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彩霞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医疗器械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内部控制作为重要的管理工具,能够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因此加强医疗器械企业内部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医疗器械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基础上,探讨了当前医疗器械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医疗器械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包括:完善企业控制环境,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绩效激励机制,强化对内部控制的检查与考核;引进专业内控管理人才,建立健全监督评价机制。
关键词 医疗器械企业 内部控制 预算管理
一、引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医疗器械行业迅速发展,我国医疗器械企业所生产的医疗器械同质化情况越来越严重,一些高精尖的医疗器械技术仍然掌握在金字塔顶端的公司手中。因此,医疗器械企业普遍面临着巨大的竞争与生存压力,而这些医疗器械企业如何能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下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取决于企业是否开展内部控制工作以及内部控制工作的完善程度。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为实现其目标所提供的必要的支持和保证,是上到企业董事长、总经理,下到企业所有基层员工所参与并影响的一种过程行为。企业若能开展有效的内部控制,首先能提高企业经营的效果和效率,包括企业的业绩、盈利指标以及相关资源保护等。其次,能够大大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帮助企业管理者能快速有效地进行决策;最后,能够帮助企业有效地规避企业内外风险,确保企业内部资产安全、企业目标实现以及使企业经营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因此,是否具备完善的内部控制对医疗器械企业来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了。
二、医疗器械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由于醫疗器械企业逐渐增多,使得单个企业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开始逐渐减少,而企业为了能够在有限的市场份额下获取足够的利润空间,开始将目光放在内部费用成本控制上。有的企业通过裁员、一人身兼多岗的人力成本管控方式来缩减成本费用;有的企业通过费用成本预算的方式对成本费用支出进行管控压缩;而有的企业开始借鉴一些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但是由于不专业或没有考虑企业自身的独特性,使得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不适应频繁流失或者在企业养老不作为等。不管企业采取哪一种方式,由于对内部控制认识不够以及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导致企业内部人员工作积极性差,效率低;人员之间、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更有甚者,企业出现内盗等资产舞弊流失的情况;而单纯的成本费用管控也会使医疗器械企业的生产条件及产品质量上出现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以上医疗器械内部控制所存在的问题使得医疗器械企业不仅面临着市场竞争压力,也面临着企业内外部的风险。当前,医疗器械企业存在的问题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全面预算制度不完善
1.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不健全,缺乏良好的生存土壤。由于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过于迅猛,绝大部分医疗器械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是不健全的。一些企业管理者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导致内部控制在公司没能得到认可,形同虚设;一些公司地内部控制在建立和执行过程中遇到了不利的环境影响,使得内部控制的效果大打折扣。总的来说,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缺乏良好地生存土壤。首先是企业文化的弱化,道德和行为标准不明确,不能有效地将他们传递给员工并在实践中使之得到传播,导致企业的诚信和道德观的缺失;其次,员工能力素质的提升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速度。很多企业的管理层是随着公司创业一起发展起来,管理相关专业知识提升程度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速度,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上会出现力不从心地感觉从而导致管理漏洞层出不穷,企业的控制环境被一定程度的弱化。
2.全面预算制度不完善,在内控制度中体现地不够明显。随着医疗器械企业的发展壮大,多数企业的利润率反而在逐渐降低。而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如何保证足够的利润,需要企业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而从当前医疗器械企业的情况来看,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全面预算,而部分企业建立的全面预算制度不完善,或已建立的全面预算设计框架的科学性不足或者独特性不足,甚至两者兼有。主要体现在多数企业依葫芦画瓢或者完全照搬某些成功企业的全面预算相关制度和规则,没有考虑到企业自身的独特性、经营对象以及企业内部环境,导致盲目照搬的全面预算制度根本无法适应企业自身形势需要的情况。这不仅不能降低企业成本风险,保证企业利润,相反会增大企业成本风险,流失企业利润。
(二)内部控制环节较为薄弱,内控管理流于形式化
在我国有着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医疗器械企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甚至有些问题解决难度很大,主要是因为内部控制环节较为薄弱,内控管理流于形式化。从人工成本控制角度考虑,多数医疗器械企业根本没有按照企业实际岗位需求进行人员招聘,出现岗多人少的情况,很多内控岗位都被兼任,使得内控工作始终浮在表面不能有效落地执行。并且,岗位人员职责不明确也会导致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使得企业需解决的问题始终无法得到及时有效解决。部分医疗器械企业虽然内部岗位职责明确,但是在执行落地上效果大打折扣,主要是因为缺少监督考核以及相应的考评制度,使得内部控制的目标不能从制度层面落实到相关责任人或责任部门,也不能积极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员工主动不作为就使得内部控制活动很难在实际工作中顺利开展,从而使内控管理流于形式化。
