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致莉
摘 要 新高考改革的实施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直接推动了高职招生和就业工作的改革和创新。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市场人才需求的角度,探索高职院校招生与就业的协同工作模式,将新模式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高职院校可从招就信息共享、招就工作人员轮岗、协同工作的制度保障和借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构建协同模式。
关键词 高职院校;新高考;招生;就业;协同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14-0061-05
一、新高考改革对高职招生与就业的影响
新高考改革的实施为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新高考改革在增强高职院校与学生自主权的同时,也直接推动了高职招生工作的改革创新。在《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以及各省市出台的相应的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中,在考试内容方面明确中职学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要参加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学生也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1]。在评价形式方面,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在录取方面,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2]。目前在部分省市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已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同时已实施创造条件分步合并、减少录取批次。高职院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制定个性化选拔的方法,选择充分体现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意愿的方式,制定能充分考察学生职业素养、职业基础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体系[3]。
新高考改革引导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的优化。招生的变化引起人才培养过程的变化[4],同时也影响到未来的就业情况。因此,高职院校的改革不再是碎片化局部的改革方式,在重新审视和评估这次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后,应该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和创新[5]。借鉴OBE教育理念,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创新需要回答以下四个问题:想让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其中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是在新高考改革的情况下,在招生就业的环节就可以给予回答[6]。后两个问题是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来回答的。招生形式的变化,使因材施教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成为可能,也为人才培养环节提供明确的方向和充分的时间与空间[7]。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达到就业的技术技能要求,在招生的考试内容和面试方面,纳入市场人才需求评价要点,可以转化为招生素质指标遴选的标准,招生由此成为就业的起点,实现就业的前置性。就业质量是高职院校生存之根、发展之本[8]。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好,则社会声誉好,招生情况好,学校有了办学效益,就有能力投资改善办学条件,办学条件尤其是实训条件改善了,教师和学生积极性也高了,动手能力及其他能力提高了,用人单位也青睐,就业情况自然就好,如此就步入良性循环,反之则步步受制。虽然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屡创新高,就业率也始终保持在90%以上,但专业对口就业率较低的问题依然存在。毕业生的就业难和企业的招工难依旧并存,供需双方的需求标准不匹配是主要原因之一[9]。
高职院校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的前提是能够充分感知行业和市场需求[10]。高职院校需要了解经济社会中行业企业发展的状态和人才需求的整体情况,了解不断发展变化的用人能力标准、人才需求趋势、行业人才供需状态预测等。一方面学校重视自身的调研考察,另一方面可以委托第三方研究机构形成人力资源需求的年度分析和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报告[11]。国内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校企订单班和现代学徒制实质是以满足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的模式创新[12]。高质量发展下的新高考改革引发高职院校建立以满足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的运行策略,将就业工作前移,统筹招生和就业的工作衔接,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推进和营造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是未来高职院校面临的主要任务[13]。
二、高职招生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在长期的校企合作过程中发现,高职院校和企业有很多共性的地方。服务社会实现价值的方式都是提供服务和产品,生存和发展之本都是质量和信誉。相比企业,学校的毕业生就是学校的产品,培养的毕业生也需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能够及时适应用人市场的需求和标准的变化[14]。高职院校和企业的组织机构与职责分工,具有一定的可比性。高职院校招生部门类似企业的采购部,而教学单位类似于企业的技术和生产部门,相应的就业过程也类似于企业的销售和市场工作[15]。
从运行的角度,高职院校可以学习和借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行模式[16]。目前国内多数企业的市场和销售通常是一个部门,市场销售部门引导生产研发部门的模式。采购部门制定原材料的指标和数量,价格区间是由市场部门在生产研发之前已界定过的,实现了在遵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度协同统一[17]。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外部驱动力。而招生就业以及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是学校的内部驱动力。外力和内力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驱动力。正确利用体制机制构建外力和内力的正向合力模式,形成正向螺旋效应,在外内部驱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循环螺旋,演变为层层推动,逐步放大的作用将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步入良性轨道,院校就获得健康发展[18][19]。
三、高职招生与就业协同模式的构建
