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营营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山东济宁 272000)
踝关节损伤包括了踝关节的骨折、脱位以及踝周韧带的撕裂。 通常我们所指的踝关节损伤也可以理解为踝关节扭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运动损伤[1]。 踝关节损伤有大约85.00%的患者有内发性应力损伤即外踝韧带的撕裂损伤,针对急性踝关节扭伤的患者,我们通常的建议是休息、制动、佩戴支具、冷敷等,并且患者需要践行6~8 周的康复运动训练[2]。 但是这样的建议往往被一些患者所忽视,由此一些患者会出现习惯性崴脚,即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日后反复扭伤,以至于影响关节的正常运动功能,严重时患者会发展为骨关节内游离体和骨性关节炎等多种情况,难以治愈。 踝关节损伤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的患者,以青壮年居多。踝关节损伤后患者往往出现瘀血、疼痛、肿胀,甚至无法正常行走运动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3]。俗话说“伤筋动骨100 天”,当发生踝关节损伤后,最重要的还是日常的恢复运动训练。 该次试验以2018年3 月—2019 年3 月为研究时段,主要目的是探究运动疗法应用于踝关节损伤康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该院一共收治了踝关节损伤患者160 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0 例。 其中试验组男性患者46 例,女性患者34 例,年龄在8~66 岁,平均年龄为(24±6.75)岁,病程为3 h~62 d,平均病程(14.71±12.52d),左踝49 例,右踝31 例;对照组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39 例,年龄在12~68 岁,平均年龄为(26±4.86)岁,病程为2 h~60 d,平均病程(13.58±14.22)d,左踝44 例,右踝36 例。 该次试验均在患者家属同意并且签署同意书后实施,且经得该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后展开。 对比踝关节损伤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研究意义。纳入标准为:(1)所有患者均符合踝关节损伤的临床诊断标准,X 射线片显示所有患者均明确无踝关节骨折和脱位。 (2)所有患者意识清晰,表达清楚。 (3)所有患者均由踝关节扭伤病史,就诊时踝关节有明显肿胀瘀斑,皮肤呈青紫色,不敢用力着地,并且活动时疼痛加剧,疼痛难忍,踝部关节功能障碍。
对对照组患者采用饭后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4](国药准字H10980297,75 mg×10 片)进行止痛,服药方法为:1 次/d,1 片/次,饭后口服。 若患者疼痛剧烈,则加大剂量, 同时嘱咐患者尽量少用踝关节运动,减少行走,减轻踝关节压力,抬高患肢。 对试验组在与对照组相同的治疗方法上同时采用运动疗法治疗,具体方法如下[5]:(1)伸屈运动:康复治疗师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跖屈运动、背伸活动,以关节活动度不达到痛点为度,并且需患者在疼痛最大的耐受范围内逐渐加大踝关节的伸屈运动。 (2)站立平衡运动:此训练属于第二阶段, 当患者行踝关节伸屈运动有所改善之后,再指导患者进行站立平衡运动。 方法如下,首先需要患者采取站立位, 将重心落在健康一侧的肢体上,双足间距与肩同宽,指导患者进行重心转移训练。 先将重心由健康侧肢转移到患病侧肢,同样以关节活动不超过痛点为度,完成后,再将重心重新转移至健康侧,由此反复。 (3)步行运动:此训练属于第三阶段,当患者能够独立自主完成站立平衡运动后进行步行运动。具体方法为,当患者能够完全或大部分由健康肢体和患侧肢体之间重新来回转换时,指导患者在病房和走廊内进行步行运动。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VAS 评分及其踝关节活动度,并统计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VAS 疼痛评分标准为:疼痛程度完全改善或无疼痛为0 分;疼痛症状明显好转,只有轻微疼痛为1~3 分;疼痛症状有所好转,有中等疼痛为4~6 分;疼痛症状无改善或疼痛明显为7~10 分。 患者的关节活动度:采用量角器对于患病踝关节进行背曲和跖曲的测量。 治疗有效率的评价方法:显效:患者踝关节肿痛消失,关节活动正常。有效:缓解踝关节肿痛减轻,步行欠力,有轻微酸痛感。 无效:患者踝关节疼痛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活动明显受限。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 统计学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s)表示,t 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后, 两组患者的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并且试验组患者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VAS 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VAS 评分对比[(±s),分]
组别VAS 评分试验组(n=80)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n=80)治疗前治疗后P 值7.31±1.26 1.82±1.24 7.28±0.95 3.14±2.35<0.05
干预后,两组患者踝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试验组踝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踝关节活动度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踝关节活动度对比(±s)
组别背屈 跖屈试验组(n=80)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n=80)治疗前治疗后P 值12.18±1.77 19.13±2.29 20.88±4.38 47.76±7.08 11.97±2.35 14.68±2.33<0.05 21.28±4.34 42.36±10.56<0.05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n(%)]
踝关节作为重要的下肢关节,承担着负重和以屈伸功能为主的运动功能。 然而踝关节损伤也是临床上骨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在所有的关节韧带损伤中居于首位,发病率高。 踝关节损伤包括了踝关节的骨折、脱位以及踝周韧带的撕裂等。 踝关节损伤后患者往往出现瘀血、疼痛、肿胀,甚至无法正常行走运动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如果治疗不及时和治疗方法失当,则会造成各种并发症如疼痛、关节不牢、骨关节炎、习惯性崴脚等各种病症[6]。 因此临床上在治疗踝关节损伤的治疗原则是在恢复其负重功能稳定性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恢复其运动功能的灵活性。 踝关节损伤是由于韧带的撕裂而引起的踝关节肿胀、 淤血,并无大血管的破损,因此临床治疗踝关节损伤时注意消除淤血,恢复损伤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并配合踝关节运动[7]。 所谓的运动疗法是一种针对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并且改善患者肌肉功能的训练方法。 踝关节力量训练可以增强其肌肉力量,提高踝关节的运动的稳定性。 单腿站立练习能够调节踝关节稳定性,促进关节的整体平衡性和协调性。 该次训练共分为3 个阶段,大多患者在达到第三阶段时基本痊愈。 目前临床大量研究表明,运动疗法治疗踝关节损伤不仅操作简单、安全,并且患者痛苦小,容易被患者接受[8]。
该次试验通过设立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恢复方法。 实验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患者的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而踝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并且试验组患者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而试验组踝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运动疗法应用于踝关节损伤康复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明显,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简单高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