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昌世和莫伯治的庭园理论分析

2020-07-04 02:21林广思
建筑师 2020年2期
关键词:旅舍庭园岭南

林广思

雷可心

前言

作为岭南现代建筑设计的先驱,夏昌世(1905—1996)将岭南的地域性特征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启了现代主义地域化的岭南现代主义实践之路。然而,夏昌世的设计实践与理论研究不限于建筑领域,他带领莫伯治(1914—2003)开创的庭园理论研究为岭南现代园林设计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接受过西方建筑教育训练的夏昌世带领着本土成长的莫伯治在20 世纪完成的中国传统庭园调研和理论研究不仅以“景”“景物”与“组景”为理论语言,还从庭园的分解和组合两个方面来探讨庭园设计理论,从而体现了要素与构图理论的研究视角和方法。相对于其他风景园林师主要关注于探讨造园要素和造景手法而言,夏昌世和莫伯治的庭园理论呈现出鲜明的研究视角和独特的设计语言。

要素与构图理论,原起源于巴黎综合工科学院(Ecole Polytechnique in Paris)创建之初,让-尼古拉-路易·迪朗(Jean-Nicolas-Louis Durand,1760—1834)归纳的一整套建筑教学方法,引发了建筑教育领域的深远变革[1];并且在被誉为“巴黎美术学院传统的高峰及其百科全书式的综合者”朱利安·加代(Julien Guadet,1834—1908)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延伸,对近代建筑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2]。那么,由夏昌世主导的庭园理论为何会以要素与构图的视角来进行研究?要素与构图本是建筑领域的理论成果,为何得以迁移至庭园理论的研究?此外,其庭园理论又是如何表达了要素与构图理论?本文将基于要素与构图理论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内涵,探讨主导庭园理论研究的夏昌世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思想。由此解读夏昌世与莫伯治庭园理论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探究其理论特征以及对要素与构图理论的思想继承和理论 延伸。

一、庭园理论的研究背景

夏昌世是岭南最为重要的现代建筑家和建筑教育家之一,在中西建筑意识渗透的背景下坚持现代主义建筑理念并且以岭南地域特色为前提,开拓了现代主义在岭南地区的地域化发展之路,由此推动现代建筑在新中国的成长和广泛影响[3][4]。与此同时,夏昌世对岭南传统园林的研究,以及将建筑与庭园相结合的创作均对岭南现代庭园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5]。莫伯治是岭南建筑设计大师,通过大量的创作与实践将岭南建筑与岭南庭园相融合,推进两者的同步发展[6]。莫伯治的求学与实践方向始于土木工程领域,在20 世纪50 年代中期以后才转向建筑与庭园设计,而与夏昌世合作的庭园研究恰恰始于此 时[7]。因此,彼时莫伯治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学养有待提升,岭南庭园的调查研究由建筑调研经验丰富的夏昌世主持[8]。

作为庭园理论研究的主导人,夏昌世的知识背景与实践经历无疑对此项研究的视角与方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夏昌世于1923—1932 年间在德国留学,1928 年毕业于德国卡尔斯鲁厄工学院(Technische Hochschule Karlsruh)建筑学系,获工程师文凭(Diplom-Ingenieur,简写为Dipl. Ing.),毕业论文为《设计一个公园里的咖啡与茶馆》。1932 年,夏昌世在蒂宾根大学哲学系完成了博士论文《法国北部晚哥特时期大厅式教堂》(Die spaetgotischen Hallenkirchen des noerdlichen Frankreich)[9]。期间,他接触到了古典主义风格和现代主义风格,受到了两者的交织影响,其教育与实践经历传达出功能主义、建筑类型学和建筑构成的思想。

一方面,卡尔斯鲁厄工学院的赫尔 曼· 比 林(Hermann Billing,1867—1946),是夏昌世的毕业论文导师,其作品传达出历史主义与新艺术主义倾向,侧重于向过去学习并且对历史风格作杰出的诠释,曾试图加入以现代主义观点“形式追随功能”为旗号的“新建筑运动”(Neues Bauen)行列中[10]。加之夏昌世在柯布西耶工作室的工作经历,因此夏昌世接触到了较为鲜明的功能主义思想[11]。

