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季春
对于统编版教材所编选的文言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可以让学生在多次朗读中感知文言文的整体意蕴,达成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目的。
一、积极创设情境,激发文言文阅读兴趣
小学生对世界始终充满了好奇之心。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生硬地要求学生朗读课文,而应该积极创设良好的情境,将学生的身心意识浸润在文本的内容和语境之中,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意识,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作者、文本的内容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借情激情的效果。
比如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时,教师就可以创设了这样的阅读情境:“很多人都有一个习惯,别人怎么做,他就怎么做,没有自己的思考。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故事:道路旁边有一棵李子树,上面结满了李子,很多孩子一拥而上,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紧扣认知上的冲突进行引导:“有这样一个孩子,就没有跟随着大家一拥而上,他是怎么做的呢?又是怎么想的呢?”教师于是揭示文题。
试想,如果教师直接引出题目,让学生生硬地走进课文进行朗读,很多学生都会不明就里,势必会影响到内在的表达兴趣。而这一案例中,教师则利用学生惯有思维与王戎的不同做法之间的矛盾,唤醒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深化合作探究,叙述文言文故事情节
入选统编版教材的文言文基本都以简单的故事为主。语言虽然浅显,但情节却跌宕起伏,学生朗读起来就不觉得枯燥生硬。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独自一人唱独角戏,可以将班级中的学生划分为若干合作小组,强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
比如教学《学弈》一文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借助教材中提供的注释,在必要的点拨与引领之下,运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文章的大意。这时,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成合作小组,让合作小组中的成员依照分工合作,来整体感知该故事的意蕴。
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自己的想象。比如讲述《司马光》时,让学生想象,一个孩子掉进了水缸,其他孩子会是怎样的反应呢?教师鼓励学生在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结合教材中的插图进行补充想象:有的学生大声尖叫着,有的学生已经吓得魂不守舍,还有的学生早就跑去向大人求救了……
三、推动多层诵读,积累文言文内在语感
文言文的朗读效果一般都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一是读得正确流利,二是读出故事情味,三是在读中内化积淀。首先,教师要全面洞察文言文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不同之处,聚焦文言文独特的节奏和韵律,要让学生的阅读能呈现出文本表达独特的韵味。然后,教师要让学生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体悟文本意蕴,感知人物形象,将身心浸润在文本的故事之中,得到深刻的熏陶与感染。
以教学《司马光》为例,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时,教师就可以紧扣课文中最能体现文言表达特点的“光持石击瓮破之”这句话,引导学生通过识别生字、确定节奏来保障他们正确流利地朗读;其次,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司马光遇到突发情况并不慌乱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阅读这句话时,怎样朗读才能更加体现司马光的这个特点呢?很多学生确定朗读的节奏及重音,都是基于自己对文本的深刻理解。这样的朗读有益于其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长此以往,在充分积累的基础上,可以夯实其对文言文的内在语感。
四、巧妙拓展补充,丰富文言文阅读视域
统编版教材中所编选的文言文大多是节选经典文本而来的。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深入阅读与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拓展与补充,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深化学生的内在认知。
仍以《司马光》为例,很多学生都会蹦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司马光能够与其他小朋友不同,在如此危急的時刻仍如此冷静呢?教师就可以补充《宋史》中记载的相关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司马光从小就开始阅读《左氏春秋》,让学生深刻意识到是阅读给予了司马光智慧,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展现出临危不乱的高贵品质。这样的拓展让学生在众多文本资料所形成的合力中,对人物形成了更加多维、更加立体的体悟。这样教学,是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生长服务。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与现代汉语的有着较大的差距,教师就需要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让学生经历不同层次的拓展与体验,在夯实和开阔认知思维的同时,为深化和丰富学生的认知思维奠定基础,真正为促进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发展助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