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大伟
[提要] 创新型人才培养有助于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本文以心理契约理论为基础,阐述心理契约理论的内涵及维度,通过对心理契约理论应用领域的横向拓展,重点分析农经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阶段把握和思路举措。
关键词:心理契约;农经专业;创新型人才
基金项目:农经教指委2019年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9-17);扬州大学商学院2018年本科教学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8-2)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3月31日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扎根乡村的人才”。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农经专业的教育要更加重视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为农业農村优先发展提供充足的创新型人才支持。
一、心理契约理论内涵及维度
心理契约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吉里斯(Argyris,1960)在《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提出,并用“心理工作契约”来描述“员工与其工头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这种关系含而未宣的理解”,“在组织和员工的相互关系中,除了正式的雇佣契约规定的内容以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相互期望和理解,它们同样是决定员工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但是阿吉里斯仅仅提出了这样的概念,却没有给它下确切的定义。莱文森(Levinson,1962)对心理契约有了一个相对明确的界定,将其描述为“非书面化的、未成文的契约”,主要是指未曾表述的、内在的组织和员工之间的相互期望的总和。施恩(Schein,1965)在《组织心理学》中把心理契约界定为“在任何一个组织中,每一个成员与该组织的管理者之间及其他人之间的非成文的相互期望”。随着全球竞争加剧,企业裁员增加,雇员忠诚度降低,科特(Kotter,1973)对心理契约进行重新界定,将其定位于“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一份内隐协议,该协议将一方期望得到的内容和期望付出的内容具体化”。基于主体界定上的差异,对心理契约的研究形成了两个比较有影响的学派:一是以美国学者卢梭、罗宾逊、莫里森为代表的“卢梭学派”,强调心理契约应以雇员为主体,研究其在组织交换关系中对双方义务的理解与期望;二是以英国学者格斯特、康威、赫里欧、彭伯顿为代表的“古典学派”,强调遵循心理契约提出时的原意,并认为这是雇佣双方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但从本质上看,两个学派的观点并非完全对立的,在解决具体组织管理问题时具有不同的适用性。
针对心理契约的内容及维度,目前的研究结果主要有二维度说和三维度说之分。罗宾逊(Robinson,1994)、皮尔斯(Pearce,1997)、霍普金斯(Hopkins,1998)等认为心理契约大致可以分为交易型心理契约和关系型心理契约,交易型心理契约更多的是关注具体的、短期的经济型的交互关系,而关系型心理契约更多的是关注广泛的、长期的、社会情感的相互关系。卢梭(Rousseau,1996)、廷斯利(Tinsley,1999)指出,当组织环境中强调人际配合、团队趋向时,心理契约的结构包括三个维度:交易维度、关系维度和理念维度。交易维度和关系维度与二维度结构中的说法一致,理念维度则是指员工和企业彼此为对方的事业发展和成功承担责任,双方不再是单纯的雇佣关系,而是一种超越经济利益和情感成分的追求共同理想价值的合作关系。近年来,国内学者在本土化背景下,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心理契约类型或维度。如:李原(2002)发现中国企业员工的心理契约包括规范型责任、人际型责任和发展型责任;陈加州等(2003)认为中国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由现实责任和发展责任两个维度组成;谢发胜(2006)认为中国文化背景下经理人的心理契约结构维度由交易型契约、发展型契约、情感型契约和管理型契约四部分构成。
二、农经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
创新型人才是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培养是关键,是新时代对农业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许多高校在农经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如:南京农业大学以农林经济管理国家级重点学科为依托,实施了本硕连读强化班培养计划,建立“课堂教学、学术活动、社会实践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颜进,2005);四川农业大学在“农林为本,经管相融”的理念指导下,对专业培养计划实行了通识基础教育段、专业类群基础教育段和专业教育段三台阶教育模式改革,使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更好地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蒋远胜等,2007);湖南农业大学从2004年开始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施了“创新实验班”教育计划(罗峦,2009);等等,这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偏差,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何蒲明,2010)。因此,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农经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路径。刘辉(2010)以农经创新实验班为例,探讨了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特点、实践运行和绩效,并针对高校改革的实际和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胡宜挺等(2014)以石河子大学为例提出了“工作室制”是创新农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农经管理人才需求的重要方式。王军等(2015)提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积聚高校各学科综合优势,并以优质交叉学科资源创建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塑造和培养复合型职业技能人才,以实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职业能力与职业岗位的直接对接。金绍荣(2016)构建了“新型职业农民”导向的“创业型”农经人才培养方案。王巨光(2017)认为培养德能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乡村建设人才,要努力做到校内教学同校外乡村社会实地实习实践深度有机结合。高鸣等(2018)通过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对农村人才培养较为重视,主要表现在通过法律保障、支持政策、创新教育模式及加强教育和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促进其农村人才培养。申峻松等(2018)探究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现代农牧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农牧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这些对农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我们借鉴。
