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助推国家治理新效能的基本路径

2020-07-04 02:49粘凌燕
现代交际 2020年10期
关键词:全面依法治国治理体系治理能力

粘凌燕

摘要: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里的一场深刻革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强大推力。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制度化和规范化,具有中国特色、具有独特优势的国家治理体系逐步形成。从依法治国到全面依法治国,法治是“中国之治”的重要保障。实现国家治理新效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关键词:全面依法治国 治理体系 治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D630 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0-0031-02

“法者,治之端也”,语出《荀子·君道篇》。这一思想,承载着经世济民、治国平天下的深沉关怀和内在逻辑。追溯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新纪元至今,虽然饱经磨难、风雨曲折,但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七十余载,对法治的坚持矢志不渝。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确立和发展,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国家治理方式逐步实现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以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方式为主题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为了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必须着力于通过制度创新保障改革协调有序,通过遵循法治实现国家治理的新效能。

一、必須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执政地位、组织原则,决定了其有强大的公信力、创造力和感召力,能够凝聚思想共识和发展力量,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所在。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人民的利益,把人民立场确立为自己的根本政治立场,统筹协调攻坚克难,从一穷二白走向繁荣富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创造了无数的中国奇迹。正是因为始终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才能从容应对一切风险挑战,成就伟大事业。

党的领导为依法治国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从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到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一路走来,说明了一个道理:法律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是党和人民意志的体现,坚持依法治国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要在有着近十四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全面依法治国事关党的长期执政,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事关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当前我国法治改革需要解决的难题和困难还有很多,需要做好顶层设计,需要巨大的勇气破旧立新,这些都要在党的领导之下有步骤按计划地实施。

二、必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植根于人民。发展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使命担当,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脉络,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的目的就是要制度化和法律化地实现人民的利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用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用广泛健全的人民民主制度化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充分激发人民的活力和创造性,能够最广泛地把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并将其转化为治理效能,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显著优势。

法治建设的成果归根结底要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来衡量,人民法治是党和国家取得人民内心拥护和支持的根本制度保障。我国的国家性质、执政党的宗旨和宪法的属性决定了人民在国家法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必须把实现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各领域,保障人民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和自由的实现。坚持立法为民,拓展人民参与立法的渠道,持续提升人民参与立法的积极性,使立法工作真实反映人民意愿,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痛点、盲点问题;必须呼应解决人群众反映最迫切的问题。执法和司法过程中应坚持公平正义,完善权力运行和制约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着力提升执法司法的社会公信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人民树立坚定的法治信仰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关键环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法治建设牢靠的根基所在。

三、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我国是举世闻名的法制文明古国,我国几千年的法制文明蕴含了深厚的法文化底蕴,这些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法律文化包含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智慧。我国的现代化包括法治的现代化,并没有缓慢演进的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相伴随。传统文化的稳定基因再加上不同于西方法治现代化的独特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通过改革自上而下推动的一条顺应历史传统、符合中国现实国情、适应未来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高度重视法治历史经验的借鉴问题,而且将中华法文化的传承上升到文化自信的高度,为传统法律文化的创新转化进而为现实服务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标准范例。我们要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弘扬中华法文化优秀传统,探索符合中国实际、可以解决自身发展问题的法治道路,为全世界人类政治文明建设、民主法治的实现提供更多范式。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利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资源协调国家与社会的运行,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治实现基层社会自我管理和服务;坚持把提高全社会基本道德素质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支撑,综合运用法律和道德方式治理国家,为城市社区治理和乡村治理体制现代化提供更多法治动能和德治支撑,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四、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制度完善和体系推进的显著优势和重点举措之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既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总抓手,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是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重要依托。法治体系不仅仅是指法律体系,而且还指法律运行过程中的实施、保障、监督体系,它涵盖了法治建设的所有活动、所有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1]。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良法善治的制度框架和法治保障。

從各个阶层到各个行业,从国家大政到社区事务,都必须将法治的治理方式贯彻到底,形成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和协调有序的法治运行机制。只有制定出科学完善的法律制度,遵循规范程序的治理方式,健全法治保障畅通监督渠道,良法加善治才能将良好的制度转化为有效的治理效能,不断提高运用制度治理的能力,才能最终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五、必须坚持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

依法治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基本治国方略。依法执政是党的执政方式,要求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用规范化的制度和程序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这一提法首次出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主要指党的领导权和执政权应于法有据、依法进行。它表明:党执政要受到宪法法律的约束和制约,违反宪法法律的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在世界上第一次系统明确地解决了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问题,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经验总结以及对于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依托和重要组成部分。

要自觉维护宪法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应增强法治思维,自觉在宪法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提高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处理好政策和法律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之下、在法治的框架内充分发挥政策和法律各自的优势,确保各项事业和重大改革于法有据;要处理好党的领导与支持国家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的关系,依法依规处理党和国家事务,按照法定的原则、规定和程序改进国家机关的工作方法,增强依法执政意识,坚持以法治的理念和方式开展工作,处理好“权”与“法”的关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铁笼子里。

全面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和保障,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供强大推力。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势必会助力“中国之治”再创新辉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培训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18(1).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全面依法治国治理体系治理能力
基层检察院规范司法行为的实现路径
新加坡法治反腐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探究
领导干部为官做事为什么要紧握法律戒尺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现状研究及对策初探
全面依法治国环境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精神”
政府网站建设及在提升治理能力中的作用分析
亟待编纂一部21世纪的民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