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梦溪笔谈》中的农业文化

2020-07-04 03:34杨凤瑞郭建华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梦溪笔谈条目

杨凤瑞 郭建华

内容摘要:在全面解读中国古代八大科学名著之一《梦溪笔谈》的基础上,从农业水利、农时历法、茶叶种植、重农政策四方面针对性地对其关涉农业的篇目进行了划分,并重点诠释了蕴含其中的中国农业文化。在当代,农业仍然是国之根本,重新认识古代农业文化、汲取其精华,发掘出蕴含其间的中国农业文化的精髓,对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科学技术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梦溪笔谈 农业文化 条目

《梦溪笔谈》(以下简称《笔谈》),作为我国历史上一部恢弘的百科全书,记录了31个小类共609条笔记[1],自竺可桢[2]开先河以来,国内外众多研究者在物理、数学、化学、饮食、音乐、语言文字、中医药学等多个方面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在农业方面,尽管胡道静曾首次对《笔谈》的农业条目进行了总结和概括[3],李约瑟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对农业文化略有涉及[4],但是总体来看,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是相对较少,有待开垦的处女地尚多,因此本文拟从农业文化的角度对《笔谈》中有关农业的篇目做一些初步讨论。

一.《笔谈》农业条目归类新解

由于《笔谈》的百科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学界尚无法对《笔谈》的条目做出统一的分类,就农学一类来讲,胡道静、金良年分出8条相关[1]852、李约瑟分出6条相关[4]、王骧分出7条相关[5],潘天华分出9条相关(主述条目7篇,关涉条目2篇)[6],但是这些分类多以茶为主,包括品种、种植、鉴定等,然本文认为就我国悠久的各种农事活动中蕴含的农业文化中构建起来的农业文明而言,其所涵盖的相关领域并非如此局限,缘此,我们重新划分出《笔谈》中的农业文化条目,将与耕种作物密切相关的水利工程、指导农业生产活动的相关历法、农业经济作物茶,以及北宋重农抑商政策一并归入农业文化的研究之中。(详见下表“关于农业条目归类的划分”)囿于学识所限,不妥与疏漏之处难免,祈请方家斧正。

二.《笔谈》中的水利工程

首先,就农业本身发展来看,它并非是独立的,利用科学技术,兴修农业水利工程,为农业发展服务,自古便为政治家、科学家所重视。沈括作为北宋时期进步的政治家和科学家,在其被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的《笔谈》中自然少不了涉及农业水利的篇目,但历来学者们研究《笔谈》条目划分时,却并未单独将“农业水利”作为一项,而是划分出与农业水利相关的“灌溉及水利工程”与“农学”两个小类。但由于《笔谈》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学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对于这两小类条目的划分也有差异,具体如下表所示:

以這些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将灌溉及水利工程与农学篇目进行归纳总结之后,我们认为:《笔谈》中的第236条、第243条与第429条均可归入农业水利的主述条目,且均与“淤田法”密切相关:第236条——引水以改变土壤性质;第243条——放淤遭意外而被侯叔献完美解决;第429条——称颂淤田法。

其次,对《笔谈》中关于水利的记载,研究者大多关注水利工程抵御自然灾害的效果,如张任的《〈梦溪笔谈〉中记载的劳动人民对水利技术的贡献》[7]、冯守均《〈梦溪笔谈〉与防洪抢险》[8]等,而本文则主要讨论农业水利中的“淤田法”。“淤田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斗争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是王安石变法时推行“农业水利法”的重要措施。[9]204淤田乃是决河流,放其淀萍浊泥之水以灌田,一举而兼得灌溉与施肥。[3]49

沈括在第236条中讲述在深州、冀州、沧州、瀛州范围内,只有被黄河、滹沱河、漳水淤灌的地方才成为良田,淤灌不到的地方,都是盐碱地,不能种植,熙宁年间,在东面引来滹沱河、漳水、淇水、易水、涞水等河流,新形成的河流下游并入黄河,使得当地广产鱼、蟹、茭白、芦苇,实现农业发展。此乃改变河道以放淤,进而改变土壤性质,实现农作物丰收,增加农民收入来源。从表层看,这则条目更多的是讲述权智之事,讲述抵御边塞入侵之事,但它的最后着眼点却在于河道改变对百姓的益处,这不是无的放矢,恐怕是沈括有意表明自己对变法中提倡的农田水利法的态度,表达对当时反对派(宋神宗时,河北转运使程昉想要效仿这一工程,却遭到反对派的恶毒攻击)的谴责。

