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丰
摘 要:艺术院校编剧课程与思政教育结合有天然的土壤。本研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两者结合的可行性,并从教学实际出发,以主题和人物的教学章节作为基础,在完成专业教育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编剧课程中,让编剧课程成为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形式,从而帮助大学生提升道德境界,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
关键词:课程思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艺术教育;编剧课
“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多年以后可能会过时,可能会被遗忘,但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是学生一生的财富,会让他们终生难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课程建设应当是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而随着“课程思政”的提出,如何将艺术院校专业性极强的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成了一个重要议题。课程思政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以“隐性思政”的方式,与“显性思政”即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起,达到全课程育人的目的。艺术注重感性,它可以进入人的灵魂深处,最终作用于人的意识,有效发挥德育的功能。笔者以编剧课程为例,将思想道德与故事的意象形式结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让学生在艺术中认识人生,辨别真善美,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
一、编剧课程和思政教育结合的基础
思政教育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而编剧课程之所以能够和思政教育结合,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基础。
第一,电影、电视剧拥有媒体的传播特性,能把各种信息内容和价值信念通过电脑、手机等媒介传达到社会的各个阶层。编剧课教学过程中大量的案例来源于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课程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将课程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现代社会中,影视作品形成的社会共识更具有普遍性。
第二,剧本创作要求学生具备庞大的阅读量、阅片量,在积累沉淀之后独立思考,创造出有自己独特表达方式的艺术作品。创作过程调动了学生直接的人生经验和通过阅读、采风、调研等形式获得的间接经验,每一个步骤都渗透着学生对于世界、人生的看法。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中指出:“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成为由整个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作为艺术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欣赏艺术、感受艺术,更有义务站在这个高度上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引,并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编剧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第三,影视作品体现创作者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编剧理论中常常涉及两种内容:人物与主题、结构与情节。在这两种内容中,人物与主题是重中之重,即李渔所说的“立主脑”。影视作品中的“立主脑”大多是通过塑造一个人物形象,然后由这个人物在故事中做选择以及选择结果带来的命运变化来诠释整部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就是这部影视作品所要传播的价值观。影视作品往往采用以下的方式进行价值观的树立。
在影视作品中,主人公常常要解决的问题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为影视作品构建了一个基本框架,即人物、人物前史和人物总动机。拓展来看,便是人物最初境遇如何,而后人物经历了什么,在遇到阻力时人物做出了怎样的选择,最后这个决定又对人物命运有什么影响。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处处需要用价值观将人物与主题紧紧交织在一起。不论是创作者还是观众,始终面对的就是人物是如何做的,以及这么做以后发生了什么。影视作品比其他文艺形式艺术效果更突出的地方就在于,影视作品通过造梦,让观众真切看到主人公是怎么做的,并且对创作者投射在主人公身上的价值观做出评价。
影视作品中的价值观落脚点并不是玄乎的大道理,而是观众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所产生的一种感悟、记住的一个人物和这个人物所做的事情,甚至是一句台词。当观众谈论影视作品时,实际上谈的大多是这部影视作品的价值观。比如,人们在谈论当代人焦虑感的问题时,大多数人会说自己或多或少感到焦虑。如果你對他说化解焦虑感最好的方法是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保持乐观、积极的性格,培养兴趣爱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他当时可能会认为你说得有道理,可过后便忘了。但如果在影视作品中有一个拥有这些价值观的人物做他的榜样就不一样了。笔者以2004年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幸福终点站》为例进行分析。
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主人公维克多·纳沃斯基是一个东欧人,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从自己的国家乘坐飞机前往美国肯尼迪机场,但在机场却被告知他的国家发生了政变,这意味着维克多的护照和身份证件全都失去了效用,他成了一个没有国籍的人,既不能入境,又不能回国。无奈之下,他只能在机场生活,等待新证件的办理。在滞留机场的九个月里,维克多一直忍受着机场官员迪克逊的折磨,迪克逊把维克多视为晦气的象征。但这些并未给维克多带来过多的烦恼,这位老兄自得其乐地在这样一个狭小的浓缩的物理空间里发现了一个巨大的丰富的人生世界。他观察着经过这里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他们各自的人生悲喜,他发现这里充满慷慨与野心、荒唐与惊奇、身份与地位、循规蹈矩与意外奇遇,而且他还在这里与空姐阿米莉产生了一段浪漫的爱情。
