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诗体莎剧译本《新莎士比亞全集》是方平一生的梦想,它不仅从“诗”的角度出发,保留了诗歌般清新隽永,简洁明了,生动形象的特点来体现莎剧的语言魅力;也从“剧”的角度出发,还原人物动作,舞台设计,旁白选取等,来体现莎剧原有的艺术生命力。本文介绍了方平是把莎剧当作舞台剧本翻译的第一人,并试图通过详细地论述读者的认可和专家的好评,来分析其在实践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方平;莎士比亚;翻译实践;价值
一、引言
作为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方平在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方面的造诣颇高,被誉为“中国莎学之泰斗”。最值得一提是他的《新莎士比亚全集》的出版与发行,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莎剧翻译成果的宝库,为后人开展莎剧研究留下了尤为可贵的财富,为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他在我国莎学研究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方平一生致力于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和莎学研究,可谓成就斐然。从其1952年翻译的莎士比亚长诗《维纳斯与阿童尼》与世人见面以来,在他今后60年里便与莎剧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进行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从喜剧《捕风捉影》,《威尼斯商人》,到悲剧《奥赛罗》,《李尔王》,再到历史剧《亨利第五》(后来改名为《亨利五世》)等,无不表明他在莎剧翻译上的执着。还有其莎学专著《和莎士比亚交个朋友吧》的出版发行,其中收入了从1979年到1981年期间他撰写发表的17篇莎学论文,包括《什么叫“莎士比亚化”?》,《和莎士比亚交个朋友吧!》,《莎士比亚是个谜吗?》等。这些内容思想深邃,见解独到,学术性强,给后人开展莎剧研究提供了极好的范本。
二、方平翻译莎剧的实践价值
1.把莎剧作为舞台之本的第一人
毫无疑问,方平是把莎士比亚戏剧当作舞台剧本翻译的第一人。在1995发表的《<新莎士比亚全集>:我的梦想》一文中,方平曾经这样写道:“也许可以这么说吧,我可能是第一个把莎剧作为舞台之本,为戏剧格式的整体设计化那么多心思的莎剧译者”[1]。众所周知,在方平《新莎士比亚全集》出版发行之前,已经有不少的专家学者对莎剧展开了较有成果的研究。莎士比亚全集的译本主要有如下几种:第一种是在1957年,由台湾世界书局出版,朱生豪原译为主后由虞尔昌补齐的5卷本;第二种是在1967年,由台湾出版出版,由梁实秋翻译的40本书;第三种是在197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以朱生豪为主(吴兴华校)后由章益等补齐的11卷本;第四种是在1998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朱生豪译(裘克安、辜正坤等校)为主,辜正坤、孙法理、索天章、刘炳善补译的8卷本;第五种是在2000年,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方平等人用诗体形式所翻译的《新莎士比亚全集》。通过对比分析可见,前四个译本都是以散文的形式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莎剧的热爱。然而,只有方平在在总结了前人的经验,继承了前人的意志的基础上,并汇聚莎士比亚最新的研究成果,把莎士比亚全集以它原有的诗剧样子展现出来,从形式和内容上向世人再次传递这一经典,最终给人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也为外国优秀的经典文化“走进来”战略提供了借鉴。
方平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将诗体形式的《新莎士比亚全集》送到读者面前。因此,为了还原莎士比亚戏剧的内容和形式,尽量让读者品味到原汁原味的莎剧,他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可谓呕心沥血,砥砺前行。也许有人会疑惑:在前面已经有了朱生豪,梁实秋等学者出版的散文译本莎剧全集,且深受读者欢迎的前提下,方平为何又要独辟蹊径,专门主编翻译一套诗体全集译本呢?当然,这其中的理由方平诠释得清楚明白。首先,莎剧是诗剧而不是散文。既然是“诗”,那译本就应该像莎剧原著一样,拥有诗歌般清新隽永,简洁明了,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来体现莎剧的语言魅力。既然是“剧”,那么人物动作的设计,舞蹈的编排,音乐的选择等方面都要尽力和原著保留一致,从而体现莎剧的艺术生命力。在《新莎士比亚全集》里,这些都被阐释得清楚明白。
2.读者的认可