图 1:几幅西班牙大厅式教堂平面图

图2:迪朗《古今各类大型建筑对照汇编》一书的插图,图中建筑为寺庙

另一方面,博士期间,夏昌世师从艺术史学家乔治·魏斯(Georg Weise,1888—1978)并参与其研究晚期哥特与文艺复兴早期的大厅式教堂著作《西班牙大厅式教堂》(Die Spanischen Hallenkirchen der Spaetgotik und der Renaissance,1953)的图纸绘制工作——50 张教堂的平面图都是以相同的比例绘制,并且通过室内空间和拱券结构的描绘抽象地表达了教堂的结构(图1)。这与迪朗在《古今各类大型建筑对照汇编》中的分析手法如出一辙——等比例绘制平面图、抽象化建筑要素以及对建筑进行分类整理,传达出建筑类型学的思想(图2)。值得一提的是,夏昌世沿用以上分析理念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法国北部晚哥特时期大厅式教堂》,研究了法国北部城市与村庄的教堂,数量超过50 座[12]。虽论文里没有提供图像资料,但此段学习经历使夏昌世掌握系统的历史建筑考察和空间分析方法,尤其是对建筑构成和空间特质的关注,深刻影响到其庭园理论的分析视角和解读手法。

这些理论思想和要素与构图理论有一定的内在关联,并且对庭园理论的分析视角和解读手法有深刻的影响。由此可以认为,夏昌世接触到了要素与构图相关的教育体系以及建筑思潮,这也是将庭园理论和要素与构图理论放在一起讨论的历史依据。

夏昌世在回国后于1934 年成为中国营造学社“校理”类社员,1936 年8 月 与 梁 思 成(1901-1972)、刘 敦祯(1897-1968)、 卢 树 森(1890-1954)等共同测绘了数处苏州古建筑和园林[13]。受1950 年代初国内建筑院校掀起的古建筑和古典园林的测绘和研究热潮影响,夏昌世于1952 年带领学生测绘顺德清晖园,由此开创了岭南传统园林的测绘与研究工作[14],随后莫伯治于1950 年代中期加入此项工作[15]。基于这一系列对传统园林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夏昌世和莫伯治合作发表了诸多关于庭园理论的论文,如《中国古代造园及组景》(1961 年完成,1964 年发表)、《岭南庭园的地方特点》(1962)[16]、《漫谈岭南园林》(1962 年完成,1963 年发表)[17]、 《潮州庭园散记》(上)(1962 年完成,1963 年发表)[18]、《岭南庭园》(1963 年完成,2008 年出版)[19]、《粤中庭院水石景及其构图艺术》(1964)[20]等[21]。

在诸多庭园理论著作中,以《岭南庭园》与《中国古代造园与组景》最具代表性,不仅将现代建筑中抽象的空间观念应用于由庭园要素组成的空间研究,还从整体的分解和组合两个视角对庭园实例进行剖析,其研究方法与角度传达出要素与构图理论的意味。

二、庭园理论的研究方法

要素与构图理论试图解剖建筑从而归纳出其构成要素以演绎建筑的生成,而夏昌世和莫伯治的庭园理论聚焦于对庭园构成要素的分解归纳和组织整合。有别于其他同时代的庭园理论研究[22],《岭南庭园》与《中国古代造园与组景》中的庭园分析主要从要素和构图两个角度开展。夏昌世和莫伯治在《中国古代造园与组景》开篇提出,“中国造园艺术结构,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探讨:一方面是以建筑空间关系为线索;另一方面是以风景线组织为内容,这就是造园的组景问题。”具体而言,组景的内涵是“围绕一个品题为中心,组织景物于一个空间中的组景手法”。加代将“构图”(composition)视为“建筑的艺术品质”,对此他这样阐述道:“构图意味着将整体的各个部分放置、接合和统一在一起。在这个意义上,这些部分本身就是构图的要素”[23]。倘若从“构图是对要素的组织和整合”的理论视角(图3)来理解文中对于组景与景物的表达,那么可将文中表述相应地阐述为“组景是围绕一个品题,在一个空间内对景物的组织”,在此组景对应的概念为“构图”,景物对应的概念为“要素”。