而在第429条中沈括更是列举唐代石碑上的记录来旁敲侧击地说明淤田法是可以为百姓带来利益的,[3]51同时也表明淤田法由来已久,在唐代甚至唐代以前已经出现。但沈括对“淤田法”绝不是盲目的推崇,他明白洪水放淤是有一定危险的,所以第243条看似只是在记录侯叔献机智治理水患之事,实则交代了“淤田法”最重要的便是施工者的严谨态度、高度的责任感以及足够的技能。[3]51在那时,推崇“淤田法”的沈括记录此事,虽不免有夸大侯叔献机智过人之处,减少百姓对放淤可能会造成灾害这一事件的恐惧,堵住反对派之口,从而减少实施“淤田法”的阻力的嫌疑,但此事终可以作为沈括支持“淤田法”和“淤田法”发展演变的佐证。

三.《笔谈》中的农时历法

首先,就历法的研究来看,因历法根据天象推算而得,故历来研究者常常将其归于天文学大类合并研究。然本文以为中国毕竟以农立国,所以历法在中国农业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法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存在,具备科学性与政治性的双重特性[10],因此将《笔谈》中关涉农时历法的篇目单独分出研究,概括总结后结论如下:《笔谈》中的第116条、139、148与第545条均可归入农时历法的主述条目,第116条讲述《十二气历》(又称《奉元历》)曲折的确立过程;第139条讲述《奉元历》对前行历法偏差原因的启示;第148条讲述古时历法谬误之故和《奉元历》难成之因;第545条讲述《十二气历》的原理和优势。

其次,就历法本身来看,我们刚提到它具备科学性与政治性的双重特性,其科学性体现在“授民以时”的现实要求,以便指导农耕生产,而其政治性体现在“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11]的政治需要。暂且除去政治性不谈,仅就其科学性来看,历法精度的提高是正确有效指导农业生产活动的必要条件,基于这种大背景,作为一名优秀的农业技术经验总结者的沈括,在长期精细的观察中造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纯阳历--《十二气历》(又称《奉元历》),这一成就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补笔谈》中第545条讲道:

“历法见于经者,唯《尧典》言“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置闰之法,以尧时始有,太古以前又未知如何。置闰之法,先圣王所遗,固不当议,然事固有古人所未至而俟后世者……以日月纪天虽定名,然月行二十九日有奇复与日会,岁十二会而尚有余日;积三十二月复余一会,气与朔渐相远,中气不在本月,名实相乖;加一月谓之闰,闰生于不得已,犹构舍之用橝楔也。自此气朔交争,岁年错乱,四时失位,算数繁猥。凡积月以为时,四时以成岁,陰陽消长,万物生杀,变化之节,皆主于气而已,但记月之盈亏,都不系岁事之舒惨。

农业生产受着天时、地利的制约,故而以农立国的中国要掌握这两个方面对农业生产所起作用与反作用的规律,就需要一部精度较高的历法来指导农业生产实践,但是传统的阴阳合历往往存在“四时失位,算数繁猥”[12]318的缺陷,而基于二十四节气、以太阳运动作为计算依据的《十二气历》通过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立春为元旦,大月三十一日,小月三十日的方法,使得历法“简单端平,上符天运”[12]319,革除了中国传统阴阳合历中节气与月份关系并不固定的弊端,使得每月中一定能含有两个节令,避免了“时已谓之春矣,而犹行肃杀之政”[12]318或者“时尚谓之冬矣,而已行发生之令”[12]319等问题,令“四时之气常正,岁政不相陵夺”[12]319,提供了一个有利于农事安排的可靠日程。如今,世界通用的阳历,其实质与“十二气历”很相似。

此外,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13],我们不应孤立地看待历法本身,亦应探讨其背后所潜藏的东西,即中国传统道家思想的精神。胡道静认为“道家思想是中国科学和技术的基础”[14],诚然,农时历法作为调节生产生活节奏的指南,其核心思想与“天人合一”和“阴阳流转”密不可分,例如《十二气历》中“阴阳消长,万物生杀,变化之节,皆主于气而已”与“阴阳构成道,故能生生不息,知来通变,阴阳变化莫测,在于把握其理”所表达的主要思想就极为相似。[15]且由于农时历法修订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顺应天时,使农作物在相适合的环境中自然健康成长,所以“敬畏天时”的思想很容易产生并贯穿于整个农业文明始终,即“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疾不起,是谓得道”。[15]因其所含极为广博,还有“道法自然”、“崇尚和谐”、“形神合一”等等,在此不再一一举例。“不懂天文历法,读不懂中华文化”[16]的道理就在于此。