三、心理契约视角下农经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阶段把握与思路举措
(一)阶段把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是学校与学生之间双向互动影响的过程,存在着互相承诺、互相期望的隐性契约关系。学生期望学校传授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增强就业能力,学校期望学生专心学习、勤于思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自我发展和实现人生价值。心理契约具有动态性,期望能否实现会对双方的态度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如果心理契约的内容得以实现,双方就会积极调整自我行为,向好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感知对方违背了心理契约,主体将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到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因此,良好的心理契约对双方的影响远远超过学校规章制度本身,具有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重视心理契约的存在将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农经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应把握三个阶段:
1、入学阶段:修正巩固心理契约。新生刚入学时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对学生学习方式和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内心深处建立的心理契约,很大程度上是依据入学教育、专业介绍、與学长们的交流或家长们的暗示而做出的。如果学校(包括学院、系科)招生、入学时的承诺与实际的学习环境或发展机会相差悬殊,学生的心理契约就会被破坏,对专业不满,甚至选择离开(转专业)。因此,重视学生在入学时期的心理契约修正与巩固就非常重要。一是要努力做好专业教育,按照教学培养计划实施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二是做好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了解学生实际需求与期望;三是重视入学教育,传递学校文化,使学生了解学校规章制度、政策和程序,明确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2、学习阶段:全程管理心理契约。进入正常学习阶段后,学生心理会经历由初期的热情逐渐趋于平淡的调整过程,学生也会对心理契约进行重新认识恶化评估。针对学生适应过程可能产生的心理契约“危机”,学校应根据环境变化,及时采取措施对学生心理契约进行全程管理,使学生更深刻了解到学校的意图和动机,降低学校与学生在心理契约上的认知差距。例如,可以开展课堂教学调查、职业生涯培训讲座、就业工作讲座、社会实践团队建设等活动,及时了解学生意见和想法,采取相应措施,调整和维持心理契约,预防危机。
3、违背心理契约时:引导学生做出正确合理归因。心理契约的变化、破坏或者违背,都会导致学生情绪和行为的变化,其中起作用的是学生对违背心理契约所做的归因。如果学生归因于学校故意违背心理契约,就会产生负面情绪,从而降低自己的学习投入。如果感觉到受到不公平对待,就会扩大破坏心理契约的程度,对学校造成恶劣影响。因此,学校管理者应关心学生需要,及时针对学生意见和不满采取有效行动,引导学生产生合理的归因。
(二)思路举措
1、贯穿素质教育理念。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坚持课程育人、教学育人、管理育人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宗旨,培养热爱“三农”、服务“三农”、扎根“三农”的专业人才。既重视农经专业学生思想道德和身心健康素质,又致力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引导学生致力于从事“三农”事业。
2、创新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做到以人为本,创新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教学内容要及时更新,跟上时代要求,把最前沿、最新科研成果、最受关注的热点给学生讲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力。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积极开展工厂教学、田间教学、模拟仿真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充当学习组织者,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师生互动,鼓励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积极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网络教学、翻转课程等,加强信息及时沟通交流,巩固教学效果。
3、强化实践教学。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教学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升操作技能。加强农经实验实训课程建设,结合培养目标修订教学计划和内容。鼓励学生走入农村、亲近农业、接近农民,了解农村社会、体验农民生活,在实践中学知识长才干。建立学生专业实践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在现实环境中思考学习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4、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个性”的原则,构建知识体系、改革课程设置、强化能力要求等,培养适应新时代“三农”工作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一是加强通识教育,农经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做到将农经专业教育与法律、公共政策、社会学、信息等学科相融合,构建创新型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多样化思维,从而塑造成全面发展的人才。二是开展个性化教育,采取差异化分类教育方式,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评价方式,专业化培养农村金融、农业企业管理、农业政策分析、农业经济管理等人才,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全面发展的有鲜明个性的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Chris Argylis.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London:Tavistock Publications,1960.
[2]Harry Levinson.Men,management and mental health[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3]Kotter JP.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73(15).
[4]李原.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及相关因素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2(6).
[5]程延园.员工关系管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6]谢发胜.心理契约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J].企业家天地,2006(5).
[7]王军,王夷平,许春艳,王桂霞.农业经济转型背景下复合型农经人才培养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5(26).
[8]王巨光.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高层次应用型乡村建设人才培养刍议[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