图3:迪朗《综合工科学院建筑学课程安排示意图》“建筑构图”部分的插图

1.庭园的分解

在《中国古代造园与组景》第三节“景物”中,夏昌世和莫伯治认为造园中的景是由景物构成的,从而将景物之于景比喻为“词汇之于文章”。景也就是自然界风景的再现,其是否真实而生动取决于对于能表达自然特征的景物的运用。加代将“要素”(elements)分为“建筑要素”(elements of architecture)和“构图要素”(elements of composition),正如他的表述“正像你要用墙体、户牖、拱顶、屋顶之类的建筑要素实现自己的意图,你要用房间、门厅、出口和台阶的构图要素确立自己的构图。这些就是构图的要素”[24]。概括而言,“建筑要素”是材料组合为“建筑构件”(building component);而“构图要素”为组成整体的部分,其含义倾向于空间和结构性质,是“建筑单元”(building unit)。同理,夏昌世和莫伯治将对应于“构图要素”的景物分为水型、水岸、山石、景载、建筑几个类别,在此基础上将这些类别细分为次级的要素。水型可分为海、池沼、湖、池塘、河、溪涧、潭、沜、滩、濑、瀑布、泉、井、鱼缸;水岸可分为洲渚、岛屿、隩、隈、堤、磐与矶;山石可分为峰、岭、巘、峡、岫、障、洞天、坞、石林、坡、坂、垞、洞、崖、岩、墩、壁;建筑可分为亭台楼阁、桥廊舫榭、厅堂斋轩等类型。造园中的栽花植木必须经过一番组织造型,并结合环境处理,才能成景,即景栽的景物包括花木、山池水石或建筑等(表1)。虽不同于建筑理论中的要素概念所蕴含的对建筑的解剖与抽象,但庭园理论中的要素概念包含着对庭园整体的分解与归纳,表达的仍为要素与构图理论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同时,文中“景物”和“景”对于庭园要素的层级划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加代提出的“建筑要素”和“构图要素”的要素构成与包含关系。

《中国古代造园与组景》要素归纳表 表1

迪朗在《古今各类大型建筑对照汇编》(The Recueil et Parallèle des edifices de tout genr anciens et modernes,1800 年)一书中,将不同类型的典型建筑系统化地加以归纳并且以相同的比例绘制在一起,明确了建筑中的“类型学要素”概念,以此发展为一种类型对应一种简单的几何形式,进而组合生成更加复杂的形式[25]。从《中国古代造园与组景》文中对于“景物”的提炼和分类来看,其分析手法与《古今各类大型建筑对照汇编》中“类型学要素”归纳方式如出一辙,体现了要素与构图理论内在的类型学思想。此外,组景是对表达自然特征的景物的运用以及在空间内的组织,也对应于迪朗的“建筑元素的组织”和“建筑局部的生成”。

图4:庭与建筑的位置关系

图5:庭的平面形式

《岭南庭园》要素归纳表 表2

相对于《中国古代造园与组景》而言,《岭南庭园》完成的时间更晚,书中对于“要素”的提取也更能体现迪朗提倡的抽象化思维。除了对建筑及装饰、水石景、庭木花草等要素进行分类和阐述,还对蕴含空间概念的“庭”进行了更深的剖析。基于庭中景物类型不同,总结了平庭、水庭、石庭、水石庭、山庭五种“庭”的空间布局形态,进一步对庭中的景物组织和空间营造进行了深入探讨。比如说,平庭的建筑气氛较浓厚,地势平坦且阶前有铺砌,因景物繁简不同可分为摆设式平庭和水石对景式平庭。除此以外,还提出“庭园是由几个不同类型格式的庭组合而成”,将“庭”视为庭园的单元结构:以庭与建筑的位置关系而言(图4),可将其分为前庭、后庭、中庭和偏庭;以庭的平面形式而言(图5),由于“庭的平面处理因地形而异,没有固定的程式”,可抽象出回、凹、方、曲尺四种基本平面(表2)。该书对“庭”的理解和深化体现了对构成空间的环境要素的重视和类型学思想,这类似于迪朗在空间层次上把建筑构图分为三个层级,即“建筑元素的组织”“建筑局部的生成”和“建筑整体的整合”。

2.庭园的组合

夏昌世与莫伯治的庭园理论首先以建筑类型学视角对庭园进行分解,形成不同层级的要素,以便于细分庭园的结构和空间类型,从而进一步探索庭园的组合与构成,即从要素与构图的理论视角解剖庭园设计理论。

