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美育研究的进展与使命

2020-07-06 03:22樊改霞王杰
中国德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立德美育德育

樊改霞 王杰

2019年,我国美育研究延续了往年的繁荣势头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以“美育”或含“审美教育”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2019年我国美育研究发表于各类期刊、报纸等的论文共计1,454篇,其中硕博学位论文115篇,报刊121篇。通过对已有美育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2019年我国美育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呈现出新态势,美育研究为民族复兴奠基、为立德树人助力的趋势更加明显。

一、我国美育研究的新进展

通过对本年度美育研究成果的整理和分析发现,有以下两个层面的主要进展。

(一)美育研究的成果更加丰富

2019年以来,我国美育理论基本问题的探讨中出现了新的理论和思想。这些新理论、新思想体现在我国学者对美育内涵、美育内容、美育和其他教育关系的认识等方面。

第一,不断推进美育内涵的深化。2015年9月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冉乃彦指出:“美育应包括审美和立美。”[1]他提出美育活动不仅仅要停留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层面上,更为重要的是表现美和创造美,进一步诠释了美育内涵。李海超对美育内涵提出批判性见解,认为“中国近代以来的美育观存在着夸大美育功能、过誉艺术化人生的问题”[2],并对美育即是情育、美育蕴含德育、美育成就心灵的自由三个美育传统命题进行反思。张海华在生态美育的基础上提出“有机对话美育范式”的新美育观,指出“生态美育虽有鲜明的理论色彩,但是弱化了走向基础教育的美育实践的可能性。而基于生态存在性的‘有机对话美育范式力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3]。基于美育内涵的理解,美育内容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既有对儒家的美育观的研究,也有对抗战革命美育观、新时期社会主义美育观的研究;此外,大美育理论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大美育理论下,生活美育、自然美育、身体美育等美育新理论也得到更为细致的讨论。

第二,美育与其他教育关系的认识更加明晰。一些研究者认为,美育相对独立于德育、智育、体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关系的讨论中,研究者们较多讨论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美育与德育的关系。研究者认为探讨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是全面认识美育的重要前提。美育与艺术教育都是旨在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生智力、创造力、想象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美育与德育的关系探讨中,2019年最值得注意的是,美育研究能够紧紧把握新时代特点,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美育的根本坐标、价值导向,更深一步讨论美育与德育的联系与区别。在美育与德育的关系上,大多数学者持以美促德的观点。

(二)美育研究的场域不断扩容

新时代以来,美育场域实现了学校美育到家庭美育和社会美育的扩容,呈现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美育体系。从学段上来看,美育的研究集中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对幼儿美育有特别的关注,2019年的发文量明显增多,学者们强调对幼儿进行审美启蒙,有助于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的积极生活态度,强调审美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此外,由于中小学美育地位的边缘化与美育功能的功利化,当下中小学的美育实践较为薄弱。学者们大多通过对某一地区的中小学校美育实施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分析现状、问题,提出改进策略。在高等教育领域,大多数研究关注高校美育的价值意义、现状和高校美育实施的有效路径。

从教育体系来看,职业教育领域的美育研究较往年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美育研究是重点,较多的研究探讨在职业院校中实施美育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并从师资、教学、校园氛围、活动等角度提出在职业教育领域推进美育改革的建议,力图构建职业院校美育体系。近些年,学者们也针对美育实践的薄弱点乡村美育和美育新的增长点“互联网+美育”提出了各自的独特见解。乡村美育研究中更多地认识到乡村美育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在美育的场域研究上,传统的美育存在于学校、家庭与社会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传媒成为美育的新场域,全面而广泛地渗透到学校、家庭、社会之中,加深美育的渗透和传播发展。在美育实践的内容上,学校美育的研究突破了以前人们对美育只是吹拉弹唱的理解,转变了美育仅仅表现在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中的傳统观念,2019年开始关注各个教育阶段文化课程与教学中的美育,将美育渗透到了各门课程的日常教学中。有研究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蕴含绚丽多彩的自然美、千姿百态的社会美、形象生动的语言美、高尚感人的行为美,需要教师去努力挖掘,不仅提升学生在知识学习上的积极性,还陶冶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人格。

二、我国美育研究的新使命

新时代是一个特别需要发挥美育作用的时代,在纪念“五四”百年,追溯蔡元培、朱光潜等美育先行倡导者的思想的同时,学者们也站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实现上开展美育研究,新时代美育有新使命。

(一)奠基伟大复兴:新时代美育价值的新体现

奋进新时代,美育工作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新时代美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有着深厚的美育传统。美育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时代的发展证明,只有经济复兴,缺少文化复兴,就不能实现民族的复兴;同时没有经济复兴作保障,文化复兴也只能是幻想。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从古至今,在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戏剧等文化发展中蕴藏着丰富而独特的中华美育文化思想。美育发展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进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发展中国精神和力量。因此,我们应加强学校美育,通过美育发展树立起民族的文化意识,增强对民族国家文化历史的强烈认同感。

