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2020-07-04 02:12刘建玲
山东青年 2020年5期
关键词:生态文化美丽中国

刘建玲

摘要:

生态文明制度体现人与自然一体,认同、尊重自然价值,强调人的自然资源收益的公正分享,实现生态公正和社会公正的制度设计。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制度,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规范社会和公众行为的基础。生态文明制度是是生态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取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文化;美丽中国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定走中国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今后美丽中国建设做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透过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发展脉络,可以清晰地看到建设生态文明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再到生态文明新时代,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化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自觉化,进一步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规范社会经济行为。

一、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迫在眉睫

(一)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要求。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作为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加以阐述,体现了它实现社会现代化强国前提要求。制度是规范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生态文明制度其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完善其制度体系是筑牢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而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国家法律,则从顶层设计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逻辑和主动变革的超凡勇气。生态文明制度的完备、稳定、系统、完整、体系,会在在全社会形成“软”和“硬”两种约束力,实现生态文文明制度的柔性和刚性的二重跨越和二重境界。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产权明晰、公物有主、系统完整的一些列制度的统称,具有系统化、融合化和协同化特点,其完善程度直接或间接影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度,同时,国家治理体系化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化建设,因此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是国家制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生态文明制度体现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价值取向。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关键基础,践行生态自觉基础上的文化自觉的过程就是形成制度化、体系化的过程,就是让生态文明理念体现制度之中的过程,可以规范、引导和转变生态环境治理方式,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美好生活远景才得以实现。美丽中国的“美”主要体现在新时代满足人民对物质生活的需要、生态环境的需要和生态发展的需要,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的有效方法,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中国画卷。

(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一直是全球性难题,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两山”论断,破解了工业文明的病症,开出了解决生态创伤的良方,矫正了过去“重发展、轻保护”的发展模式,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超越国界,不仅考虑人与人、人与社会,更考虑有机生命体与无生命体,生态文明建设标志着中国在思想上和理论上已经站在了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前列。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形成生态文化自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倒逼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彰显中国共产党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为世界各国生态环境保护提大量可借鉴的经验和技术。

二、把握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三个原则

(一)生态文明不等于环保工作

理论界关于生态文明内涵存在两种不同维度的理解。广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深绿色”维度,包括生态经济一体化、环境治理等方面;狭义的生态文明是“浅绿色”维度,包括国土空间优化、资源节约、保护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与补偿等方面,由此,生态文明不等于环保,后者是前者的一部分。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年,污染治理是三大任务之一,因此环境保护应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位置,但是不能把两者看作等同,两者在内涵和外延上均有差异。

(二)生态优先不等于环保优先

生态不完全等于环境,生态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人是自然物种之一。生态优先就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和谐关系优先,关系之间的和谐度反映出生物与环境之间“谁主谁次”还是和谐交融,两者相互作用系经济社会发展初期、中期和中后期阶段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强弱、主次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生态环境良好,因为人的认知程度局限性,用部分环境的牺牲换取经济发展是不可避免的,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认知程度不断加深,在经济发展中期阶段统筹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中后期阶段,人们考虑用较少的生态环境或生态环境增长的同时,带来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都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谐相处才能促进社会进步。环保优先是在环境污染问题凸显或环境不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临界点采取的措施。不是只保护不发展,没有发展只有保护不是文明,只有发展没有保护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虚假繁荣。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現阶段一些地方“一刀切”关停企业,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和企业发展周期规律,不仅影响企业的发展,更给当地社会稳定和就业增加了隐患。

(三)生态文明制度的本质核心是生态文化

制度是文化的载体,是刚性约束。生态文明制度是生态文化的外化表现形式之一,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制度内在活的灵魂。新时代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给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而在日常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有制度之形而无制度之魂的现象,因此,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迫切需要生态文化的培育和弘扬。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的认识过程,有一个由浅入深、即“浅绿色”由到“深绿色”的过程,也是一个由政府主导到自觉自为的过程,是一种理念与行动的高度融合,体现魂形合一。

