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晴,陈苏倩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徐州 221000)
据统计, 缺血性卒中后疲劳发生率可达25%~85%,直接影响患者整体康复效果,降低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安全[1-2]。 所以,如何指导患者开展科学、有效的康复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该研究选择该院缺血性卒中后疲劳患者为例,现对其心肺康复训练情况进行探究,以 2018 年 2 月—2019 年 10 月为研究段,如下。
在确定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委员会基本原则基础上开展研究,现按照入选标准、排除标准选择该院80例缺血性卒中后疲劳患者为对象,根据电脑随机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均40 例。 对照组包括男性23 例,女性 17 例,年龄 35~70 岁。 研究组包括男性 22 例,女性18 例,年龄38~70 岁。 对两组基线资料予以比较,确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入选标准:(1)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的诊断标准[3],且经头颅CT/MRI 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2)与宋征宇[4]研究中提到的《脑卒中后疲劳诊断标准》相符,症状包括明显疲劳、精力下降、睡眠未得到恢复、经干预疲劳改善后短时间内再次出现疲劳感、活动后乏力数小时等症状;(3)对研究知晓,自愿参加;(4)年龄范围为 35~70 岁,首次发病病情稳定,病程 2 周~6 个月。
排除标准:(1)严重意识障碍、智力障碍、颅脑损伤等;(2)伴发心理疾患、恶性肿瘤、沟通障碍、运动障碍、严重心衰等疾病;(3)自理能力为重度依赖患者(Bar thel 指数≤40 分者导致FSS 量表中某些条目无法适用)。
表 1 基线资料对比()
表 1 基线资料对比()
组别 男/女 平均年龄(岁) 平均病程(周)对照组(n=40)研究组(n=40)χ2 值/t 值P 值23/17 22/18 0.051 0.822 52.53±5.19 54.37±5.20 1.584 0.117 13.37±3.25 14.43±3.30 1.447 0.152
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包括常规对症药物治疗、作业治疗(20 min/次,1 次/d)、肢体运动训练(30 min/次,1 次/d)等。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心肺康复训练,如下:(1)全面阅读患者病历资料,然后主动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康复目标、兴趣爱好、工作性质、以往生活方式、心肺功能状况等方面信息。(2)有氧运动康复训练。制定运动处方,运动方式:选择功率自行车、四肢联动等有氧训练器材;运动强度:靶心率为最大心率60%~80%,且训练中自我感觉有些累;运动频率:4 次/周;运动持续时间: 运动强度达到靶心率后持续30 min,训练前进行5~10 min 热身训练, 训练后进行5~10 min的整理训练。 有氧训练过程中遵循相关运动注意事项。 (3)呼吸训练包括:①腹式呼吸:选择仰卧位,放松肩部和上胸部,经鼻吸气时以鼓起腹部,屏气1~2 s,呼气时使腹部收缩,10 个/组,3 组/次,3 次/d。 ②缩唇呼吸:选择舒适放松体位,闭嘴用鼻吸气,然后缩唇似口哨状, 缓慢呼气,同时收缩腹部,保持吸与呼时间之比为 1:2,10 个/组,3 组/次,3 次/d。
(1)选择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atigue severity scale,FSS)、改良 Barthel 指数(MBI)评估两组干预后的疲劳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中FSS 评分共9 个项目,使用1~7 分评分制予以评分,总分<36 分提示无疲劳;总分≥36 分提示有疲劳;MBI 共 10 项内容, 包括穿衣、吃饭、小便、大便、洗澡、转移、上楼梯、如厕、修饰、步行,总分为100 分,分值越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高,呈正比。
(2)以肺功能检测仪为工具,评估两组呼吸功能(最大通气量、用力肺活量、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等)。
选择SPSS 25.0 统计学软件为工具,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对照组比较, 研究组干预后的FSS 评分降低、MBI 评分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疲劳程度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
表2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疲劳程度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
组别 疲劳程度干预前 干预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40)研究组(n=40)t 值P 值42.65±8.33 43.20±8.11 0.299 0.766 38.10±6.03 35.07±6.12 2.230 0.029 45.20±10.09 44.31±9.25 0.411 0.682 58.70±8.53 69.19±7.10 5.978 0.000
与对照组比较, 研究组干预后的用力肺活量、最大通气量、 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
表3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
组别 用力肺活量(L)干预前 干预后最大通气量(L/min)干预前 干预后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40)研究组(n=40)t 值P 值1.43±0.15 1.45±0.17 0.558 0.578 1.77±0.20 2.25±0.23 9.960 0.000 50.23±8.09 51.33±8.15 0.606 0.546 61.85±10.05 73.11±11.00 4.780 0.000 53.35±9.21 54.55±8.40 0.609 0.544 75.35±10.21 80.43±11.17 2.123 0.037
脑卒中发生后经过一系列干预治疗处理后,虽然病情得到控制,死亡风险明显降低,但是仍有半数以上患者伴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如言语障碍、肢体功能障碍、吞咽障碍、卒中后疲劳等。 缺血性卒中后疲劳是近年来卒中患者的常见症状,不仅导致患者日常活动受限,而且还会降低患者社会参与能力、有氧运动水平,从而影响患者心肺功能的有效恢复。 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增多及对缺血性卒中后疲劳的深入探究,发现合理、适当的心肺康复训练更有利于提升患者有氧代谢水平,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增强机体耐受力,使其逐步恢复正常日常生活活动,回归社会[5-6]。
研究期间,对缺血性卒中后疲劳患者采用心肺康复训练,通过观察、分析患者的疲劳严重程度、呼吸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指标变化,综合评价心肺康复训练的临床价值,发现卒中后疲劳患者整体康复效果取得明显进步。 原因在于根据患者个体差异性拟定运动处方,并且结合患者实际病情程度、机体耐受度来明确运动的强度、时间、频率,可有效保证各项运动锻炼的有效落实及其训练效果, 尤其是有氧体操、蹬脚踏车、腹式呼吸、缩唇呼吸,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呼吸肌群活力、提高横隔移动肺通气,以及增强胸廓活动、增加肺活量、改善机体缺氧状况、提高运动耐力,从而缓解患者疲劳程度,增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综上所述,向缺血性卒中后疲劳提供心肺康复训练,可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因此,认为心肺康复训练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