从构图的理论视角出发,《中国古代造园与组景》第五节“景的组合与布局”即组景,侧重于对“组景”手法的归纳。规模较小的庭园多以近赏景组织而成,即是以眼前景物组织而成;根据组景的重心又有疏密主次的分别,其参差错落、聚散掩映的空间关系进而互成对景,构成徘徊景的局面;规模较大的庭园往往根据景的风格将景分组以便保证小空间的协调性和完整性。其对于组景手法的描述体现了要素的组织与整合,虽不及迪朗在《综合工科学院建筑学课程概要》中对于建筑构图及构图手法表现明晰——将建筑构图划分为“建筑元素的组织”“建筑局部的生成”“建筑整体的整合”[26]三个层级,明确构图手法应有“由元素的组织到局部的生成及整体的整合”这种由低级到高级的组合和演变层级,但对于近赏景与徘徊景的构成关系以及景的分组布置方面在构图层面上体现了一定的层次关系。此外,《中国古代造园与组景》还提出景的布局往往有两种处理手法:平均分布设景和集中对比的手法;组景的目标是将景安排得疏密得体。

《岭南庭园》构图体系表 表3

与迪朗所著《综合工科学院建筑学课程概要》的内容安排相似,《中国古代造园与组景》先分解庭园整体以分析要素与构图,再从功能分析入手,探讨庭园使用需求和功能组织以反向调整要素与构图,形成一套颇为完善的设计思维。该文根据对景观赏、徘徊观赏、眺赏和赏声的使用需求,将景分为近赏景、徘徊景、远眺景和赏声的景。以此为基础,对各类景的空间组织展开阐述,例如“特殊的观赏对象的眺景,赏景的立脚点和对象之间的位置关系、建筑物的处理都要互相配合”,此类论述与迪朗在第三部分“功能分析”中以建筑空间分布和流线组织入手展开分析的手法相呼应。作为现代建筑的先驱者之一[27],迪朗“完全基于实用和造价最低的概念上”[28]的建筑准则,在“功能分析”部分得以印证,即“从不同类型建筑的功能组织出发对要素与构图的检验”,强调依据“要素”和“构图”的设计方法,组织建筑的多种功能,并且生成清晰明确的空间形式。

图6:庭园布局示意图

图7:迪朗的建筑构成演绎

《岭南庭园》中“庭园布局”一章不仅仅关注庭园单元结构(即庭)的分类与归纳,还对庭园布局(即庭的组织与整合)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体现了构图的思想 (表3)。书中概括了庭的布局原则,“有些‘庭’是重点布置的,作为庭园主景的所在,其余则比较简单平易,起到辅助作用,构成了有主有次,协调统一的局势”,从而将“庭”的空间组织方式大体归纳为单庭式、并排式、串列式、错列式及综合式五种平面组合形式(图6),还对各种组合的适用情况进行了探讨。在此,“庭”成为介于庭园要素和庭园整体之间的构图层级,即“构图要素”。整体而言,本章中“庭的类型与构成”一节以庭的景物组织来讨论其主景的形成;“庭园与‘景’”一节指出不同类型的“景”构成不同类型的庭,而且单个庭可包含一个甚至数个“景”;“庭的平面与组合”一节主要探讨庭的空间组合以形成庭园。对应迪朗将建筑构图划分为元素的组织、局部的生成、整体的整合三个层级,夏昌世与莫泊治则在此将庭园的组合划分为景物的组织、庭的生成、庭园整体的整合,同样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的组合和演变。由此,可看出基于《中国古代造园与组景》的庭园研究和理论基础,后来撰写的《岭南庭园》推进了庭园理论的结构化和体系化,因此展现出更为明晰的庭园组合层级。

并且夏昌世和莫伯治认为庭与庭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而对于庭园布局的探讨除了组合形式,进一步是庭与庭之间的空间过渡方式,紧接着便结合庭园实例对“庭”的空间过渡手法进行了归纳,包括空间分隔、空间约束和空间渗透。除此以外,“庭园布局”章还对景物的组织和庭园的空间结构布局进行了归纳和分析,例如对石岐清风园的外围空间渗透如此描绘:外景局面开朗且内庭宽豁疏朗,故在其一侧不设围护,仅小溪一湾栽植翠竹,庭园与外景进而融为一体。可见,夏昌世和莫伯治对景物组织与庭的空间过渡方式的探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比迪朗与加代讨论的要素与构图理论更为明晰:不同于迪朗以几何形式的建筑整体、网格、轴线反向演绎建筑构成(图7),夏昌世和莫伯治的庭园理论以透视图解结合文字表述的方式,将构图从传统的平、立、剖面二维视角上升到了“空间本身”的三维视角(图8)。迪朗和加代的要素与构图以及夏昌世和莫伯治的庭园理论的比较如表4、表5 所示。

