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学生的阅读热情

2020-07-04 02:23田方姚秀凤崔愿玲
科技风 2020年17期
关键词:高职生阅读

田方 姚秀凤 崔愿玲

摘 要:高职生的人生阅历少,思想不成熟,思考深度不够,以致对于经典和哲学书籍,无法产生共鸣和乐趣,更无从谈起学习和接受书中的哲理。本文通过对当前高职学生阅读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探讨了学生阅读量少的原因和针对措施。

关键词:高职生;阅读;浅阅读

阅读作为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开阔读者的视野,拓展读者的思维,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但在将阅读进行日常化的过程当中,由于阅读的书籍选择不当,往往导致阅读活动陷入形式化的困境,如在当下学校中举办“阅读日”和“阅读月”的活动屡见不鲜,这种形式虽在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大多都流于肤浅。本文基于对学生阅读现状的调研,以一所职业学院为对象,旨在发现高职生阅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尝试提出一些符合高职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特点的合理建议。

一、绪论

“当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信息时代蒸蒸日上;电子信息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子信息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人们不再读书,只关心电视和电信,而电视和电信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娱乐至死》书评

信息时代对年轻人的诱惑太多,他们很难静下心读书,快餐式电子阅读几乎取代传统阅读,阅读者缺少了品味和深思,对所读内容很难留下深刻记忆。毕竟书籍的内容决定阅读的质量和目的,人们对于经典名著的阅读量日渐降低。这种现象引起学者和政府的关注,现在已有不少这方面的研究,但对高职学生阅读情况的研究较少。本文选择一所高职院校在校生作为对象,尝试性地分析高职在校生不喜阅读的原因,从书籍选则和兴趣引导两方面入手,归纳总结培养高职生阅读习惯的对策。

二、高职学生阅读情况及分析

以问卷调查、访谈、图书馆借阅书目统计等途径,发现调研对象的普遍阅读现象是:(1)投入阅读时间少;(2)偏重电子阅读;(3)缺乏阅读兴趣;(4)多为休闲式阅读;(5)多选成功学、鸡汤文、生活情感、通俗娱乐小说、趣闻等;(6)对文学书刊多读首、尾,中间内容匆匆而过。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点:

一是“没有”阅读时间。有学生感觉日常校园生活或紧张忙碌,或平淡无味。实际上所谓的“紧张忙碌”常常是刷剧、网聊、网游、网购或放逸自己;“平淡无味”则是因为空闲期间无所事事,人的精神混乱度升高,整个人只觉得懒懒散散,对任何事情都全无兴趣。

二是浅阅读。因生活阅历和知识基础欠缺,导致读不进经典名著,而多选择阅读成功学、鸡汤文、生活情感、通俗娱乐小说、趣闻等书刊。以成功学、鸡汤文为例,选择的原因无外乎是:现在“成功”演变成了一种意识形态,告诉所有笃信的人——总有一个简单有效、人人都能做到的方法可以短期致富。而鸡汤文大多都字字玑珠、情真意切,让读者有蓦然回首、醍醐灌顶的醒悟与酐畅。不可否认,无论是成功学,还是鸡汤文,大多语言简单浅显,符合现代年轻人的生活境遇,容易产生共鸣。殊不知这些文章大多缺乏深度思考,兼之高職生社会生活经历匮乏,其阅读后的作用大概只能是“打鸡血”后得到的短暂亢奋,难以深层次的思考成功的道理、方法以及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取向,出现“只喝鸡汤不吸收”的“世说新语”。

三是电子阅读变为主流和时尚。从学校图书馆的借阅数据即可看到,在网络时代,纸质书籍正在悄然退出市场。电子阅读确实有时间、空间便利的优势。也正是由于这种优势,使阅读呈跳跃和碎片化,很容易分散注意力,破坏人们阅读线性文本时的思维过程和顺序,同时也存在网络干扰、不方便做标记和批注的弊端。而纸质阅读讲究系统性和整体性,有利于思考,使人们的抽象思维更加敏锐和深刻。

总之,高职生的人生阅历少,思想不成熟,思考深度不够,以致对于经典和哲学书籍,无法产生共鸣和乐趣,更无从谈起学习和接受书中的哲理。诚如有学者所言:“当阅读不再是一种享受,阅读带来的兴趣也随之消失殆尽了。”另外,“考试”和“取证”的压力,使高职生往往着重于是否对学习“有用”一类书籍。这种所谓“压力”的存在,让高职生阅读内容的导向转为浅阅读的速食文化,并不可自拔地深陷于网络文化及影视文化中。这种阅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长此以往,非常危险,不利于高职生成为有思想、有人格和有一技之长的大国工匠。

三、如何唤醒学生的阅读热情

首先,应让学生明白阅读可使人懂得知性与理性。有学者指出:“知性是心灵中较低的能力,只赋予世界以结构;理性是一阵超越单纯的现象把握深层现实的能力。”并精辟地阐述:人生陷入困境的时候,告诉自己“知识改变命运”,这个时候要读书。当人生遭遇瓶颈的时候,告诉自己“解决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面”,在前人的成果中去吸取营养,这个时候要读书。当感到浮躁和烦闷的时候,读书可以“心远地自偏”,回归平和。

其次,应让学生明白如何阅读。阅读分为两类,即功利阅读和自由阅读。功利阅读是出于功力的目的,阅读以提高自己学习成绩、工作能力或求职方向的书刊资料,是立足社会的技术手段。自由阅读是脱离功力目的,阅读可以提高自己思想境界的先贤著作,是追求和树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处世基础。“技术的手段”可以为恶服务,也可以为善服务。从这点来说,自由阅读较之功力阅读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后,“技术的手段”才能远离恶,才能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为此可从如下措施入手:

(一)培养阅读兴趣从爱好着手

有人说:抱着你自己10公斤重的孩子,你不觉得累,是因为你喜欢;抱着10公斤重的石头,你坚持不了多久。当一个人不喜欢做某件事,就算他才华横溢,也无法发挥;当一个人喜欢上了某件事,他发挥出来的能力会让你大吃一惊。一个人不能出成绩,不一定是他没有能力,很可能是因为不喜欢。可见兴趣对一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所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最为重要,是达到俗话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境界的先决条件。

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爱好,就是他们的兴趣之所在。很多学生都爱唱流行歌,而很多流行歌词与古诗词颇有渊源,如李健的《传奇》引自汉乐府的《古相思曲》、周杰伦的《东风破》引自宋代大家苏轼的《东风破》、霍尊的《渔舟唱晚》引自杜甫的《江村》、《还珠格格I》的主题曲《当》引自汉乐府民歌《上邪》、《我有一帘幽梦》引自秦观(宋)《八六子·倚危亭》。再如《经典咏流传》节目里霍尊与阿卡贝拉厦门六中合唱团演唱的《山居秋暝》,亦是以白话文演绎的唐代诗人王维的诗词。学生为了解这些歌词背后的故事以及传承和借鉴的背景,会去关注和阅读这些古诗词。量变带动质变,当学生阅读了一定量的诗词后,阅读古诗词的兴趣自然而然地也就培养出来了。因此唤醒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教师需先从学生爱好着手。

(二)指导选择精读的书籍

读书之重要,简单来说,可以“开茅塞,除陋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善灵性。”教育部曾推荐100本大学生必读书目,内容涵盖历史、文学、哲学、政治学、美学、宗教、处事、修养等方方面面。就高职生而言,由于学习、就业等压力,全部精读这些书确实不现实,只能针对学生的生活阅历、思考能力、年龄特点、知识兴趣,指导他们从中挑选出一些精读。下举几例:历史书可选《史记》、《资治通鉴》,这两本书在中国史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文学书可选《红楼梦》,这本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无论那方面的从业者都能在书里看到他们想看的,尤其里面的人情世故,即使在今天仍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哲学书可选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前者是国内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著述,它采用西方哲学的形式,阐释中国哲学思想之实,使中国传统哲学成为现代学科;后者被哲学界奉为教科书,它对每一时期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原因进行了很详细的阐述,有助于人们理解自己的时代和其他时代的伦理、宗教、政治、法律和经济思想,同时它还有助于训练人们的抽象思维,提高人们的思维水平。政治书可选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这本书首次提出了主权在民的思想,并强调一个理想的社会建立于人与人之间而非人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为现代民主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石。处事与修养的书可选《曾国藩家书》,这本书虽是以书信形式描述一些日常琐事。但其中一些对为人处世的阐述,通透了人情世故,对提高行为认知大有裨益。

(三)建立阅读评价机制

前苏联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阐述阅读评价的重要性,指出:“评价里包含着刺激,应当使儿童在这种刺激的影响下确立一种要学好而不要学坏的意向。”可见评价机制是老师手里的一种教育工具,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并帮助形成这种愿望为最终目的,而不是对于不愿学习者的一种惩罚。阅读评价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實现程度,而且还是为了完善指导计划,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过多的评价也会降低阅读本身的教育价值。为了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可参照霍姆林斯基提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阅读评价的指标体系。首先,学生在书中找到有关问题的材料;其次,能够流畅地、有表情地、有理解地阅读;第三,能够区分所读内容逻辑上完整的各部分,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性;第四,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对所读的东西进行初步的逻辑分析;第五,会思考,通过类比、比较、对比找出不懂的东西,提出疑问;最后,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会写作文。这六项指标涉及到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过程和结果,也涉及到学生课外阅读中收集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虽然在霍姆林斯基的阅读评价指标体系里没有将做好阅读笔记单独列出,但显然体系中的第三、四、五项均需要做好细致的笔记才能有效的完成,因为真知灼见藏在字里行间中,需要你仔细勾稽出来,方能好好消化和吸收。

(四)以有声阅读带动传统阅读

读书,是穿越时间与先贤对话,是跨越空间与宇宙交流。而有声阅读方便、迅捷、轻松、可与各种活动同步进行。朗读者抑扬顿挫引人入胜的声音,既有助于听者理解作品的内涵与魅力,又可使听者渴望深度学习愿望,于是独立去阅读书籍,以便自己斟酌、思考、想象,用更多时间去整理思路,进而构建书中的世界。

四、小结

书籍是思想的延伸,人类通过阅读传递知识,分享知识,分享技能。“有用的书”让我们对某个领域有所了解,把读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阅读“无用的书”,更有可能使自己变成一个完善的、有品位的、有眼光的、有着人文情怀和哲学思考能力的人。学生们通过大量的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完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好读书而求甚解:叶圣陶谈阅读[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7.

[2]周国平.周国平论阅读:做大师的学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B.A.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陈平原.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书”[J].上海教育,2006(08A)54-55.

[5]汪曾祺,邓九平(编).汪曾祺全集(散文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8.

作者简介:田方,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基础学院)。

猜你喜欢
高职生阅读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高职生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生的学习现状与改善措施
关于高职生换元积分法教学的探索
高职生自我容纳与容纳他人调查研究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