(三)缺乏有效的内控审计监督机制,不能有效发挥内控监督作用
目前,医疗器械企业不仅内部控制执行力较弱,同时也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一般是通过内部审计来实现的,内控监督主要是定期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以及相关法规政策进行评估的过程,而内部审计则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绝大多数医疗器械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有些企业只设置了一名内部审计人员,不仅隶属于财务部门,同时和企业部分管理者的利益有着密切关系。部分医疗器械企业单独设置了内控审计机构,但是,由于相关审计人员内控管理经验不足、立场不坚定,不能独立、客观的、真实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导致内控审计监督机制形同虚设,不能有效发挥内控监督作用。
三、完善医疗器械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企业控制环境,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首先,需要树立现代企业价值观念,统一企业文化,明确企业道德和行为标准,并在企业内部建立积极的内控文化,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其次,将现代企业价值观定期进行全员培训推广,使现代企业价值观念深入企业每一位员工心中,并以物质、精神进行双激励,增强员工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确保企业从上至下人人尽职尽责,以便更好地落地企业内控治理机制;最后,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要不断地学习充电,并时刻关注市场经济动态,以便更好地满足企业内控需要。
企业要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首先,该制度不能脱离企业自身实际情况而进行搭建,一定要考虑到更多的科学性以及企业独特性方面的内容。其次,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一定要考虑企业资源配置,有效地利用企业资源;考虑管理协调,用制度管理代替人的管理,有效规避舞弊行为;考虑预算编制全员参与,使企业员工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提高主观能动性;最后要考虑战略支持,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
(二)完善绩效激励机制,强化对内部控制的检查与考核
首先,需要明确员工的岗位职责,专人专岗,并制定员工定期轮岗、竞争上岗制度,建立员工长效培训机制,不断提升企业团队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素养。其次,需要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配套的绩效激励约束机制。通过绩效激励约束机制不仅保证员工具有足够的能力及专业技能,留住企业高端人才,确保企业人员流动在合理的范围内,并能提高团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第三,需要设置科学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对各个层级的员工进行严格考核和评价,奖惩结合。这些考评活动不仅能强化内控环节的执行能力,更能够促进企业员工及部门之间积极开展内控相关工作,真正使得企业的内控管理有效落地执行。最后,落地企业内部控制,离不开企业信息化地建设,尤其是在成本控制以及内耗控制上,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医疗器械企业属于制造业,也属于人口密集型企业,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大大降低由有人工失误导致地不合格产品率,还可以大大降低企业人工成本;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减少由部门人员之间传递过程中产生的时间以及工作中的无形内耗,提高人员的办公效率;企业信息化建设,能更好地做到内部控制事中的管控环节,能大大降低企业舞弊现象地出现;
(三)引进专业内控管理人才,建立健全监督评价机制
为保障企业内控制度的落地执行以及修正完善,需要定期对企业内控制度进行分析评价,而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评价机制。首先,需完善优秀人才的引进机制,在企业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同时引进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定期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地设计与运行管理进行有效的审计。其次,保证审计监察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明确其权责利范畴,使其能独立客观地进行内部审计。最后,还要建立内部监督评价机制,明确企业最高责任人或权力机构来整体调度内部评价活动,逐级落实内部控制评价责任部门或责任人,并在企业内部不定期开展员工自我评价,使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断根据企业的发展修订完善。
四、结语
医疗器械企业内部控制地完善是一项相对系统的科学工程,而企业在建立企业内部控制的过程中一定要建立对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认知,并将整个内控管理运用到整个医疗器械地生产和运营活动中,形成完整的事前、事中、事后闭环的监督管理评价机制,降低人为主观因素的损耗以及舞弊现象。医疗器械企业如果能建立相对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在残酷激烈的竞争压力环境下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高企业营运效率以及盈利能力。
(作者单位为湖北益健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參考文献
[1] 李庆庆.浅析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8(30):35-36.
[2] 张瑾.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J].财经界(学术版),2014(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