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天津某高职院校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为目标,构建高职院校招就两端的协同工作模式,推动人才培养进入良性循环。招就协同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招生和就业的信息共享,行业企業人才需求预测,招生计划的共同制定,共同参与招生与就业宣传,人员双向流动,岗位轮岗制。
(一)构建招生与就业的信息共享机制
建立满足招生和就业工作的基础信息库。实现信息共享是招就协同机制的基本保障。信息共享数据均来自于“招生系统”,避免了原始数据的冗余性,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共享信息中还包含合作企业的信息库。目前已涵盖了试点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的企业信息,还包含企业近些年的招聘信息、现有岗位、岗位对应的能力要求。
信息库中的就业数据更新来自多个渠道,以行业协会和合作企业提供以及公网检索为主体,能够及时更新人才技术能力要求方面的变化,从而形成对人才规格和未来需求的预测和判断。加强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接,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人事流程,掌握企业个性化的人才需求。注意梳理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的差异,建立专业人才的基础标准框架。根据合作企业规模、在行业中的代表性、人才需求的规模和稳定性等多个维度分类建档。
(二)建立基于数据分析和模拟仿真的招生就业协同工作机制
利用数据分析服务招生就业工作。对数据进行综合整理分析,从行业维度整理能力素质的要求,建立通用岗位能力和素质能力图,并应用到招生咨询环节。参照人力资源的角度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专业,指导学生规划大学和职业的轨迹,有明确的目标成为未来工作岗位的适任者。将能力、素质、技能等转换为招生录取的测试内容。在新生入学前及高考咨询阶段增加职业能力素质测试环节,以职业适用能力来判断和建议学生所选的专业。邀请相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担任入学面试考官,加强合作企业的参与度。
分别建立毕业生求职意向数据库及用人单位需求数据库。模拟企业招聘,在毕业学生库进行检索比对,结合学生的综合条件,在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匹配,模拟工作过程,了解供需两端的差异。通过设置测试点,及时提醒学生与就业标准的差距,并帮助学生制定针对性学习方案。根据企业需求数据的积累,构建面向行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分析模型。
(三)共同制定招生计划和宣传策略
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20]。加强就业与招生工作的紧密配合,将就业原来的工作前移。根据合作企业需求将招生变成精准、具有一定面向的招生,优先选择职业适用性较好的学生。借助新媒体提升学校整体形象,加大新媒体的运用力度,提升新媒体服务水平、加强招生信息宣传,以增加招生人数。利用专业方面的优势,学校软件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了信息系的虚拟现实漫游系统。考生和家长通过网络就能够了解该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建立相对丰富的立体宣传渠道,利用多种形式,如公众号、短视频等载体开展招生宣传。
(四)建立招生就业工作人员的轮岗制度
学校制定《招生和就业轮岗管理办法》,从机制上保障协同工作的开展。轮岗后普遍反映在工作中能将就业和招生工作结合起来,无论是对招就工作的理解还是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都有了更好的全局观。通过三年的实践,已完成全员的轮岗工作,在工作人员中建立了从全局开始看待招生和就业的具体工作,团队的协同意识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很大提升,并树立起“今天的招生就是明天的就业,明天的就业会影响后天的招生”的意识。为了促进招就协作工作的开展,帮助部门工作人员能够全面了解招生工作和就业工作的相关性、协同性,还需注重业务技能培训,增强人员的知识储备,组织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等方面的专项培训。
四、高职招生与就业协同模式的运行效果
为了体现行业企业的普遍性人才需求,选取天津某高职院校三个专业作为招生就业协同模式的试点对象。其中代表传统行业的是会计专业,代表稳定成熟行业的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代表新兴快速增长行业的是通讯技术专业。以上专业在招生和就业方面各自呈现不同的特点和问题。会计专业近些年招生规模逐年递增,每年都能突破计划数,但是就业环境处于供大于求状态,毕业生专业对口率逐年下降。计算机专业一直以来招生平稳,合作企业较多,就业情况也比较稳定,但技术更新快,对技术技能要求逐年递增。通信技术专业是新设置专业,借助行业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强,就业前景良好。在试点工作的第一年,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和行业的发展趋势,对三个专业的招生计划都有所调整。会计专业招生人数减少了20%,计算机专业招生人数保持不变,通信技术专业招生人数增加了20%。通过三年的运行数据整体分析,三个专业在转专业人数、录取成绩、专业对口率和用人企业满意度等指标方面都有所改善。
(一)转专业人数比例逐年递减
负责就业工作的人员会全程参与招生宣传和招生咨询,重点介绍专业的就业情况和工作岗位等情况,并能够结合学生的特点、兴趣和基本情况提供报考专业的建议。转专业人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便成为衡量该模式的一个重要指标,该比例越高,则说明学生对入学专业的认可度和喜好程度越低。由图1可知,近三年的转专业人数占比分别为8.89%、6.91%與4.92%,该趋势逐年下降代表试点专业已实现了更好地招生与就业协同。
(二)招生质量逐年提升
新生的录取质量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高分考生占比是很重要的评价因素。高分考生占总录取人数比重越大,越能说明院校吸纳了更多自身综合素质较强的考生。
2017年三个试点专业录取人数中有55%的考生超过当地录取分数线350分以上;2018年录取人数中有59%的考生超过当地录取分数线350分以上;2019年录取人数中有61%的考生超过当地录取分数线350分以上,见图2所示,生源质量逐年上升,说明院校口碑与专业设置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三)就业专业对口率逐年提高
就业专业对口率指的是毕业生所学专业与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之间的匹配程度。由图3可知,近三年试点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均呈逐年上升态势,意味着毕业生对该专业的投入更可能会被用人单位和社会认可,毕业生对毕业院校与专业设置的满意度也更高。因此,招生与就业的协同模式帮助毕业生更好地步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招生就业工作上的协同,也促进了试点专业的校企合作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提高,用人企业的满意度也有了明显提升,如图4所示。
五、结论与展望
探索和实践招生与就业的协同工作模式,其本质是加深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度,将合作扩展到更为广泛意义的人力资源合作,学校服务于企业短、中、长期的人才需求和发展规划,企业为学校毕业生提供良好的职业规划和发展路径,实现双赢的局面。通过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无缝衔接,形成更为长期合作的命运共同体。在做好职业院校输入和输出两端的工作,保持一定规模招生人数的基础上,优化招生质量,提高了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以满足市场人才需求的协同模式,为院校建立专业准入和预警退出机制、优化内部教育资源配置、招生计划的制定和精准投放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了科学、量化的依据。通过探索招生和就业两端的协同合作,也将为学校教学部门与行政部门、后勤部门之间多层立体式的协同提供可借鉴参考的经验。招生就业的协同模式不仅能够提升高职院校的就业数量和质量,也帮助高职院校准确定位,高质量利用教学资源,树立良好社会形象,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在实践中体会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入,需要对一些外协部门尤其是就业和招生部门进行一些改变,如在工作方式、工作效率等方面,要借鉴企业的管理流程和方式,保持相同的節奏。