四.《笔谈》中的茶叶种植

茶叶在中国古代不仅仅是单纯的饮品,更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息息相关。两宋时期,茶文化达到鼎盛,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沈括与茶更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晚年隐居梦溪园时曾写过《梦溪忘怀录》和《茶论》两部农学著作,然均已失传,所以我们很少把他当做农学家来看,更遑论关注他在茶叶种植方面的造诣,但是主观意识毕竟应尊重客观事实,他对这一领域的出色研究不应当因此被我们忽视。在这一方面做出努力的有胡道静的《沈括在古农学上的成就和贡献》[3]48-55、齐运东的《〈梦溪笔谈〉的茶文化》[17]、闫茂华的《竹坞茶谭与〈梦溪笔谈〉中的茶文化》[18]等。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笔谈》中关涉茶叶种植的篇目举例如下:第441条--辨别上品茶芽的方法;第454条--为建茶正名;第522条--考证“北苑茶”的由来。

由于相关资料较少,我们依托文本来分析。《笔谈》中,我们可以窥探到沈括关于茶树栽培的一些见解,如其中关于茶芽的第441条:

“茶芽,古人谓之雀舌、麦颖,言其至嫩也。今茶之美者,其质素良,而所植之土力美,则新芽一发,便长寸余,其细如针。惟芽长为上品,以其质幹、土力皆有余故也。如雀舌、麦颖者,极下材耳,北人不识,误为品茗。”

这一条主要论述了茶叶的高低优劣之分,而且把培育出优品的原因,归结于土壤肥沃和品质优良,这是很有见地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今茶之绝品,其色甚白,翠绿乃茶之下者也”[19]的宋时品评标准的转变。而且,从沈括自身来看,这也是合乎实际的,因为沈括的祖茔在“钱塘西溪”(今杭州西郊)[1]577,那一地区盛产好茶且他本人也很关心种植事业,所以对于茶叶种植应当是很了解的。

再看他为建茶正名,考证“北苑茶”由来的两条。

关于为“建茶”正名的第454条:

“古人论茶,唯言阳羡、顾渚、天柱、蒙顶之类,都未言建溪。然唐人重串茶粘黑者,则已近乎“建饼”矣。建茶皆乔木,吴、蜀、淮南唯丛茭而已,品自居下。建茶胜处曰郝源、曾坑,其间又“岔根”、“山顶”二品尤胜。李氏时。号为北苑,置使领之。”

關于考证“北苑茶”的第522条:

“建茶之美者,号“北苑茶”。今建州凤凰山,土人相传谓之“北苑”,言江南尝置官领之,谓之“北苑使”。予因读李后主文集,有《北苑》及《文苑记》,知北苑乃江南禁苑,在金陵,非建安也。江南北苑使,正如今之内园使。李氏时有北苑使善制茶,人竞贵之,谓之“北苑茶”,如今茶器中有“学士瓯”之类,皆因人得名,非地名也。丁晋公为《北苑茶录》云:“北苑,里名也,今曰龙焙。”又云:“苑者,天子园囿之名。此在列郡之东隅,缘何却名北苑?”丁亦自疑之,盖不知“北苑茶”本非地名。始因误传,自晋公实之于书,至今遂谓之“北苑”。”

结合这两条看,北苑茶属建茶,建茶在陆羽作《茶经》时尚未得名,而沈括就成了为其正名的第一人。在任何领域,第一人的功绩都是值得肯定的,沈括在这一方面提出了如此独到的见解,从另外一个角度体现出他对农业事业尤其对于茶的关注。

此外,在他关于论采药的篇章中还有一条[1]611,明确表示了四点意见,即地势高下之不同(高度与温度的关系)、物性之不同(品种的不同)、地气之不同(南北气候的不同)、人力之不同(人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虽然该条并没有直接论述茶叶种植,但亦是对作物的综合观察,仍能使我们从中看到他对耕作学方面的精辟见解,从而窥见他在茶叶种植方面的才能。

五.《笔谈》中的重农政策

在以自然经济为主的中国封建社会,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主体,农业收入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和基础。因此,农业备受历代统治者和理财家的重视[20]125。对于“积贫积弱”的北宋,实施合适的农业政策更是必不可少。研究这一问题的文章不乏少数,如叶依能的《宋代东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农业政策》[21]、赵云旗的《理财以农食事为先-论王安石发展农业振兴财政的举措》[20]、岳毅平的《宋朝农业经济政策探析》[22]等,而本文在研究作为宋代变法派沈括的《笔谈》一书时,亦无法忽视其中的农业政策。第192条--调控粮价;第204条--赈济饥民;第215条--重农抑商。

