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燕 戚娟 唐龙龙
【摘要】把创新创业教育列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是未来教育的发展主趋势。本文分析了专创融合教育大环境下大学生专业社团的地位和作用,对现阶段专业社团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通过完善制度,搭建平台,提升专业社团人才孵化能力,实现专业社团、专创融合教育及专业建设的互利发展。
【关键词】专业社团 专创融合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7-0191-02
前言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新引领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大环境下,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现阶段高校教育的话题焦点。专创融合教育是对专业教育的升华,在坚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大目标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在各高校逐步探索专创融合路径与模式,建立健全制度,完善课程体系,产教融合,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与验证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初显成效。
在高校的学生组织中,大学生专业社团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新型社会人才为目的的学生组织。专业社团是依托专业而生的,实践证明,专业社团可以增色校园文化、促进学风,对专业人才培养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1],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阵地。随着组织结构的日渐完善、培养方式的不断改进,如今,专业社团给学生提供更加充分的实践机会和广阔的实践环境,在专创融合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一、专业社团在专创融合教育中的作用
1.专业社团是一个思维活跃的组织,它更富有创新精神。
专业社团作为学生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根据自己专业学习成长需要而自发成立的具有学术共同体愿景的学生自治组织,具有组织自发性、建设自主性、学习研究互动性等特点。专业社团的学习是从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出发的学习,学生渴望知识、渴望成长、渴望突破的心态成为其自主学习的动力源,这种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寻求资源、开拓创新,成为其提升科研能力和创造力的关键因素。
2.专业社团是高校开展专创融合教育的有效载体。
专业社团具有学生开展兴趣钻研、科技创新活动的场所、具有院校配备的师资力量支持, 加上专业社团成员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易于有组织、有秩序的参与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创业训练、创业实践等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成为专创融合教育下最活跃的群体、最易见效果的培养对象。专业社团在学生群体开展专创教育过程中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
3.专业社团是高校開展专创融合教育的重要依托队伍。
专业社团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实践、学术活动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我与企业面对面”、学术沙龙、“创新创业大讲堂”类特色品牌活动,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使学生全方位接受专业思想、创新创业氛围的熏染,激发其成长成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专业组织的宣传力、感染力带动整个校园的专业学习及创新创业氛围,由点及面的引导学生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高校开展专创融合教育提供极大便利,成为高校开展专创融合教育的重要依托队伍。
二、专业社团发展局限性与建设必要性
专创融合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实质性效果的有效办法[2]。专业社团作为高校开展专创融合研究和实践的先锋团、主力军,其快速发展不仅可高效的推进专创融合进度,也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高能助力。
通过调研发现,现阶段高校专创融合教育正处在研究与初步实践阶段,并未实现高度融合,而且,专创融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社团地位不够明确,专业社团的作用也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首先,社团体制建设不完善,多数专业社团只有团委参与指导,对社团的专业性规划不足,仅靠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使社团专业发展产生一定的盲目性和局限性;其次,对专业社团的重视程度不够,专业社团与专业建设、专业教研室并无直接关联,缺乏政策、资源支持,主要体现在资金、设备、环境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再次,物质匮乏造成学生参与热情下降,人员流失严重,不能形成“传-帮-带”的机制,从而给社团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应明确地位、健全措施,充分利用专创融合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专业社团,在专创融合的环境下积极探索专业社团发展模式,提升专业社团人才培养能力。
三、专创融合视域下专业社团发展模式初探
1.社团定位明确,制度健全。
在专创融合教育规划中,明确专业社团地位,依托专业开展各项活动:第一,以专业教研室为依托,建立双创导师库,分类分方向对学生进行指导,以教师科研带动社团发展,使学生开阔视野、学习科研方法,积累实践经验,为专业社团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技术保障;第二,合理规划资源,充分利用专业教研室的环境、设备、资金等条件,为专业社团提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第三,完善院校、专业、社团三级制度体系,保障社团健康快速发展,微观上包括社团日常管理制度、社团章程、活动制度、培训制度、经费管理制度等,从院校层面上包括社团管理办法、资金投入制度、教师目标考核及激励制度等。专业社团地位的明确,使专业教学与科技创新有效结合,逐渐将社团发展为专创融合教育的主阵地。
2.完善专业社团培养体系。
受环境资源及能力限制,专业社团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科研水平并不能满足成员个人成长和社团发展需求。为使专业社团健康快速发展,需要借助专业建设资源、双创师资力量等外部条件,设置专业社团教学课程体系,搭建科研训练平台、创新实践平台,建立以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延伸的专业社团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社团学生除完成所在专业规定的应修的专创融合课程外,还具有掌握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专业相关知识的需求,因此,结合社团特点、现状及发展目标要求,打造符合社团成长规律的辅助教学平台,是社团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辅助教学平台是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以社团学生意愿与需求为主,倾向于技能训练、前沿技术学习,主要以线上线下课程、大讲堂、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体现。
科研训练平台是以“项目驱动”为核心,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研”的理念,以“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高级赛事为契机,创建重点项目团队、重点项目指导教师团队,外引内培,开放实验室和各级重点实验室向参与项目的学生免费提供实验场地和实验仪器设备,构建一个集项目孵化、技能训练、科学研究于一体的高素质学生培养平台。
学以致用是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最终目标,创新实践平台是培养有知识可用、会应用知识的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关键点之一。搭建创新实践平台,一方面,在校内依托“创新创业工作室”、孵化器进行科学研究及项目孵化,另一方面,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加强校企、校校、校地联动,在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引进先进技术及资金设备资源,邀请企业导师定期给予指导与培训,还要联系社会资源,为社团科技成果转化寻求出路。
3.专业社团与专业建设的高度融合
专业社团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和补充,社团的蓬勃发展对学校学风、校园文化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专创融合的条件下,专业社团的发展与学科或专业建设相辅相成,专业社团源于专业、依托专业,专业进步带动社团发展,同样,专业社团对专业的作用亦不可忽视。如何充分发挥专业社团在专业建设中作用,除明确社团地位、挖掘社团创新能力、培养专业素养等措施外,还需要充分利用社团影响力多角度多方位推动专业建设,使专业社团高度融合于专业建设中。
班级是专业学习的基本单位,建立健全专业社团与班级之间的关系纽带,采取在班级设置科创员、班级责任制等措施,完善岗位职责,以社团的鲜明活力激发班级主观能动性,在社团带动下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相关活动,从而带动整个专业的学术氛围、科研风气。另外,完善措施、引进资源,提升专业社团社会服务能力及就业水平,将对专业声誉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小结
大学生专业社团作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载体,其发展程度是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良好呈现,是专业发展水平的有效表达,在专创融合的角度下,明确专业社团的地位,合理配置专业教研室、创新创业教育条件资源,给予专业社团足够的资金、环境、师资支持,健全以“素质提升”为核心的专业社团培养体系,将专业社团打造成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孵化平台,进而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形成了專业社团、专业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三方协同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杨亚飞.高校专业社团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成才之路,2019(08).
[2]周锡堂.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7(27).
作者简介:
张利燕,女,1986年8月生,助教,硕士研究生,聊城大学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