毫无疑问,读者的认可和喜爱是对译者的最大褒奖。方平这种以还原莎士比亚戏剧家身份,以诗体翻译风格为目的《新莎士比亚全集》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不少读者阅读方译莎剧给予极高的评价,学者阅读后给予赞赏性译评。例如,蓝仁哲在《莎剧的翻译:从散文体到诗体译本——兼评方平主编<新莎士比亚全集>》中说到:“主编为《新全集》卷首写了两篇文章,卷末还有附录四种和一篇后记,其中《谈素体诗的移植》一篇,无论对《新全集》诗体的成功移植或是对英诗汉译,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2]
在谈及对诗体全集的感受时,邓笛把朱生豪的译本和方平的译本作了细致的分析和解读,他认为“朱生豪先生的译本虽然对夹杂的短歌和剧中剧韵文忠实地译成诗体形式,但主体部分原剧为诗体,却被他译成了散文体,当然他的翻译通晓流畅,以散文译本而言,也许已无可挑剔了,但是如果以诗剧来要求,语言的节奏感和艺术风格等却大打了折扣。方平的翻译坚持移植无韵体,尝试了以音组代音部等翻译方法,在前人所取得的成就上再跨出了一步,不仅文学样式与原剧一致,语言艺术风格也接近原剧。”[3]在他看来,诗体全集更能让读者深入体会到原剧的韵味与精气神,还原了它的本色,让读者大饱口福。
在谈及对《新莎士比亚全集》的感受时,曹树钧也给出了极高的评价,他说“方平版的新全集是由朱生豪开始翻译,后于1947年出版的第一部莎士比亚全集之后又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壮举。方平历7年之久完成的这部新全集,是我国莎学史上第一部诗体莎剧译本,更加接近原著风貌。新全集不仅在我国翻译史上是一件大事,而且在我国莎学研究上也是一个新的突破,它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新的研究视角,必将对我国的莎学研究和莎剧演出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4]在《论方平的莎学成就》一文中,他介绍了全集里详细论述过去少有人提及的有关莎剧思想意义及艺术成就;肯定了其实事求是地对一些剧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平的评述,并提出的一些新见解;充分认可了其能结合演出实际,准确、科学地评价莎剧的艺术成就和修正以前一些错误的论断。
3.专家的好评
方平诗体《新莎士比亚全集》的出版,吸引了成千上万莎剧爱好者。无论是普通读者还是莎学专家,都一致认为这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壮举。著名莎学专家、台湾大学外文系彭镜禧教授指出:“这是一个完全独立于梁实秋、朱生豪、虞尔昌的译本之外的全集。从此中文读者有了另一个全新的选择。促成全集的灵魂人物是方平先生,他不仅统筹整个翻译计划,自己也翻译了其中的绝大多数……在这世纪交替之际,《新莎士比亚全集》的出版实在具有承先启后的重大意义[4]。我国著名莎学家贺祥麟教授也指出:方平版新全集的出版,无疑是“我国莎士比亚研究和翻译工作的标志性成果,其意义远非主要由同一译本的重复编辑而成的‘全集可比,较之传统的朱生豪、梁实秋的散文译本也是一个非同凡响的创新”[4]。除此以外,很多研究者在研究莎士比亚时引用方平的译文,为了凸显绝好的舞台效果,戏剧导演大多选用方译莎剧作为演出的脚本或蓝本,例如,他所翻译的《威尼斯商人》就曾先后被北京、上海、四川等地的剧团在公演时大力采用,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方译诗体莎剧的经典化。由于他在外国文学翻译工作中的杰出贡献,1997年中国作家协会授予方平终身成就奖——“文学翻译彩虹奖”。2001年,香港翻译学会授予他名誉会员。这些都充分地表明大家对翻译家方平及其翻译作品的极大认可和高度赞赏。
三、总结
即便此前已有散文版的《莎士比亚全集》,但是方平却是第一个把莎士比亚戏剧当作舞台剧本来翻译和看待的莎迷。无论是普通的读者还是有名的专家学者,广大莎学爱好者们都一致认为,方平版的《新莎士比亚全集》对我国开展莎学研究和莎剧演出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是我国莎学翻译史上第一部诗体形式的莎剧译本,是最接近于原著内容和形式的新全集。它以独具一格的研究视角,为我们提出了无数新的见解。体现其在实践方面的价值,也为外国优秀的经典文化“走进来”战略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方平.《新莎士比亚全集》:我的梦想[J].出版广角,1995(6):27-29
[2]蓝仁哲.莎剧的翻译:从散文体到诗体译本——兼评方平主编《新莎士比亚全集》[J].中国翻译,2003(3):42-46
[3]邓笛.从朱生豪到方平:中國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的二度转向[J].鲁迅研究月刊,2008(9):46-51
[4]曹树钧.论方平的莎学成就[J].四川戏剧,2010(2):6-10
作者简介:
王丽(1981--)女,汉族,湖北松滋人,文学硕士,副教授,河池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