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惠
【摘要】“主体双向,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参与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使师生双边活动相互作用,合作,教学相长。在学习中要通过明确分工,使学生在小组中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在互助学习、合作学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基本的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质疑、讨论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形式达到解疑问难的尝试性活动。
【关键词】双向 合作探究 问题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9-0169-01
在面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我们老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去设计学习问题,也就是给学生什么样的问题,便于学生在团队学习的过程中去探究、去提升。如何展开学习,设计的问题就是关键。学习化学的基础是实验。我们通过实验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
1.设计问题,确保实验探究的有效性
创设情境结合提问,我们在学习实验基本操作,如果只是告诉学生怎么做,那将是枯燥乏味的。我们的实验基本操作都是与家里的一些简单家务活是一样的。比如怎么向试管里倾倒液体时,直接告诉学生就像在家中向茶杯里倒开水一样,学生代表直接上讲台演示,教师在旁边指导,而其余同学观察总结出操作要点。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化学来自我们的生活。
例如:《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中,我们如果按照常规的教学,那就是按照教材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操作进行实验制取氧气,这样的问题是属于低层次的简单陈述的问题。我们可以打破教材中的思路,创设一个简单的情境,复习了氧气的用途,同学们们需要制取一些氧气来潜水,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制取氧气用的是哪些药品。以高锰酸钾为例,根据第一单元所学的仪器的使用及实验基本操作,由学生合作讨论选择仪器并设计实验装置。当然在这里,要有我们老师提前设计好问题来引导。少量固体的反应容器要选什么?容器口的朝向应该是怎样的呢?为了从容器中排出气体,选择什么仪器?怎么去给容器中的固体加热?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氧气等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好实验装置和分析实验步骤。教师检查完学生的设计并点评之后,学生合作制取氧气。学生自己设计完成了氧气的制取,那种自豪感是不言而喻的。也减轻了学生实验操作的恐惧感。
2.设计问题,确保实验探究的有序性
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教师要在恰当的时候进行必要的指导来帮助学生。为了确保指导的有效性,我们提前预设和设计问题,确保学生实验探究的有序性。
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研究》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在选择药品时,我们列举所学过的可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有学生小组讨论有没有适合我们进行实验室操作的。然后,我们设计四个实验:碳酸钠和稀盐酸、块状石灰石和稀盐酸、粉末状石灰石和稀盐酸、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由学生对实验的感受,去选择合适的试剂,得出实验室制气体选择药品的原则。在得出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之后,我们让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拓展讨论:①如果实验过程中,要补充酸液,装置要怎么设计呢?②如果实验过程中,要控制酸液的滴加速度,装置要怎么设计呢?③如果实验过程中,要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装置要怎么设计呢?在问题的引导下,给学生们创造了交流合作的机会,学生们在想、说、议、探、评中完成了学习,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设计问题,注意探究的拓展性
在教学中,如果只是按照教材中的實验去简单机械性的重复,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我们可以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提出新问题。
《碱的化学性质》学习中,碱有一条化学性质是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我们复习第六单元的知识可以根据氢氧化钙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的白色沉淀,知道二者发生了反应。但是,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之间没有任何明显的现象产生,那这二者之间究竟有没有发生反应呢?因此,我们设计相应的问题出来了:①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是不是一定没有发生反应?如何证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教师演示一个利用压强原理验证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实验后②利用压强原理,我们还可以设计哪些实验来验证?③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否通过滴加酸碱指示剂,如无色酚酞试液,通过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呢?④能否通过检验反应的生成物是否存在,来判断反应的进行呢?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提出,不仅让学生复习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又能使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问题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教学中的任务。设计恰当的学习问题,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使我们的教学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吕崧.“问题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王雅莉.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