人类的生态危机实质是文化危机,人类要摆脱生态危机,必须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外在之间的相处模式,实现人与自然一体化发展。生态文明协调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是人对自身发展的一次深刻重大反思,其本质是一种符合时代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先进生态文化。其核心是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它继承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与天地参、道法自然的传统东方生态智慧,强调人与自然一体。文明、和谐、平等、友善等观念,内在蕴含了生态文明之文明,当代人与当代人、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平等,善待自然、善待生命是生态文化的基本诉求。这种文化是紧密联系实际,也因此更具有生命力和说服力,便于在全社会形成主流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企业、高校和社会团体等组织培养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

三、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几个的重点工作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了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点任务。环境治理经历了从“就环境谈环境”和“跳出环境谈环境”两个阶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集中反映了“跳出环境谈环境”这个趋势,从经济、社会、政治等更广泛的角度谈论环境于发展问题。

(一)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

产权是市场经济体系的核心、基础。只有产权清晰,交易才成为可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一项基本制度,关系到自然资源的开发、保护、利用、收益等方面。建立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点和难点。我国现行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形成于改革开放初期,支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做了重要贡献。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第一,对资产价值的认识不足;第二,产权边界不明晰;第三,产权转移畅通行不足。目前国家现行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不完善、不健全,因此自然资源产权主体或部分主体无法通过市场交易获得应有的资源性收益,更不能保障自然资源在代际中的生态公平问题。

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由全民或国家所有者共同组成的自然资源产权主体结构,强调各类产权主体间的权利和义务。其次,要进一步明确各类自然资源之间、各类产权主体间的资源产权边界,尤其是各类土地、农、林、草、矿产、水资源之间的产权边界。第三,要以资源的处置权、交易权和补偿权益来保障资源收益为核心,健全资源产权权能,进一步把自然资源变资产,让自然发挥资源的功能。

(二)完善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相匹配的市场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主要靠顶层设计,以行政手段为主,市场在资源环境中缺位、主动性不足。绿色生产和消费要靠市场在生态环境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生态环境资源具有公共性和稀缺性,决定了从资源型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消费,到资源型产品的交易、使用、补偿等都需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为了避免资源污染和浪费,维护公民使用资源的生态公正和社会公正,我国需要从国家层面加强环境资源顶层设计,出台统一的、专门的法律、法律和相关条文。

(三)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国家、各地方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成效显著,但是生态环境考核指标在干部考核指标中存在数量少,权重低的现象,造成了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落实力和执行力不足的结果,生态环境保护考核结果导向性不强,未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参考指标,指导性不强。目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考核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缺乏操作性和规范性,并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效;第二,考核技术方法不成熟,生态环境资产负债表编制、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估办法等都美誉实现准确地构建,因此难以发挥考核作用。三是绩效考核实施落实不够,虽然已经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但是制度的推行范围、实施力度等还较差。

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要构建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包含生态文明政绩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该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化生态环境的政治考核,即增加生态环境考核指标的权重和指数,实现对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政治导向,生态考核指标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重惩罚逐步转变,实现生态考核成为领导干部考核的关键因素。二是生态环境考核指表操作性强。简单易行的绩效考核指标便于在短时间内形成社会共识,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和社会公众,不僅可以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动向,还可以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进而促进生态环境考核指标更快地落地执行。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仅涉及几项,还包含其他制度,如技术创新制度、社会参与制度、生态文化提升制度等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一系列制度的统称,在其制定、执行、纠正过程中,发挥制度的最大公约数作用,即制度之间形成动态融合,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不断完善。唯有如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前瞻性、科学性、实践性和规范性与经济社会发展才会实现和谐统一,建设美丽中国。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校,山东 滨州 256600)

猜你喜欢
生态文化美丽中国
林业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的思考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农村经济“新形态”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生态文化建设
“两汉文化”背景下的徐州社会文化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