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荣
(山东省曲阜市人民医院,山东曲阜 273100)
女性盆底功能的正常有助于维持盆腔脏器的正常生理功能以及位置和形态,盆底肌的正常形态是维持正常排尿,支撑子宫、膀胱、盆腔的重要结构。 当盆底肌受到损伤,盆底功能发生障碍时,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理情况,如尿失禁、脏器脱垂等,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生命安全[1]。 造成盆底肌受到损伤的原因有很多,如细胞衰老、组织损伤等,导致盆底功能受损。 一方面,女性从妊娠到生产这一漫长的过程中,盆底结构逐渐发生变化,随着妊娠周数的增加,盆底肌肉承受的压力也逐渐增加,长期的作用力使得盆底肌肉发生变形,肌张力明显下降,另一方面,妊娠过程中女性体内分泌的一些相关的激素等其他因素也会降低盆底肌的功能[2]。 因此,产后易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疾病。 相关研究表明,产后盆底康复能够帮助改善盆底肌的功能,减少产后盆底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 特此,笔者选取2018 年4 月—2019 年7 月收治的114 例剖宫产的产妇进行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进行剖宫产的患者总计114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7 例。 其中对照组年龄为 25~42 岁,平均年龄(29.2±2.5)岁,平均孕周(39.9±1.1)周。 研究组年龄为 26~42 岁,平均年龄(29.4±2.4)岁,平均孕周(39.7±1.2)周。 所有产妇均为单胎妊娠,无妊娠并发症,既往体健,无其他系统性疾病,能够配合完成产后康复。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年龄、孕周等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该次研究经过产妇本人及家属同意,医院审批通过。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常规产后健康指导。主要包括如下:术后患者会出现疼痛,有些患者的疼痛耐受力较差。 当疼痛太过剧烈时,不仅影响到患者的心理,也会出现一些生理上的不适。 因此,需要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干预[3-5]。 术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有无发生感染或其他并发症。 向患者介绍盆底康复训练的方法,让患者自行进行训练。 出院前告知产妇相关注意事项,有不适及时到医院就诊,产后3 个月来院进行盆底肌功能的检查。
1.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专门的产后盆底康复训练,主要包括如下:在进行剖宫产前,向产妇介绍盆底康复的相关知识, 发放相关的知识介绍手册,告知盆底康复训练的重要性、训练方法以及相关注意事项[6]。 对于患者存在疑问的地方及时给予解答,让产妇对盆底康复有个提前的认知。 剖宫产后当天24 h,即开始进行凯格尔训练。 具体要求如下:产妇取坐位,控制为深大呼吸,吸气时依次收缩肛门、尿道,使盆底肌感觉随之上升,时间控制在3~5 s,而后缓慢地呼气,每次训练持续 15~20 min,2~3 次/d。产后 42 h,可以进行盆底康复训练,产妇取半卧位,将一个小软枕放于产妇头下,将双腿微微张开,做出排尿、排便的动作,进行盆底肌的收缩和放松。 医护人员需要监督产妇完成这个动作,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动作。 细心、亲切地对产妇进行关怀,了解产妇的心理状态,缓解产妇内心的不安、焦虑等,鼓励产妇坚持完成盆底康复[7]。叮嘱产妇的老公协助完成盆底康复训练,减少产妇的不良情绪。 保持饮食清淡,补充绿色蔬菜及新鲜水果的摄入,保持排便顺畅,避免用力排便等。 出院前1天,评估产妇对于盆底康复训练的掌握情况,叮嘱产妇回家也要坚持进行盆底康复训练,并采取电话随访的方式进行督促[8]。 产后42 d 回院采取盆底肌肉生物反馈仪治疗,一周进行2 次,每次治疗大约在20 min 左右,一共治疗10 次左右。治疗时:产妇提前排空大小便,取半卧位,将电极置入阴道内,根据为产妇提前制定的个性化康复方案, 设定程序调整电刺激, 进行A3 反射、松弛反射、场景反射等生物反馈治疗[9]。
产后3 个月采取阴道指诊的方式评估产妇的盆底肌肌力的功能, 比较两组患者盆底肌功能的差距。盆底功能的等级分为I 级、II 级、III。 记录两组患者产后尿失禁、阴道后壁脱垂、子宫脱垂等盆底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情况。
数据统计应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应用[n(%)]以及()表示,用 χ2、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比较, 研究组的盆底肌肌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盆底肌肌力情况对比
经比较,研究组患者产后尿失禁、阴道后壁脱垂、子宫脱垂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盆底障碍性疾病发生情况对比[n(%)]
妊娠和分娩是导致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的重要原因,影响到产妇产后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 盆底功能障碍与盆底肌受损、功能下降有着密切的关系。 盆底肌是一组肌肉群,可分为浅、中、深3 层,具有维持负压,保持对尿道和肛门的控制以及具有支撑盆腔内脏器的功能,同时与正常的性生活和性能力也有一定的关系。 由此可知,当盆底肌功能受到损伤时,可出现漏尿、压力性尿失禁、子宫脱垂、性能力减退等。 怀孕妊娠过程中随着胎儿的增大,子宫对于盆底肌肉的压力也逐渐增大, 同时妊娠的激素改变也是原因之一。特别是对于有多胎妊娠史的产妇,每一次的妊娠都会加重盆底肌的受压情况, 使得盆底功能出现明显下降。 盆底肌功能下降会在患者年纪较大时体现地更加明显,随着肌肉退化,以及体内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尿频尿失禁是最常见的情况,严重者还可出现严重的脏器脱垂,对女性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相关研究表明,生产后是盆底康复的黄金时间,在产后及时地进行盆底康复锻炼能够改善盆底功能。 盆底康复可以通过凯格尔训练方法进行,主要是通过坚持锻炼盆底肌肉群来恢复盆底肌肉的功能, 凯格尔训练方法简单易实行,基本适用于每个产妇,锻炼效果也较为理想,是产后盆底康复的首选方法。 有条件的产妇还可以选择盆底肌肉生物反馈仪治疗,主要是通过刺激尿道外括约肌来加强收缩力, 能够达到有效地控制尿液的目的,防止尿失禁发生。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刺激盆底电刺激,提高肌肉的收缩强度。 电刺激还可提高神经轴突的再生速度,促进肌细胞的代偿,帮助加快肌肉群的功能的恢复。 该方法可以根据每个患者的盆底肌的功能情况来个性化地制定治疗方案,通过程序设定,可以采取不同能量和不同频率的电刺激,来刺激损伤的神经和支配的肌肉,进行生物反馈训练,治疗一段时间后能够明显地改善患者的盆底肌功能。 盆底康复的效果与患者坚持锻炼有密切的关系,必须按照周期,不间断地进行锻炼。 因此,在正式进行盆底康复锻炼前,一定要向患者讲解清除,告知重要性。 相关医护人员要做好督促, 向患者强调坚持进行盆底康复的重要性,定期电话访问出院的患者,及时回答疑问,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减少盆底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产后盆底康复运用于剖宫产患者术后能够加快恢复盆底肌功能,减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值得在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