新时代美育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两字的出现充分表明着社会发展过程中对“美”的强烈期望,因此,新时代应该用更宽阔的视角去看待美育的重要地位。新时代美育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产品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艺术产业、服装产业、设计产业、动漫影视等产业不仅要求产品设计制造者拥有丰富的专业性知识,还对设计制造者的艺术审美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新时代的产业发展需要制造者除了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以外,还要拥有较强的审美素养和能力。

新时代美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美育促进智力、道德人格以及心灵等的发展,使得人们乐于追求真、善、美,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美育促进人们智力的发展。许多实例证实,美育在日常知识学习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美育提升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在美育过程中,人们经过欣赏观察并进一步理解创造,这会提升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美育可以促进人们品德的良好发展。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十分重视美育,在《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以美育代宗教说》中都提到美学可以培养人们的感情、思想、意志,这三者是构成品德的重要因素。在美育与人的心灵塑造上,高洪认为:“美育诉诸人的精神和心灵发展,是不断引导个体生命完善成长的个性化教育,帮助个体建立起和世界美好而又积极的审美情感联系,让个体体验美、感受美并且愿意把自己感受体验到的美分享传递给这个世界。学校美育必须在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之中注入美的要素”[4]。奋进新时代,美育任重道远。通过加强学校美育,可以让个人全面地发展,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让中华民族有更加美好的世界形象。

(二)落实立德树人:新时代美育功能的新发挥

美育作为“五育”之中一种独特的教育形态,有它自身的教育特征,即通过审美体验培养丰富的内心。强调美育特殊性对深入理解美育自身规律进而发挥美育的独特作用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当前在教育领域还存在美育从属于德育的错误观念,适度强调美育的特殊性对于把握美育的特殊规律尤为重要。但美育在特点上面向整体人格,席勒认为:“审美状态作为一种内心和谐的状态,为人的认知和意志等发展提供了可能。这说明,美育可以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5]因此,美育研究需要突破以美育美的单一视角,关注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关注美育强大的育德功能。这一点,对立德树人背景下美育的育德功能的发挥有重要意义。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美育发挥着大作用。首先,美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通过美育而产生审美情感的过程本身就是品德培养,在美育过程中学生产生的积极的情感促进其深入认识理解某一道德观念并在行为中践行。其次,美育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在审美活动中,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在审美过程中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感。比如,学生观赏影片《我和我的祖国》,在艺术影片的欣赏中感受着影视的艺术美带来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既是审美感情,也是道德情感。最后,美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性。审美活动是培养学生道德品性的重要途径,中国古代儒家提出乐以成性,近现代提出的以美养性、以美养心,西方学者席勒提出的美育为“中介”的情感的审美王国,都充分说明通过美育可以陶冶情操、培育人格。

美育最终是要走向实践、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的,这既是中华民族的美育传统,也是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核心。新时代学校美育实践路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融合和渗透,就是美育融合渗透于德育。陈昌春认为,实施德育与美育融合教育, “有利于改变传统的说教模式,有助于强化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有益于塑造學生向真、向善、向美统一的心灵世界”[6]。因此,美育在德育中的渗透不仅使得德育的过程更加具有科学性,而且让德育的过程充满艺术性,道德行为在潜移默化中滋润学生的精神世界,有助于学生主动将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个人品德。

美育作为“五育”之一与其他“四育”,尤其是与德育之间的融合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联系美育独特的以美化人、以美育人的功能,在德育中扩展美育的实践方向,在德育中渗透美育,以美育增强德育的实效。相比于传统的德育形式,美育能够更为直接地感化人,让人获得精神上的启迪,进而提高人生境界。蔡元培先生认为,“学校课程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必须将美育渗透融合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形成课程教学、校园活动、校园文化环境在内的富有成效的美育育人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发展新时代美育理论,既切合时代发展又贴近现实需要。从理论上看,立德树人的德与美育的美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德寓于美,没有德的美,只能说是形而上的美,不是真正的美;同样的,美寓于德,不美也谈不上德,甚至成为德的对立面。因此,应通过美育来塑造人、激励人、感化人,以美养德,以美化德,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因此,在立德树人背景下的美育需要从更广阔、更深层的理论层面探索其理论发展路径,这是新时代美育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冉乃彦.试论美的规律与美育[J].教育科学研充2019(8):23-26.

[2]李海超.艺术化人生的魅惑——中国近代以来之美育观反思[J].天府新论,2019(1):56-62.

[3]张海华.走向有机对话美育范式[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1):55-60.

[4]高洪.新时代弘扬中华美育精神[J].美术研究,2019(4):8-9.

[5]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08.

[6]陈昌春.基于“立德树人”的学校德育与美育融合途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66-67.

【樊改霞,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王杰,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楚然

读者热线:010-62003451

投稿邮箱:zgdy_tansuo@163.com

*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9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智库专项部门项目“年度德育热点研究”(GYF12019003)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立德美育德育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美育教师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