其中最直截了当的关于宋代农业政策的记载莫过于第215条,讲述了范仲淹重农抑商的主张,以为要减少商人的税款,不征茶盐的赋税,就必然要加重农民的负担,而要根本减少百姓的负担,首先要“先省国用”,“国用有余”了,[23]先宽农民的赋税劳役,再及商费,这样才比较合理。在“重农”思想指导下,在王安石“理财以农事为先”的方针政策下[20]121,合理调控粮价势在必行。合理调控粮价是古代亦是当代社会所面对的问题,粮价过高,国家财政难以承受,不利于国家正常运转;粮价过低,农民难以维持生计,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笔谈》第192条中的记载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成功案例。

刘晏运用籴法(把历年来各地的粮价分为五类,并将各类价格下的正常籴粮数依次列为五等,即时廪收,但第一价籴第五等数,第二价则籴第四等数,第三价仍籴第三等数,第四价则籴第二等数,第五价则籴第一等数[9]84,如若收购过多,就减少价格高和路远地方的收购量;如若还少,就增加价格低和路近地方的收购量),及时掌握米价,省去往返奏报而延误的时间,保证了国家平价收购粮食。既稳定了农业粮食市场,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支出,维持了政权的稳定。但农业生产的稳定仅仅依靠粮食市场是远远无法实现的,赈济饥民,实施蠲赈政策以使农民度过灾荒,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才会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正如《笔谈》中的第204条记载的那样:

“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瑾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竟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竟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日:“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度过饥荒的农民对于粮食有着更强烈的渴求,这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所以赈济灾民属于国家政治举措,亦是助力于农业发展的不二之举。

百科全书式的《笔谈》虽较少涉及传统意义上狭义的农业,但如拓展视野,从农业水利、农时历法、茶叶种植和农业政策四个角度进行解读,却能意外地发现其独特的价值,本文将关涉农业的条目重新进行了分类,并对其进行了新的解读。我们认为虽由于时代和认知水平的局限,这些篇目中充斥着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的意识,但瑕不掩瑜,其整体价值仍值得肯定。作为不朽的文化遗产,其研究空间之大是毫无疑问的,虽然现今对其文字校正、条目划分以及内容解读的研究在不断增加,但我们仍可以创新性地从不同角度挖掘其中的精华,丰富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的认识,补充并超越前人研究的既有成果。

参考文献

[1]胡道静.梦溪笔谈校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852.

[2]竺可桢.北宋沈括对于地学之贡献与纪述[J].科学,1926,(6).

[3]胡道静.沈括在古农学上的成就和贡献[J].学术月刊.1966,(2):48-55.

[4]Joseph Needham: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ol. I(1954), pp.135-6.

[5]王骧.《梦溪笔谈全注》[M].镇江市政协文史委.1998.

[6]潘天华.《梦溪笔谈》条目属性研究[J].镇江高专学报,2008,21(04):1-6.

[7]张任.《梦溪笔谈》中记载的劳动人民对水利技术的贡献[A];水利史研究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2年.

[8]冯守均.《梦溪笔谈》与防洪抢险[J].治淮.1997,(9):52.

[9]《梦溪笔谈选注》注释组:梦溪笔谈选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0]谢海金,徐刚.冲突与融合:宋代历法改革刍议[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34(7):70-75.

[1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8.

[12]张富祥译注.梦溪笔谈[M].北京:中华书局,2016:318-322.

[13]蔡青竹.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5.

[14]胡道静.《道藏》与中国文化[J].中国道教,1988(01):29-37.

[15]周鹏鹏译.易经[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16]刘明武.十月太阳历与《黄帝内经》[J].彝族文化,2013(2):77-86.

[17]齐运东.《梦溪笔谈》的茶文化[J].中国茶叶,2007(03):42-43.

[18]闫茂华.竹坞茶谭与《梦溪笔谈》中的茶文化[J].农业考古,2018(05):146-150.

[19]刘斧.青琐高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0]赵云旗.理财以农事为先——论王安石发展农业振兴财政的举措[J].农业考古.2001(1):119-128.

[21]叶依能.宋代东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农业政策[J].中国农史,1993(04):13-20.

[22]岳毅平.宋朝农业经济政策探析[J].安徽史学,2005(06):6-9+117.

[23]张厚余.沈括:《梦溪笔谈》(节选)赏析(续)[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17):74-75.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2019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910299040Z(指导老师:倪永明、周渡)

(作者介绍:杨凤瑞,郭建华,江苏大学文学院本科在读,汉语言文学专业)

猜你喜欢
梦溪笔谈条目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肾阳虚证诊断标准》条目筛选(一)——基于文献的条目的筛选方法和操作规程
沈括与《梦溪笔谈》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Can we trea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y preventing an age-related decline in microRNA expression?
《梦溪笔谈》《阅微草堂笔记》对时下文艺批评的启示
《梦溪笔谈》“甲子纳音”构造方法的数学分析
20世纪以来《梦溪笔谈》语言研究综述
对县级二轮修志采用结构体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