体,把德育教学融于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初中 德育教育 班级管理 策略
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此,作为班主任教师就要以学生为班级管理的主体,从纪律、卫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入手,把德育教育融于班级管理中,借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健康的人生目标,为学生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奠定基础。下面笔者结合班级管理,阐发以下观点。
进入新时代,初中学生虽然个性、学识不同,但大多具有自律意识、审美观点和自觉认知新生事物的能力。鉴于这种认识,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笔者重点结合德育教学对班级纪律、班级(个人)卫生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一、德育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
新时代的学生都有个性和学识,对班级管理有时会有不同的意见,为此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这些特点,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德育教育,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让学生把教师当作“大哥哥”“大姐姐”来对待,敢于和教师说出心声,诉说自己的不快,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难题,然后以思想教育的方式来帮助处于逆反期的学生平复心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这样的德育教学来管理班级,学生就会服从管理,特别是在维护班级纪律、班级卫生方面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发现学生身上更多的闪光点和长处,增强班级的凝聚力。班级管理的优质化、标准化,激发学生管理班级、提升自身约束力的主观能动性、自律意识和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融德育教学于班级纪律管理中
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求在班级管理中强调德育教育,实施“以德育人”的教学战略,把德育教育融于各项教学活动中,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素质。
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标》要求的优质高效课堂要求课上课下的班级规范有序,告诉学生,一心不能两用,上课时要认真听讲,要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教学行为。另外,要告诉学生“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尊重尊了教师的教学工作,你就在学识上有所收获。而在该活跃的时候,要互动交流,要告诉学生交流是为了消化知识、取长补短,能够提升自己的学识,只有这样才能够逐渐提升自己的素养。
将德育教育融于班级管理,势必能够打造优质的高效课堂。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手段管理好班级,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让学生之间和睦相处,使班级的好秩序蔚然成风。
三、融德育教学于卫生管理中
新时代的学生虽然受家庭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有自己的卫生意识,但“一个人为中心”的个体意识有可能造就对班级卫生的损害。为此,班级内的卫生需要教师通过德育教育来引导,让学生认识到班级的卫生情况不是哪一个学生的事情,维护班级卫生是每一位同学的责任,并让其形成爱干净讲卫生的生活习惯。比如,对于丢垃圾、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要及时纠正,并且告诉学生,好的卫生习惯会受益一生,坏的卫生习惯则会带来疾病,影响身体。在卫生管理中融入德育教育,不仅对班级工作有好处,而且对于形成干净卫生的教室环境也有积极意义,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四、融德育教学于学科教学中
当前,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终生受益的好习惯,服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思想活跃,有时表现出“叛逆”,甚至会出现厌学的现象。有鉴于此,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教师可以举例为学生讲解,如孔子编写《春秋》是在困穷的境遇中完成的,砍去了膝盖骨孙膑克服困写出了著名的《孙膑兵法》,流放后的屈原创作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离骚》,如此等等。这也例子能够给学生满满的正能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学习对自己的意义和重要性。
总之,新时代初中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灵沟通,从学生的整体素养方面着手,合理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重点是老师要在日常卫生、学生学习、班级纪律等方面做到有的放矢,积极采取德育教育措施,让学生在对德育有新的理解的同时,促进班级管理上台阶,久而久之就会培养出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
参考文献:
[1] 闰强《浅谈如何搞好初中班级德育活動》,《教育界》2014年第17期。
[2] 李国宏《初中德育活动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毕业论文。
[3] 朴爽《初中班级管理中小组合作的研究》,《新校园(中旬)》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