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娟
[摘 要]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遭遇了诸多难题,包括教师教学方法、学生认知程度、社会关注度等方面。但古诗文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亟需通过提高课堂生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价值观。教学中,教师应以诵读为本,以诗情传情,以意境表达为手段,以体悟为主,引领学生走进经典文化,体悟古诗文的魅力。
[关键词]文化传承;古诗文教学;趣味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1-0004-02
“以和为贵”“勤俭节约”“爱国卫家”“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在历史长河中通过诗词歌赋等文化形式得以不断沉淀和流传。在当前这个物质横流的时代,小学生的价值观也趋于浮躁,对明星如数家珍却对字字珠玑的古诗文敬而远之,对游戏动漫追捧至极却对传统节日不明所以。古诗文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人文和精神内涵,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丰富内涵,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提高文化修养,积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强化德育的核心要求,也是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从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大部分教师对于传统古诗词的教学重点还局限于对字词句的解释和全文的直白翻译上,容易导致古诗词的整体意蕴被支离分解,失去其整体的意境和感染力,进而导致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也就无法达成通过古诗文教学提高学生素养,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因此,我们亟需探究以文化传承为根本的古诗文教学策略,提高课堂生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热情,进而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价值观。
一、以诵读为本,帮助学生走近经典文化
诵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手段之一,诵读可以帮助少年儿童打好语言文学功底,开发记忆力。古诗文虽短小,却字字珠玑,寓意丰满。古诗文课堂中让学生大声诵读,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韵律意识,帮助其更好地读准确、读熟练;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熟悉感、亲近感。因此,古诗文课堂教学中,首先,对于诵读不能以背诵为目的,而要通过多读帮助学生加强对古诗词的感知、吸收和积累。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反复诵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能带动学生理解“站得高、看得远”的基本常识,进而启发学生不断进取、立志攀登;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通过多遍诵读,能够帮助学生领悟其中蕴含的百折不屈的意志。其次,学生诵读时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自己进入角色。只有放手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与古诗文的内容、情感、文化进行沟通,才能更好地走进经典文化。但教师也要适时地进行点拨,对错字、断句、语调等进行指导和点评。
二、以诗情传情,培养学生的古诗文情感
诗重感情,并通过情感传达艺术。在古诗文教学中,诗情的传达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深度感知。这需要教师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充分挖掘古诗文中的美学价值,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小学阶段的古诗文多为“以诗言志”的名人名篇,这些作品本身就有着很深刻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本人的心路历程。教师在授课中可以从古诗词的背景出发展开教学,如在讲授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时,教师插入关于诗人与高适、王昌龄在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做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的故事,引导学生去探究作品背后的情感,进而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描绘出壮阔的边塞、凄凉的边关的画面,使学生理解诗中所描述的悲壮苍凉和慷慨之气,虽然思念故乡,却仍壮怀激烈。通过诗情传达,培养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为学生搭建了通往古诗文的情感桥梁。
三、以意境表达为手段,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
通過对古诗词课堂进行精心设计,以古诗文意境表达为手段,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多媒体,通过音乐、视频、动画、投影等方式,展现古诗文的寓意场景,创设作者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好地欣赏意境,进而更好地领会古诗文的语言、情感和内涵。比如,通过视频播放杜甫的《绝句》,幻灯片中青山绵延、鸟鸣柳绿,一行白鹭飞向蓝天的美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内涵,感悟了自然之美,领悟了古诗文之美。其次,教师可以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字词解释模式,通过发挥学生的课堂主动性,让学生模仿诗人或者录音中的语调去吟诗、诵诗、演诗,使学生在唱跳中感受到古诗文的意境。比如,《寻隐者不遇》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入情入境的场景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古诗文的意境。
四、以体悟为主,调动学生古诗文学习的积极性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对古诗文的领悟能力不断提升,需要教师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古诗文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教师可定期举办诗词大会,包括古诗文背诵比赛、诗文解说PK、古诗文朗诵等形式,评选出班级古诗文诵读能手,并给予一定奖励,以调动学生在课外多读、多背、多体悟的积极性;其次,鼓励学生在领悟诗词意境的基础上,尝试展开演唱、绘画、读后感等文学创作以及辩论、趣味模仿、创意表演等课外活动,并对学生作品进行公开展览,挑起学生古诗文学习的兴趣,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文化情感;再次,在课堂教学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展开课外知识搜集,如鼓励学生在课外作业中对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的人物生平、主要作品、经典故事以及人物间的关系和创作背景等进行拓展研究和学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隐含的背景和故事,进而更好地领悟古诗文的内涵。
古诗文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应通过潜心钻研,将文化传承渗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保护好其在探究新知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进行课外拓展的积极性和学好语文的自信心。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目标,进而为学生的人格发展和文化传承奠定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蔡晓芹.树立文化本位思想,深度品读传统美韵——小学古诗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语文建设,2018(35).
[2] 丁晶晶.诵读·理解·想象·悟情——小学第二学段古诗文教学策略[J].江西教育,2019(3).
[3] 翁丽亚.给学生童年抹上诗意——基于统编版教材古诗文教学意义、现状与对策的分析[J].小学教学研究,2019(12).
[4] 赵书平.以生为本 让古诗文教学生意盎然——浅谈学生古诗文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8(11).
[5] 李萍.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J].基础教育,2018(12).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