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是重塑乡村新风貌的重要举措,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现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通过分析定西市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提出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着力推动农村师资队伍向好发展;创新贴近农村实际的教学管理方式;确保农村教育经费科学合理使用等促进定西市农村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20)06-0036-03
Research on the Balanced Alloc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Resou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aking Dingxi City, Gan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Shi Jingchun
(Party School of Dingxi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Dingxi Gansu 743000)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is the cornerstone of rural rejuvenation,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reshape the new rural look. This article takes Dingxi City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alloc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resources in Dingxi City, and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balanced alloc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resources in Dingxi City.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education resources; balanced allocation
鄉村是我国基本治理单元,是集农业生产、田园风光、传统乡愁为一体的地理空间组合,承载着中华民族农耕文明之魂,在我国革命和建设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随着社会剧烈变革,在工业化、城镇化等现代化进程影响下,我国乡村发展格局产生了深刻变化,乡村呈现日渐衰退的趋势,其中农村教育萎缩尤为明显。比如大量适龄生源流失,骨干教师不断外溢,教室宿舍空置荒弃等。对于乡村而言,教育具有知识扩散、道德践行、乡风塑造等多重功能,更是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为破解乡村发展现实困境,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着重强调推进教育公平,引导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要素“回流”农村,聚集乡村发展的人才与智力支撑,进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永续的内生动力。
一、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政策部署
(一)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无论从现阶段乡村发展的紧迫需求来看,还是从农民群体代内向上层社会流动的家庭愿望来看,教育是实现众多预期目标的重要载体。针对农村教育的重大认识与实践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强调,要“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将农村教育放在乡村振兴的先行位置,运用多种政策协同发力,确保农村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一是统筹考虑地域环境交通、人口流动、农民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等实际情况,充分调动资源配置效率,合理规划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布局,确保适龄儿童如期就近入学。二是深入实施“全面改薄”工程,着力改善特殊困难地区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三是确保农村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完善激励考核机制,锻造一支留得住、教得好的农村师资队伍。
(二)构筑城乡一体互融的教育体系
在长期固化的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下,城乡教育二元割裂、双轨并行,导致城乡文化之间的对立与隔膜,形成制约乡村发展的经济、文化双重阻碍,更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诱发因素。乡村振兴战略着眼于破除束缚农村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通过政策支持强化城乡教育资源要素公平配置,营造和谐一体的城乡教育生态。一是推进“县管校聘”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1]进一步完善农村学校教职工能进能出、合理流动的用人机制。二是通过学区制管理、支教帮扶、巡回走教等方式,促进更多优质教师资源向乡村集聚。三是完善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实现城乡学校网络互联互通,农村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扩容共享。
(三)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深入实施,乡村社会生产力稳步提高,农村人口教育需求呈现多元化、细分化、层次化的发展趋势。这一显著变化,决定了新时代农村教育事业振兴必须以适应社会需求变化为引领,统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协同发展,[2]最大限度契合农村人口教育期待。一是着力促进农村幼儿园硬件改善、软件提升,建立严格的幼儿教师准入制度,挖掘培训资源,精心设置课程,强化监管和考核力度,推进农村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二是针对盲、聋、哑以及有其他身心缺陷的农村儿童,探索特教和普教一体化的教育形式,做好特殊学生随班就读,普及延伸特殊教育乡村全覆盖。三是全面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学杂费,注重政府、企业、团体等多元主体介入农村职业教育,为乡村产业兴旺注入复合型技术技能人力资源要素,激活特色农业发展新动能。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学校布局失衡
截止2018年底,定西市共有城乡学校1 923所,其中城市学校238所,农村学校1 685所(占学校总数的87.6%)。按教育阶段划分(见表1),农村幼儿园820所,占全市幼儿园总数的85.3%。农村小学659所,占小学总数的94.3%。农村初中96所,占初中总数的82.76%。农村高中仅有4所。从适龄生源分布来看(见表2),农村幼儿园在园幼儿59 809人,占全市幼儿总数的57.5%。农村小学在校学生114 066人,占总数的63.3%。农村初中在校学生51 994人,占总数的58.4%。可见,定西市农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学校布点较多,但校规模均偏小且班额逐年萎缩、成班率低。尤其是在城镇化快速发展影响下,大量农村学龄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中小学平均班额严重超标,集中反映出定西市农村教育发展关键在于“质”,而不在于“量”,整体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已逐步向城市集中。
(二)农村师资队伍配置不合理
定西市城乡师资配置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一是对照城乡师生比来看,定西市城市小学师生比为1:12.75,初中师生比为1:9.71,而农村小学师生比为1:28,初中师生比为1:16。如果按照《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所规定的1:23的师生比对农村小学教师进行编配,那么定西市农村小学绝大部分班级将难以配备一名教师,农村学校师资仍将出现临时性短缺和长期缺口。二是农村教师所学、资格证所标与实际任课不一致的现象较为严重。教师常年兼任多科教学,工作压力大,身心疲惫,教学质量堪忧。三是农村教师待遇缺乏有效保障,加之教学任务繁重,致使众多教师想方设法调离农村。