在这部影片里,编剧在人物塑造上用了以下设计来体现价值观念。
乐观、积极的性格。主人公被面签官一次次拒绝后,依然每天都去,他从来不放弃能出肯尼迪机场的机会。面签官问他为什么明知道会被拒绝却依然每天都要来,他说他永远都有百分之五十的机会。这段情节展现了一个拥有乐观积极性格的人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应该具有的人生态度。
保持兴趣爱好,有一技之长。在最无助的一个夜晚,主人公看到了一面没有装修完的墙,他本身就有极强的木工基础,绝望之中的他将所有的注意力放到了装修这面墙上,完成了修葺。然而这个无心之举让他后来获得了一份报酬丰厚的工作。这段情节展现了一个人拥有兴趣爱好、一技之长的重要性。拥有一项特长,也许机会就在拐角处。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主人公并没有因为是在异国他乡而拒绝相信别人,相反,他勇敢地和周围的人沟通交流,甚至积极地为别人当红娘,并且非常尽心地处理他人的事情。主人公擅长沟通交流,以诚待人,他在一个小小的机场里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周遭的人从厌恶他到对他好奇,他最后还成了大家心目中的英雄和朋友。在影片的结尾,所有的人都支持他离开肯尼迪机场。
学会交谈和倾听。对于在机场偶遇的空姐,主人公并没有急于将自己的苦恼倾诉给这个陌生人,而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倾听和帮助对方走出烦恼,这也让他获得了一份意外的感情。
付诸行动。在整部影片中,主人公不论是对待工作还是对待感情,总是积极主动,勇于面对困难,是一个永远的行动派。
以上五点体现了编剧在设计人物、编织情节时的考量。莎土比亚有句名言:“即便一只麻雀的死,亦有特殊的天意。”一切的价值观都隐藏在人物的选择和命运中。当观众观看一部影视剧,在面对情节、台词和人物的时候,其实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接收到了创作者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编剧课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近年,我国电影市场出现了一批质量上乘的主旋律电影,如《湄公河行动》《战狼》《流浪地球》《我不是药神》《攀登者》《中国机长》及《我和我的祖国》等。这些电影或聚焦于当代社会现实,或取材于真实案例,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程勇、冷锋、方五洲等,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投射到人物形象中。在编剧课程教学中,人物部分是重中之重,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去阐述人物教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结合。
(一)人物塑造和人物真相
人物塑造是一个人一切可以观察到的素质综合,一切通过仔细考察便可获知的东西,如年龄和智商,语言和手势风格等,这些特质的独一无二的组合便是人物塑造。但这不是人物,只有充分提示人物真相,才可以称之为人物。人物真相只有当一个人处于压力之下做出选择时才能得到揭示——压力越大,揭示越深,其选择便越真实地体现了人物的本性。
在人物塑造和人物真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机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进行人物塑造的时候,不光要从戏剧性的角度出发讲解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价值观思考。在进行人物真相的课堂训练时,无论塑造何种角色,都应融入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以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为例:在影片中的《相遇》单元里,张译饰演的主角高远,是一名参与试验第一颗原子弹爆破的科研人员,高远这一角色正符合“爱国、敬业”这一准则。他为了国家事业舍弃了自己的家庭,离家三年,父母親人和自己的相亲对象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在哪里,他隐姓埋名,就是为了祖国的富强。在影片中的《北京,你好》单元里,葛优饰演的主角张北京,是一名普通的出租车司机,他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英雄主人公形象,爱吹牛、好面子,有自身的局限性,但同时他身上也具备优良品质——诚信、友善。本来他打算将奥运会开幕式门票作为礼物送给自己的儿子,但在偶遇一个在汶川地震中失去父亲的孩子后,决定让出这张珍贵的门票,帮助这个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总之,教师在讲授人物塑造和人物真相的过程中,不仅要从戏剧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塑造一个人物,也应该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思考人物背后的价值观。
(二)人物弧光
所谓人物弧光,是指优秀的作品不但揭示人物真相,而且还在提示的过程中展现人物内在本性的发展轨迹或变化,无论是变好还是变坏。如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白昼流星》单元里,刘昊然和陈飞宇饰演了两名贫困的流浪少年沃德乐和哈扎布,在他们身上就完成了一次人物弧光的转变。从开始时的见利忘义、违法乱纪,到最后的洗心革面,重新找回生活的目标。人物形象设计不仅符合戏剧规律,也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
综上所述,编剧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没有明确讲述思政内容,却润物无声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进专业教学中,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这既兼顾了专业教学,也加强了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编剧课程进行思政融合之前,学生创作的剧本中含有思政内容的仅有30%,但在课程进行思政融合之后,创作剧本包含有思政内容的已达到80%,学生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正能量主题的创作。笔者认为,教师应当重视编剧课程教学的三个阶段,从知识培养到思维启迪,最后到价值引导,促使艺术院校的大学生不仅要会看、会写,更要成为一个能讲好中国故事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顾仲彝.编剧理论与技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2]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
责编:初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