学校下一步的工作将继续研究探索招就与人才培养体系协同的模式,将招生与就业工作所反映出的学生素质和能力信息与市场人才需求标准结合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促进三个核心模块协同发展,营造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生态环境。我国经济正经历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意味着高质量的供给、高质量的需求、高质量的配置、高质量的投入产出。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紧密相关的职业教育也应把握这一基本特征,主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21]。
参 考 文 献
[1]蒋丽君,边新灿,卓奕源.对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的若干思考——以新高考改革为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6(7):97-101.
[2]冯成火.浙江省“三位一体”招生模式改革的思考和探索[J].教育研究,2014(10):151-157.
[3]陆丽鸿.就业视角下高职院校招生难的对应策略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6(4):104-106.
[4]许跃.基于吉林省招生就业现状的高职院校持续发展动力[J].技术与教育,2018(2):44-48.
[5]裴晓桃.高职院校招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建议[J].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8(2):41-45.
[6]陈水斌,殷明.“成果导向教学(OBE)”在高职课程的实践及效果的比较研究[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39-42.
[7]马国勤,刘丹青.OBE导向的高职教学诊断与改进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9(6):56-61.
[8]刘梅月,诸葛福民.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46):9-10.
[9]赵秦.现代学徒制基础上的高职院校招生就业机制探讨——以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96-99
[10]吴玫.高等职业教育应与经济协调发展——天津高职教育与滨海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J].经营与管理,2008(12):75-76.
[11]周有娣,李哲,朱汉阳.招生与就业角度下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路径探究——以吉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南方农机,2019(21):166+179.
[12]杨金荣,雷雨泰.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对策思考[J].河南教育(中旬),2012(6):83-84.
[13]李玉珠.产教融合制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职教论坛,2017(13):24-28.
[14]姜峰,颜忠胜,沈伟,等.高职院校招生与就业工作联动机制的构建研究[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8-10.
[15]吕贵鑫,薛丽红,李晓宁.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与招生、培养的联动机制研究[J].中国商论,2018(31):172-173.
[16]高海宾.高职院校招生就业情况分析与教学对策——以淮南联合大学软件技术专业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3):34-36.
[17]孙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改进对策研究[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8(1):41-45.
[18]杨邦秀.高职院校大学生提高就业质量分析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38):300-301.
[19]赵景阁.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15):22-23.
[20]张挺,阙明坤.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和诊改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9(35):57-61.
[21]刘斌,杨理连.高职院校内涵质量发展的要素构成及其路径——基于教育部2015年6号文件的解读[J].职教论坛,2016(9):5-8.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Collaborative Mode of Enrollment and Employ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Background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u Zhili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of 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provides a good opportunity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directly promotes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enrollment and employ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rving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meeting the talents needs of market, rebuilt the collaborative mode of enrollment and employ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ook the new mode a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colleges. It is suggested tha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construct the collaborative mode from the aspects of information sharing, staff rotation, system guarantee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enrollment; employment; collaborative mode
Author Su Zhili, research associate of Tianjin Vocation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