(三)教育贫困是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诱因
定西市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其自我发展能力弱,贫困程度深。从宏观层面看,定西市农村地区之所以贫困,一方面是自然环境、基础条件、资源禀赋等因素约束。另一方面是农村群众文化素质不高,精神上贫困,思想上倦怠,缺乏主动脱贫的志气与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3]理论与实践也表明,教育扶贫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脱贫的后劲问题。但受地方财力制约,定西市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农村学校运转经费普遍紧张,师资力量薄弱,整体教育质量和水平不高,农村教育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作用有限。因此,进一步整合定西市文化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资源不断流入扶贫区域,覆盖到最迫切的脱贫需求上,才能切中农村教育发展的要害,抓住贫困的关键问题。
三、对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一项牵涉多方利益诉求的复杂工程,要着力避免简单粗暴的行政干预,因盲目“撤并”“收缩”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等现象发生。针对定西市农村中小学布局分散,生源萎缩,微型学校、微型班级不断增加的现状,要以促进市域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保障农村学龄人口尽可能接受到公平可及的教育为根本出发点,[4]全面考量地理条件、人口分布和低年级学生就近入学等多种因素,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调整方案。在具备条件的乡镇进行适当合并,而一些地缘偏僻、交通不便的教学点应予以保留。同时,对已完成合并的学校,应重视寄宿制设施配套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落实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住宿生的补助费,切实兜住学生和教师基本生活底线。
(二)着力推动农村师资队伍向好发展
第一,加强农村教师本土化培养。在补充农村教师时,要有计划、有目的地专门培养本土人才,尽可能地将合格的毕业师范生直接安排到本乡本村任教。根据本乡农村教师的需求情况,将当地初中、高中毕业的学生定向培养,分别进行三年或五年师范专业教育,毕业后直接安排回本村任教,以解决农村教师进不去、留不住的问题。
第二,鼓励教师实行流动教学。各乡镇建立教师周转站,对教师实行集中动态管理,[5]推动小学科教师“走教制”,打通学校之间的教师“固化”,加强县域内各种类型教师的统筹配置。完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坚持选派城区优秀教师赴深度贫困村学校支教,并对支教教师在提拔任用、职称评定及评优树模等方面优先考虑。全面落实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城区学校教师深入农村对口学校开展经验交流、课改研讨、示范教学等活动,农村教师定期到城区对口学校跟岗学习。充分利用退休教师优质资源,建立返聘机制,面向全市招募优秀退休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讲学,指导带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第三,继续加大农村学前教育教师补充力度。增加学前教育教师编制,解决因编制紧缺而导致幼儿教师无法及時补充的问题。加强深度贫困乡镇幼儿教师培训,提高学前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科学保教水平。
(三)创新贴近农村实际的教学管理方式
第一,为农村留守儿童与家人情感交流创造便利条件。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家庭亲情对孩子的重要性,进一步明晰家庭在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中的主体责任,分层落实教育部门与学校的职责,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入学、到课、日常生活全程管理。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状态和心理健康状况,预防自发性安全事件的发生。通过“写信课”“亲情热线”和网络视频等方式,畅通孩子与家长的联系渠道,维护农村亲子关系的和谐稳定。
第二,丰富农村寄宿学生的课余生活。在硬件上,着力改善食宿条件,增加体育、科学、文艺等器材设施,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质量。在软件上,配备心理辅导和生活老师,创设温馨、愉悦的“家庭式”学习氛围,丰富学生课外娱乐形式,调节学生心理,排解学生离家独自生活的焦虑与孤独感,促进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性格。[6]
第三,制定和完善图书、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等使用管理制度,提高教学设施设备的使用率。及时进行图书更新补充,开好阅读课,组织好课外阅读。理化生实验应按要求达到100%开出率。在音乐、美术、体育教学中,充分用好器材,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做好农村教师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专项培训,增加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让农村孩子真正享受到教育改革创新成果。[7]
(四)确保农村教育经费科学合理使用
第一,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农村教育投入。落实好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8]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生活福利待遇。在工资定级、津贴发放、职称评聘、医疗保障等方面加大对农村教师的政策倾斜力度,尤其是要完善身处“最末梢”的村小和教学点教师的利益表达、获取、分配机制,使其长期稳定扎根基层,心系乡村教育,服务农村学子。
第二,依据《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加快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学生宿舍、运动场地标准化建设,满足师生需求。继续支持新建、改建标准化中小学、幼儿园,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幼儿园建设,满足适龄儿童的入学需求。要在乡镇政府所在地规划建设好中心小学,解决部分中心小学班额较大(超过45人)的问题。重点支持薄弱学校发展,促进县域之间、校际之间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 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的设区市政府职能研究—以S市为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2] 周鑫俞.加大教育投入 推动教育优先发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8-21.
[3] 习近平给“国培计划(2014)”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回信[N].人民日报,2015-09-10.
[4] 张翠芳.临朐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4.
[5] 陈 丹.缩小城乡教师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科学咨询,2016(1):29-31.
[6] 叶敬忠,潘 璐.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情感世界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7(9):3.
[7] 《中国农村教育》编辑部.让农村孩子享受到教育改革创新成果[J].中国农村教育,2013(2):11-13.
[8]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Z].2015-11-25.
[责任编辑:王功巧]
收稿日期: 2020-04-14
作者简介: 史景春(1972- ),女,甘肃定西人,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