三、庭园理论的现代实践

岭南庭园理论为现代岭南庭园的催生提供了理论基础[29],进而涌现出大量优秀的现代园林作品,多为与建筑空间高度融合的岭南现代庭园。包括偏向于传统形式的酒家庭园如泮溪酒家(1960)、有典型空间形式特征的山庄旅舍(1965)、风靡一时的底层架空式宾馆庭园如矿泉客舍(1976),以及受现代风格影响的保利国际广场(2007)等,共同展现出多元的设计语汇和表达方式。其中,位于广州市白云山的山庄旅舍,是莫伯治、吴威亮等人在夏昌世与莫伯治开展岭南庭园调研期间创作的现代庭园作品。同时,据夏昌世的学生记述,山庄旅舍的创作得到了夏昌世的指点,其中的曲廊则出自夏昌世的手笔[30]。

图8:《岭南庭园》中景物组织与庭园外围空间渗透的配图

要素与构图理论和庭园理论的整体比较 表4

要素与构图和庭园理论的具体对应关系 表5

山庄旅舍因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广州外交与外贸活动中接待贵宾的需求而建,建成后接待过周恩来、陈毅、董必武、邓小平等诸多国家领导人。据莫伯治的记载,山庄旅舍的总建筑面积约为1930m2,其中客房面积为640m2[31];据笔者实测,其客房组群的内庭面积约为580m2,其中水石庭长约33m,宽约9m。后于1985年、2001 年经历了两次改扩建,一方面,在原有基地西侧新建复式套房与综合楼,被称为山庄旅舍二期;另一方面,原山庄旅舍,即山庄旅舍一期,其变化主要体现在改扩建的厨房和内庭客房、加建的西北角泳池等,虽建筑密度增加,但整体氛围与格局变化不大。因此,山庄旅舍一期为本节的讨论内容。莫伯治认为,山庄旅舍等项目“根据新的功能需求,着意于新的庭院空间和形式探索,现代主义理念的引用”,“不再拘泥于旧风格、旧形式,而有了新的尝试和追求”[32]。因此,山庄旅舍不仅继承了庭园理论的构成思想,还基于现代的文化氛围与功能需求,发展出更为细腻的空间特质及功能适应性。

1.庭园的组合

山庄旅舍(图9)的基地,“广狭不一,高差起伏较大,是属于溪谷型的‘山林地’”[33]。基于奠定庭园基调的场地基础,莫伯治等人将不同类别的功能置入绕庭布置的庭园建筑中,形成与地形协调的台阶式建筑及庭园群体。山庄旅舍的建筑群体包括公共活动、客房和服务设施三大部分(图10)。公共活动及服务设施部分,考虑到人流及交通运输问题,设置在便于出入的位置;其中公共活动部分主要设在便于衔接各项功能的中庭两侧,而服务设施则作附属状设置在公共活动侧面,与其他功能区联通并且方便出入。客房设在内部地势较高处依山势组群布置,环境幽静且不受外部干扰。因地形狭长,各功能区被分解为成尺度更小的单个或群组的体块,沿山势组合并围合形成前庭、中庭、内庭和后庭4 个空间尺度缩小、空间关系递进的串列式庭园。因此,不论从游览动线还是空间序列的角度分析,都有一条较为平衡的虚轴贯穿庭园(图11)。总之,山庄旅舍的布局“应不同功能,考虑其位置大小的比例关系,然后结合意境构思,运用自然景物和观赏性建筑进行组景”[34]。

莫伯治在《莫伯治文集》中对空间和流线组织的表述延续了庭园理论中功能主义的思想,强调基于场地基础,组织建筑及庭园功能,从而生成清晰明确的空间形式。同时,因山庄旅舍选址于山林泉石之间,场地相较于地处城市的庭园更加开敞与丰富,莫伯治还尤其关注山庄旅舍与地势环境的契合协调。首先,根据地势走向形成“与坡地相协调的台阶式建筑群体的基调”;接着,“在每一段台阶上,又按着溪谷地形的特点,向旁延伸上升,与溪谷地势贴切吻合”;此外,“在某些局部地方,对地势环境有时作适当改造,使之与设计更为协调”[35]。莫伯治还注重自然环境与庭园格调的协调,形成“前庭开阔、中庭平静、内庭雅致、后庭幽深”[36]的庭园氛围。进而,分散的庭园空间由变幻的尺度、空间和氛围组织形成有机整体。

