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宏伟
[摘 要]问题引领的数学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课堂中,教师可通过提出问题给予学生引领与点拨,使学生真正经历数学化的学习过程,从而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实现深度学习。
[关键词]问题引领;数学教学;认知;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5-0022-02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一种主动建构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和经验。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虽然提出了许多问题,但是由于设计或组织不当,问题过于分散、琐碎,导致学生大多都是在教师的推动下被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
所谓问题引领,指能够把有层次、结构化、可扩展、能持续的核心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真正由表层走向深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那么,教师怎样才能通过问题引领,帮助学生完成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呢?数学课堂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生动活泼、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问题引领下能够展开积极的思考与探究,提升数学学习品质。
一、由点及面,完善认知
现行的数学教材,有些知识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教师只有及时地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学生才能把学过的知识连点成线、连线成网。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才会经历由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发展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
例如,教学《多边形面积的整理与复习》时,教师的常规做法是先引领学生对本章节内容进行回顾:“这一单元,我们总共学习了哪些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想一想,它们各自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在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提问:“推导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什么图形起到的作用最大?这个图形与其他图形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然后教师引领学生对学过的图形面积知识进行回顾与总结,帮助学生完善多边形面积计算之间的结构关系。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提出的问题虽然能够帮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有助于学生数学知识网络的建构,但是在这个知识建构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牵”的过多,“放”的不够,反而不利于学生主动认知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从知识整体联系的角度出发,提出核心问题“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先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吗”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串联起多边形面积计算的相关知识。在问题的引领下,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与多边形之间的关系被学生主动梳理和建构,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由此可见,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由点及面式的提问,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串联、建构起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更深刻,获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由疑及证,解惑释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困难点、疑惑点、矛盾点设计问题,激发学生主动观察、分析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更全面、更清晰、更透彻、更合理,进而发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让学生先在百数表中把2、5的倍数圈出来,再总结出2、5的倍数的特征。探究学习后,有学生提出质疑:“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2与5整除,为什么只看个位上的数?”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问道:“如果十位上的数是1,这个1表示多少?如果用小棒(1捆)来表示的话,要看它是不是2的倍数,就得2根2根小棒地分,大家想一想,这捆小棒能被分完吗?如果十位上是其他的数呢?如果是百位、千位、万位上的数呢……”这样教学,以问题引领,解惑释疑,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由此可见,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从学生的质疑入手提问,使学生在思考分析、动手操作中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由浅入深,逐步提升
数学课堂中,教师由浅入深地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和学习新知。因此,教师教学时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找准学生新知的生长点,帮助学生沟通新知与已知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记忆深刻。
例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提问:“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3的倍数的特征能否用2与5的倍数的特征来解释说明呢?”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追问:“你想用什么办法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呢?”然后教师让学生在百数表中把3的所有倍数圈出来,并提问:“想一想,3的倍数可能会有怎样的特征?你能用小棒等学具,探究出3的倍数的特征吗?”最后,教师让学生总结出3的倍数的特征。上述教学,教师提出的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每个问题的目标指向都非常明确,从回顾复习2与5的倍数的特征,到学生自主猜想3的倍数的特征,再到自主研究、总结交流,使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新知,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这里,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先提出浅层次的问题,再逐步深入,引导学生经历归纳推理到演绎推理的全过程,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真正理解了所学知识。
四、由表及里,发展思维
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多从直觉经验产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基于学生的直觉经验,引领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理性的概括,使学生从关注知识转向关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教学《对称、平移和旋转》这一内容时,练习中有以下一题。
[剪下第115页的图形,折一折,数数它们各有多少条对称轴,你能发现什么?]
对于这样的习题,教师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先画出每个图形的对称轴,然后交流自己的发现。这样教学直奔目的,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要想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与思维能力,教师在学生画对称轴之前不妨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再操作:“(1)这是一些特殊的图形,先观察一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你能发现它们特殊在什么地方吗?(2)你能把正三角形和正方形所有的对称轴都画出来吗?(3)你能用画正三角形与正方形对称轴的方法,把正五边形与正六边形的对称轴也画出来吗?”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再提出问题:“数一数各图形的对称轴,说说自己的发现。”“你知道边数越多的图形有什么特点吗?”“圆有多少条对称轴,你知道吗?你是怎么发现的……”这样的问题由于指向不同,促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入思考,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这里,教师从对称轴的画法及图形本身的特点提问,使学生对对称轴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基于问题引领的数学教学,不仅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責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