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自强,梁淑芳 ,赖兰娣
(1.广东省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东莞市儿童医院),广东东莞 5233261;2.广东省阳春市妇幼保健院,广东阳春 529600)
由各种因素导致发育期胎儿或婴儿非进行性脑损伤称为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发育水平落后于正常同龄儿,其中临床表现主要为运动发育迟缓和异常姿势,是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痉挛型为最常见一种[1]。 发病因素主要有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感染与炎症、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其他生物学因素等[2]。 严重影响了他们发育、健康、学习、运动能力,由于活动受限,患者需要终生康复治疗,目前国内国际治疗方法方式多种多样, 各有各的优点和局限性,而在祖国医学小儿捏脊和头针疗法在脑瘫儿童临床治疗上得到广泛应用。 该院小儿康复科已经初具规模,并已为阳江市最大儿童康复治疗中心,该院开展小儿捏脊配合头皮针灸治疗。 以2018 年6 月—2019年2 月为研究段,结果如下。
纳入标准:诊断符合《脑性瘫痪指南》脑性瘫痪患儿;年龄在4 个月~6 岁的儿童;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障碍、运动障碍;监护人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族遗传疾病;营养不良;治疗部位有皮肤破损或皮肤病;治疗依从性差者。 将阳春市妇幼保健院小儿脑瘫患儿300 例, 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 (150 例), 男 81 例(54.00%),女 69 例(46.00%),年龄 0.5~5.9 岁,平均年龄(3.0±0.3)岁,脑瘫程度:41 例轻度脑瘫、92 例中度脑瘫、17 例重度脑瘫。 实验组 (150 例), 男 81 例(54.00%),女 69 例(46.00%),年龄 0.6~6.0 岁,平均年龄(3.1±0.3)岁,脑瘫程度:40 例轻度脑瘫、94 例中度脑瘫、16 例重度脑瘫。在一般资料相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儿均以Bobath 疗法作为基础治疗方法,根据患儿特点选择治疗手法, 如不同体位关键点控制、促反应的促通术、抑制性叩击、交替性叩击等。 对照组患儿仅采取头皮针灸:(1)取穴:交替使用以足运感区与平衡区一组,运动区、感觉区、语言三区一组。 以合谷、外关、曲池为施穴的上肢,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为施穴的下肢。 (2)体针操作方法:为保障治疗效果,取仰卧位,因小儿心智尚不成熟,不能较好的配合治疗,因此以父母固定身体的方法,充分暴露施术部位碘伏消毒,并嘱家属在治疗过程中,需保障固定力度与时间,以完成治疗。 选用0.35×25 mm,快速刺入皮下,平补平泻出针。 头针:取抱坐位固定消毒后,针与头皮呈20°~30°夹角,快速刺入至帽状腱膜下,小幅度快速捻转,留针30 min 后取针。 囟门未闭者,确保避开此区域。 实验组患儿采取小儿捏脊配合针灸治疗:头皮针灸同对照组,小儿捏脊方法:取俯卧位父母固定方法及注意事项同上。 医者现在患儿身旁,施术前保证手部温度适宜,不能过凉,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性,同时两手拇指伸直, 拇指指面朝向患儿头部于脊柱两侧,以双手的食中指前按,两手拇指与食指及中指螺纹面将患儿的皮肤捏起,在捏起的时候需注意力度,以患儿身体反应不强烈,可配合捏脊治疗为主。 并在此过程中,实施轻轻捏抢,以施术者的两手拇指将皮肤前推,注意力度,而食指、中指交替前按交替提捏皮肤前行,每捏三下向上提一下,从下至长强上至大椎位置为一遍。 两组患儿均每日一次,连续治疗3 个月。
对照两组患儿治疗前、 后粗大神经运动功能GMFM-66 评分及临床治疗效果评价。 应用GMFM-66分运动功能评估(0~88 分),评分越高代表患儿运动功能越好。 临床治疗效果判断参照《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3],以症状,GMFM-66 评分,运动发育、关节活度、原始反射、协调活动以及肌力等表现进行判断:症状完全消失,GMFM-66 升高≥10%, 表现接近正常儿童为显效; 症状完全消失,GMFM-66 升高5%~10%,表现有进步为有效;除外以上情况为无效。 总有效=总数-无效。
治疗前两组患儿GMFM-66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经治疗后两组患儿 GMFM-66 评分明显升高,其中实验组患儿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 1。
表 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 GMFM-66 评分对照[(),分]
表 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 GMFM-66 评分对照[(),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t 值 P 值实验组(n=150)对照组(n=150)t 值P 值42.25±4.06 42.23±4.07 0.043 0.966 59.23±6.09 50.76±5.48 12.662 0.000 28.413 15.305 0.000 0.000
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对照组患儿为 7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 2。
表2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小儿脑性瘫痪以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感染与炎症、 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及其他生物学因素所造成。以上研究为西医在小儿脑性瘫痪的相关研究中,所得出的结果。 而中医相关研究指出,引起脑瘫主要病因为先天之气不足以及父母精血虚衰,致胎气不足。 病位在脑,与肝、脾、肾密切相关。 加之后天失宜,气血亏虚造成疾病不断的发生与发展。 我国脑瘫的发病率为1.8‰~4‰,而其中痉挛型脑瘫占其中的60%~70%,阻碍了日常生活能力。 该病病程长、恢复慢、致残率高,所以早期、长期的康复过程,是其实现日常生活自理、重归社会的关键[4]。 病情复杂治疗方法繁多,西医主要有药物、手术及康复等。 药物治疗上,目前治疗这类病症的特效药物尚无。 而目前临床中多以综合康复方法为治疗常用手段,而祖国医学中小儿捏脊和头针疗法在综合治疗脑瘫方面已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以往治疗,多通过感觉统合治疗、引导式教育、应英国Bobath法、Vojta、 日本上田法等治疗方法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功能。 而小儿捏脊配合针灸组和非小儿捏脊配合针灸组作为祖国医学中最为精粹的一部分,操作起来简单方便,可在基层医院容易广泛开展。 汪军华等研究中指出[5],选取儿童康复中心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治疗3 个月后功能训练+头针+体针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为84.60%,显著高于仅功能训练的64.10%。 该研究中,治疗前两组患儿 GMFM-66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66 评分明显升高, 其中实验组患儿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对照组患儿为7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笔者认为, 有效的治疗基于患儿的有效配合,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应注意与患儿家属的沟通,争取其配合,达到更好的治疗目的。 该组研究结果与郭素真,马丙祥,叶玉香,欧阳俊辉,等研究结果相近[6]。
综上所述在小儿脑瘫患儿治疗中,采取小儿捏脊配合头皮针灸治疗,可明显提升患儿神经运动功能评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