2.景物的组织

图9:山庄旅舍一期平面图

图10:建筑功能分布图

图11:建筑与庭园的位置关系图

图12:翠竹环绕的前庭山池

图13:中庭沿缓坡而上的曲折游廊

山庄旅舍的景物组织,多考虑原有地形地势及自然环境,以主景为基调组织形成富有形式特征和空间意境的庭园景致。又因庭园组织为清晰明确的串列式布局,从而以庭为单位对其景物组织进行讨论。

前庭是典型的水石庭,以山池为主景组织庭园空间,沿池翠竹环绕,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白兰(Michelia alba)等植物高低错落、层次丰富,且设有步道通向地势更低的亲水活动空间,整体呈开阔清朗的意境(图12)。作为其他庭园的前导空间,前庭地势最低,西北、东南两侧为山林坡地并且设有步道通达林中,南侧沿池高处设狭长轻巧的船厅形餐厅,可透过整面通透的落地玻璃俯瞰前庭。沿坡道绕池前行并在船厅处转至规模更小的中庭,迎面是空间层层递进的睡莲水池和曲折游廊。中庭为缓坡平庭,环形道路围合出主要空间,有机形态的睡池点缀其中。蜿蜒的游廊穿行而上,从船厅爬陡坡与台阶至门厅,走势有曲有折,不仅在空间上为平和的中庭增添节奏感,还将中庭两侧地势不等的建筑自然衔接(图13)。除此以外,石景与不同高度形态的植物相搭配使空间丰富而细腻:从中庭入口处向内望,一方面,各类景物在整体高度上随地势变化大致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山茶(Camellia japonica)等植物若隐若现的肌理突破整体空间趋势升高,阻隔通向内庭的视线,以避免平铺直叙的空间节奏并营造惊喜感(图14)。经游廊穿过门厅转至地势更高处由客房群围合而成的规则式内庭,空间更加封闭而收束。建筑群体随山势逐级而升,环水景廊跟随建筑层层上叠,水庭一侧以缓坡和植被衔接空间上至连廊(图15)。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时而亲近时而分隔,形成丰富而有韵律的多个小空间——廊成为组织景物的主要手法,将中心的方形水庭和四周星罗棋布的平庭串联起来并与客房群组衔接,塑造出富有韵律的空间体验。水石庭作为主景,将波光粼粼的景象反射至景廊天花,草木环绕掩映,或延伸至池畔形成倒影,或水平向展开成为水庭主景,或高耸连天包容四周的建筑体块(图16)。经由水庭连廊,在山野丛中沿阶而上转至后庭。后庭沿跌落的山溪造景,设“睦然亭”畔溪而立,形成“竹里通幽,松寮隐蔽”的幽静氛围[37]。

关注功能与空间,以庭园整体的层层组织与构成来生成实践作品,正是山庄旅舍设计手法的独到之处。莫伯治正是在与夏昌世进行庭园理论的调研与研究中,发现了分解与组合的构成思想,因而在实践中没有局限于形式语言,而是考虑现代的功能需求,以内在的空间特质为核心,结合自然环境营造出建筑与庭园空间相互渗透的现代实践。

三、结语

图14:中庭山茶的视线遮蔽

图15:内庭随地势起伏的地形和层层叠落的建筑

图16:内庭层次丰富的植被

总之,《岭南庭园》和《中国古代造园与组景》所表达庭园理论的研究视角与方法有着园林理论领域的重大突破。一方面,该研究的主导者夏昌世既接受了体系化的古典主义倾向建筑教育,又接触到早期现代主义思想的熏陶,因此他对建筑理论中的分解和构成,特别是其中的空间特质尤其敏感。由此,夏昌世和莫伯治的庭园研究应用了要素与构图理论的内在思想来展开分析。另一方面,夏昌世和莫伯治在《岭南庭园》的开篇以建筑为主导因素来明确庭园的概念,为原本属于建筑领域语汇的要素与构图理论得以迁移并运用至庭园营造的研究作了绝妙的铺垫。

