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骨折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效果分析

2020-07-04 06:31梁艳春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踝关节手法关节

梁艳春

(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文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甘肃定西 748100)

踝关节骨折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骨折类型之一,该病在青年及伴有骨质疏松的中老年群体中发病率最高, 骨折后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肿胀和疼痛症状,因此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1]。 所以,应加强对踝关节骨折临床治疗研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是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的关键[2]。 所以,该文以2014 年7 月—2019 年7 月为研究段, 中将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应用于踝关节骨折患者治疗中,并详细分析了临床效果,内容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随机选取该院住院和门诊收治的90 例踝关节骨折患者,根据患者就诊顺序分成观察组45 例和对照组45 例患者, 观察组患者男性24 例、女性21 例,最小年龄22 岁,最大年龄82 岁,平均年龄(52.0±3.5)岁;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5:20 例,年龄在22~83 之间,中位年龄(52.5±3.6)岁。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对比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本篇文章中所有患者均通过临床检查诊断,确诊为踝关节骨折患者, 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踝部疼痛、肿胀,皮下可出现瘀斑及青紫等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及家属均通过对该次治疗研究进行了解后,患者自愿签署该次研究知情书;患者的语言功能及智力均为正常,并且能够积极配合该次研究,所有患者均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排除智力及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患有精神疾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脏肾脏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不能积极配合该次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则采取切开复位手术治疗, 首先对患者实施连续硬膜外麻醉,手术采取侧卧位,切开骨折复位后,将皮下组织进行逐层分离,将骨折部位进行常规清理,电凝结扎止血后,对骨折断端进行复位,固定采用钢板螺钉; 对于Ⅲ度损伤患者采取后外侧入路,将后踝及后踝骨折端充分暴露后,用螺钉进行内固定及复位骨折断端; Ⅳ度损伤患者需在内踝取约3 cm 长的切口,对骨折部位进行清理后,采用持骨器进行复位, 将两枚克氏针垂直骨折线方向钻入进行临时固定,确定骨折复位满意后拔出一枚,然后将拉力螺钉拧入行骨折内固定,术后用石膏进行外固定。 观察组给予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行单腰麻醉下复位,患者取仰卧位屈髋屈膝,操作助手固定住患者的小腿,术者通过理筋手法对患者进行局部舒筋活络,然后进行对抗牵引2 cm, 随后将患者的足根部用一只手托起,足前部用另一只手握住,对踝关节进行用力牵引,有效纠正恢复畸形的部位, 对踝关节两侧用双手进行挤压,从而使踝关节能够得到良好复位。 在确定成功复位后,使用内、外、后三夹板超关节外固定,固定时要将棉垫垫在夹板和关节之间, 防止压疮现象发生,然后使用绷带给予包扎处理。

1.3 观察标准

将两组患者术后6 个月的踝关节稳定性、疼痛程度、 行走和跑步能力及活动范围等功能恢复情况,采用Mazur 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对比,单项分值为10 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越好;同时将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详细记录对比。

表1 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评分对比详情

1.4 统计方法

此次分析采取SPSS 20.0 统计学软件,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评分计量资料描述采用(±s)和t 检验;并发症发生率计数资料使用[n (%)] 描述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与对照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各项指标评分对比

评分记录结果显示,同对照组患者踝关节功能各项指标评分数据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与对照两组之间的患者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分别为4.4%、17.8%,相比之下,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均具备明显优势,两组之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踝关节骨折在临床上的发生率最高,该类骨折的发生多由于间接暴力及老年人骨质疏松所致。 骨折后会导致患者出现踝部疼痛、肿胀,皮下可出现瘀斑及青紫等临床症状,且不能站立行走,骨折后若不能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极易发生神经、肌肉系统损伤、行走障碍及血管神经损伤等,甚至终身致残[3]。临床针对该类骨折主要采取手法复位外固定及手术固定两种治疗方法,但目前两种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仍存在争议[4]。 因此在该文研究中,将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进行了详细对比,结果发现,应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后的观察组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发生率也较少,其数据结果同采取手术固定治疗的对照组相比均具备明显优势;之所以手法复位外固定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主要是因为手法复位治疗方式可使患者避免手术造成的二次创伤,致使患者术后恢复期较长,并且会增加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概率[5];而且通过专业的手法复位后,进行内、外、后三夹板超关节外固定配合,可有效避免了发生踝关节二次位移现象,从而保证了固定后患者踝关节的稳定程度, 而且在夹板和关节之间通过加垫棉垫,可有效防止产生压疮。 并在配合关节功能锻炼,可有效减轻患者肢体肿胀症状,从而促进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效果及速度[6]。 而且通过手法复位配合外固定治疗的费用与手术治疗相比较低,从而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使患者在治疗期间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身体恢复速度[7]。 但要注意的是,采取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时要准确掌握关节复位时机,而且采取手法复位对操作者的专业水平要求也较高,通过掌握最佳复位时机和高水准的复位操作技能才能使患者的骨折部位良好复位,避免骨折复位后二次移位现象发生, 最终才能使患者骨折尽早愈合恢复健康,综上所述,对踝关节骨折患者采取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较高,可使患者的骨折得到良好复位及固定,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从而确保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因此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但该次研究数据依然有限,还望临床相关学者能够对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再做进一步的研究分析,为临床治疗踝关节骨折提供更多可参考的依据,为患者探寻一种最佳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猜你喜欢
踝关节手法关节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能否负重的生物力学分析
浅述蒙医治疗踝关节骨折进展
钛缆捆扎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miRNA-140、MMP-3在OA关节滑液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CT和MR对人上胫腓关节面坡度的比较研究
骨折后关节僵硬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