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厚娴
[摘 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今教育教学中的重要话题。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敢问、会问、辩问三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学教学;问题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5-0025-02
“问”从何而来?从疑而来。清朝学者陈宪章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人们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才有了解决问题的可能。因此,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但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发展,更无法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营造自由氛围,鼓励学生敢问
创新源于实践,始于问题。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还要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出问题。
1.关注预习,让学生有疑需问
数学教材是众多数学教育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严谨性和科学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基础,紧扣具体的教学内容,关注学生学习的细节,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课前让学生先预习,把自己不理解或感到有疑惑的地方记录下来,然后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有的学生问:“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哪部分?它与长方体的表面积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也有的学生问:“怎样才能求出圆柱体的表面积……”在学生学会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后,教师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物展开探究,如通风管、笔筒、水杯等,并提问:“你能算出这些物体的表面积吗?你还有什么问题想与大家交流?”这样教学,逐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开放空间,让学生有疑想问
实践证明,课堂越灵活、越开放,学生也就越自由、越放松。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学生提出问题的欲望更强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学《圆的周长》这一内容时,教师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如何計算圆的周长。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能够根据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计算进行推导。随着探究的深入,有学生提出质疑:“以前学习的平面图形,图中的线都是直的,而圆是曲线,该怎么求它的周长呢?”也有的学生问:“长方形的周长与它的长、宽有关,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那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呢?是不是与它的半径、直径有关……”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许毫无章法可言,但却是他们思考时产生的最真实的问题,也是学生问题意识的觉醒。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地去猜想、去验证,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会问
“让学习真正发生”是每节课教学的首要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仅有敢想、敢问还不够,教师还要善于抓住时机,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叩开问之门,让学生会问。
1.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问
数学教学中,教师及时的引导是高效教学的保障,也是学生能够产生更多疑问的前提,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探究与思考,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一内容,计算“1/3+1/4”时,为了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教师提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可不可以将它们直接相加?为什么?怎样才能让它们直接相加呢?你有办法使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这些问题环环相扣,为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搭建了恰当的“脚手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启发探究,鼓励学生善问
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并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不断深入研究、实践与反思,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探究圆的周长计算时,教师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哪些条件有关。在学生回答“圆的周长可能与它的半径、直径有关”后,教师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要用周长除以直径?这样计算出来的结果会不会有误差?为什么要进行多次测量?怎样才能减少误差的产生……”只有当学生能够真正提出合理的探究性问题时,他们才会越来越接近问题的核心。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再予以学生恰当的点拨与引导,能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三、立足数学本质,引导学生辩问
数学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提问,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随意提问,而是让学生尝试抓住数学的本质进行辩问,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1.关注实质,问在点子上
能够抓住知识的本质进行提问尤为重要,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实现质的飞跃。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的思维聚焦到数学的本质上,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例如,教学《复式统计图》这一内容时,教师根据教材的情境图提问,从单式统计图过渡到复式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猜想与验证,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要制作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相比,复式统计图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如何制作复式统计图?制作复式统计图需要注意些什么?”……学生提出的问题大都与本课所学内容有关,这些问题解决了,学生对复式统计图的认识自然深刻。
2.注重实践,以问促运用
“实践出真知。”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这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催化剂”。例如,讲解“如何借助20米长的篱笆围出一个最大的养鸡场”这一题时,教师先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确保这个养鸡场的面积最大。有的学生说“可以用篱笆围成一个长方形”,有的学生说“需要围成一个正方形”,由此产生认知冲突。然后教师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借助操场上的一面墙量出20米长的距离,让学生分别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进行实践操作,比一比哪种形状围成的面积最大。在亲自实践中,学生对“平面图形,如果周长一定,圆的面积最大”这句话有了深刻的理解。数学于生活中无处不在,因此教师还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圆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为什么草原上的蒙古包都是圆形的,而不是其他形状?”“为什么植物的根茎大多是圆形的?”……经过质疑、解疑、再疑、辩问,在实践中求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再是一句空话。
综上所述,作为数学教师,应从低年级起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的发展奠基。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数学,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