夏昌世和莫伯治的庭园理论不论是在要素的提炼与分类和类型学思想的体现上,还是在以抽象几何形式的庭为单元讨论庭园布局,即要素的组织与整合——构图思想的应用上,都体现了迪朗与加代的要素与构图理论。此外,夏昌世和莫伯治的庭园理论分析方法不仅仅限于要素与构图呈现的研究方式,还超越了传统的二维视角,并以文字表述和透视图解的方式共同构建了“三维”的庭园空间研究方法,这是我国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理论研究中不可忽视之处。

在风景园林实践与建筑、规划领域边界模糊、交织融合的浪潮下,势必会引起设计语言的跨越,进而导致理论的多元化。当前,国内学术领域对风景园林设计语言的研究和词汇体系的构建形式,多限于以分门别类的形式探讨建筑、花木和假山等造园要素,以设计思想和价值倾向解读作品。本文将建筑构成语言延伸至风景园林理论,并对夏昌世和莫伯治庭园理论中整体构成与局部组织分层级剖析的研究方法进行解读,其意义不仅在于拓宽风景园林设计语言研究的边界,还能更加深入地传达设计理论从而为当代风景园林的创作实践注入新的思想。然而,本文虽指出了新的研究视角和语言体系,但限于篇幅并未对庭园理论的词汇和句法进行系统化的深入研究和追问。因此,风景园林研究领域有待拓展丰富设计理论的研究视角,并且深入探讨设计语言体系的词汇、词法规则和句法规则。

注释

[1]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 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01-202.

[2] Paul Rabinow. French Modern: Norms and Forms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M].1995:216.转引自:赖德霖. 构图与要素——学院派来源与梁思成“文法-词汇”表述及中国现代建筑[J]. 建筑师,2009(6):55-64.

[3]彭长歆. 地域主义与现实主义:夏昌世的现代建筑构想[J]. 南方建筑,2010(2):28-31.

[4]冯江. 归乡:从夏昌世到何镜堂的建筑路途与理念嬗递[J]. 建筑学报,2018(1):18-25.

[5]林广思. 岭南早期现代园林理论与实践初探[J]. 新建筑,2012(4):94-98.

[6]曾昭奋. 莫伯治与岭南佳构[J]. 建筑学报,1993(9):43-48.

[7]傅娟,肖大威. 约翰·波特曼与莫伯治宾馆设计思想之比较[J]. 建筑学报,2005(6):58-61.

[8]庄少庞. 三位岭南建筑师思想策略的异同解读[J]. 华中建筑,2011,29(10):21-27.

[9] Eduard Kögel.在革新与现代主义之间:夏昌世与德国[J].南方建筑,2010,(2):16-29.

[10]同注释[9]。

[11]庄少庞. 三位岭南建筑师思想策略的异同解读[J]. 华中建筑,2011,29(10):21-27.“夏昌世在德国留学的近10 年间,是欧洲现代建筑运动逐渐走向高潮的时期,可以说,相对于1910 年后第一批从海外归国的建筑师来说,夏昌世更为彻底地接受了西方现代建筑思想和现代主义精神的洗礼。”

[12]同注释[9]。

[13]刘敦桢. 苏州古建筑调查记[M]//刘敦桢.刘敦桢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42.

[14]刘业.现代岭南建筑发展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001:29.

[15]莫伯治.莫伯治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6(自序).

[16]夏昌世,莫伯治. 岭南庭园的地方特点[Z].广东园林学术资料(一),1962:1-5.

[17]夏昌世,莫伯治. 漫谈岭南庭园[J]. 建筑学报,1963(3):13-16.

[18]夏昌世,莫伯治. 潮州庭园散记(上)[Z].广东园林学术资料(三),1963:1-2.

[19]夏昌世,莫伯治. 岭南庭园[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序;后记.

[20]夏昌世,莫伯治. 粤中庭园水石景及其构筑艺术[J]. 园艺学报,1964(2):171-180.

[21]林广思.岭南现代风景园林奠基人——夏昌世[J].中国园林,2014,30(8):108-111.

[22]在研究中国传统园林历史或理论的学者中,与夏昌世(1905—1996)有些交集的有刘敦桢(1897—1968)、陈从周(1918—2000)、潘谷西(1928—)、彭一刚(1932—)等。夏昌世和刘敦桢等人在1936 年考察过数处苏州古建筑和园林;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建筑学和建筑历史”学术报告会于1962年10月26日在南京举行,华南工学院夏昌世作了《岭南庭园》、南京工学院潘谷西作了《苏州园林的布局问题》、同济大学陈从周作了《扬州园林》、天津大学彭一刚作了《庭园建筑艺术的分析》的学术报告。但是,夏昌世的庭园研究视角与分析方法迥异于上述诸位学者的著作,如《苏州古典园林》(刘敦桢,1979)、《庭园建筑艺术处理手法分析》(彭一刚,1963)、《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1986)、《苏州园林》(陈从周,1956)、《说园》(陈从周,1978)、《扬州园林》(陈从周,1983)、《苏州园林的布局问题》(潘谷西,1963)、《苏州园林的观赏点和观赏路线》(潘谷西,1963)、《江南理景艺术》(潘谷西,2001)。

[23] Guadet J. Eléments et théorie de l’architecture [M]. volume. 2. Paris:Librarie de la construction moderne,1929:4.“Composition-C’est mettre ensemble,souder et combiner les parties d’un tout.A leur tour,ces parties,ce sont les éléments de la composition.” 转引自注释[1]:212.

[24]Reyner Banham. Theory and Design in the First Machine Age[M]. The MIT Press,1980:20. 转引自注释[2]。

[25] Madrazo L. Durand and the Science of Architecture[J].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1994,48(1):12-24.

[26] Jean-Nicolas-Louis Durand,Introduction by Antoine Picon,Translation by David Britt. Precis of the Lectures on Architecture:With Graphic Portion of the Lectures on Architecture[M]. Los Angeles:Getty Research Institute,2000:21;转引自:吴绉彦. 分类学与迪朗的建筑类型学[J]. 建筑与文化,2014(5):121-123.

[27]彼得·柯林斯著. 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 1750-1950[M]. 英若聪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1-2.“18 世纪末的建筑,有四位建筑师的工作是卓越的:他们是约翰·索恩,E·L,部雷,C·N·勒杜, J·N.L 迪朗……这些建筑师理应被尊为现代建筑的先驱者。”

[28]同上:12.

[29]参见注释[5]。“夏昌世和莫伯治的理论研究是岭南现代园林诞生的基本前提。”

[30]庄少庞. 莫伯治建筑创作历程及思想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43.(彭长歆提供资料)“双溪别墅、山庄旅舍创作期间,也正是莫伯治与夏昌世合作开展岭南庭园调研的时段,据夏的学生陆元鼎先生、林兆璋先生记述,这些创作得到了夏昌世的指点,而山庄旅舍的曲廊据称也出自夏的手笔。”

[31]莫伯治.白云山山庄旅舍庭园构图[M]//莫伯治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59-166.

[32]莫伯治. 白云珠海寄深情——忆广州市副市长林西同志[J]. 南方建筑,2000(03):61-62.“在60 年代的白云山庄旅舍、双溪别墅和70 年代初期三元里矿泉别墅的设计中,我们根据林西同志的意见,根据新的功能需求,着意于新的庭院空间和形式的探索,现代主义理念的引用。假如说,这几个设计有了新的突破和提高,并且初步体现了当代岭南建筑的新形式、新风格,那是因为有了林西同志的及时提示和建议,使我们不再拘泥于旧风格、旧形式,而有了新的尝试和追求。”

[33 ~37]同注释[31]。

图片来源

图1:Eduard Kögel.在革新与现代主义之间:夏昌世与德国[J].南方建筑,2010,(2):16-29.

图2:J.N.L. Durand. Recueil et Parallèle des Edifices de tout Genre Anciens et Modernes[M]. Paris:Freal & C Editeurs,1801:5. 转引自图6出处。

图3:J.N.L. Durand. Partie graphique des cours d’ architecture faits a l′Ecole royal polytechnique [M] Chez l’auteur,a l’Ecole royale polytechnique et chez Firmin Didot,1821:转引自图6出处。

图4~图6、图8:夏昌世,莫伯治. 岭南庭园[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35-51.

图7:Madrazo L. Durand and the Science of Architecture[J].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1984-),1994,48(1):12-24.

图9~图16:笔者绘制或摄影。

猜你喜欢
旅舍庭园岭南
忆岭南
旅舍之家
雨岭南
里巷庭园
旅游流动中停泊的意义:移动性视角下的青年旅舍研究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不辞长作岭南人
日本庭园的物象与心境
剧本
浅析青年旅舍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