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令与地方建构:京沪铁路沿线四座中山堂建造研究

2020-07-04 02:21朱晓明
建筑师 2020年2期
关键词:南汇建筑

朱晓明

一、既有研究

1925 年3 月12 日孙中山病逝,国民政府掀起了纪念中山运动,使中山符号遍及城镇、公园、医院及学校。中山堂作为公共空间进入人们的生活,许多集会都在此举行,这种现象在中国是空前的,形成了广泛的社会记忆。既有主要研究包括赖德霖对吕彦直广州中山纪念堂的剖析[1];南京大学陈蕴茜是国内很早开展中山符号研究的学者,通过挖掘地方史料对全国中山堂分布进行了整理和点评[2]。此外,对兰州、梧州、长沙等地中山堂的探究丰富了地方近代建筑史。然而,兴办中山堂是国家明令的举措,政令如何在地方落地,实效如何?它们的建筑师和营造有何特点?历史格局中的中山堂今天有何特征?是否依然具有指向未来的坐标意义?目前宏观和微观互为印证的现场勘查不多,建筑界对地方志、地方城建档案的运用明显不足,瓶颈之一是尽管民国政策是向基层下沉的,但地方一手资料比较难找,和大城市不能相提并论。本文选取的京沪铁路沿线中山堂位于江南中小城市或县城,它们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既独立又与上海和南京相互依存,建筑师的从业经历与营造管理富有特色。目前历史建筑尚存,可与各类档案对照,2017 年通过制定昆山中山堂的保护概念规划进一步深入解剖了个案,具备了加以综述的基础和 必要。

二、横跨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重要建筑类型

1.民国三次政令

1949 年前中山堂修建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1925 年4 月15 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提议将孙中山家乡香山县易名为中山模范县,修缮翠亨村故居,修建中山公园、中山港、中山图书馆。由于孙中山的故乡只有一个,其他省份只能以“三民主义”等替代。与中山模范县的独占性不同,中山堂分成两个层级,广州冠名为中山纪念堂,其他大小城市均以中山堂命名[3]。各地纷纷开展修建运动,抗战前形成了第一次高潮,绝大部分实例涌现在这一阶段。

1942 年重庆国民政府内政部营建司编制《内政部全国公私建筑制式图案》,它属于标准图集,设计谭垣、绘图古南平、审核哈雄文。三册集合订本涵盖乡村住宅、民兵队队部、乡镇中心小学、公私厕所、县政府等,在全国推广实施,其中包括了甲、乙、丙三种中山堂制式图。中山堂采用宫殿式或中西合璧式,以悬挂在讲台后墙的孙中山遗像和遗嘱为空间焦点,开启了中山堂进入官方视野的第二阶段。标准图是对各地中山堂修建成果的首次总结,将风格、格局、细部和尺度归纳提炼,并不是强制条例。抗战时期建造实例很少,且“制式图案”限于建筑本体,对选址环境没有涉及。官方推动的成就在于明确提出了一种新型建筑类型,史料贡献大于真实建造成果。

抗战胜利扭转了历史狂澜,中山堂迎来第三次高潮,既是政府工程,更是重要的政治任务。1946 年颁布《修建中山堂办法》(财政部财秘字第四二七二号令训):“国父孙中山先生已为全国人民共戴,抗战胜利,赖主义精神维系之力至钜。今后建国,尤当加强此种共同之信仰,兹决定普遍兴建中山堂,为培育人民共同信仰之场所”。该办法已经在为建设国家作铺垫,进一步强调了教化环境的营造,全方位向全国强势推广中山符号。具体做法包括将孙中山的忌日与植树节合二为一,“当因地势之可能,植树造林”“广场之上应立旗杆,并设国旗于中山堂附近。”实际情况是战后整修是重点,而非新建。譬如昆山中山堂的东北角在淞沪抗战中被炸塌,抗战中曾修葺,抗战胜利后重修,对大花园及环境进行了初步铺陈,它长期成为昆山唯一的大会堂。苏州商会募集资金对中山堂的陈设进行了复原:“不忍历史性之建筑坍损,特组会募捐以修复其旧观伟仰。”[4]新项目不多,档案中留存的计划书可显示出工作的波折,1946 年上海拟在新市政府风雨操场修建中山堂及办公室、图书馆,工务局局长赵祖康批示暖气及通风设备四亿五千万元(法币),钢筋混凝土月台与梁柱四亿两千万元。由于钢筋匮乏,需动用美国善后救济总署的援助物资[5]。设备和标准都不低,可惜最终没有落实。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中山外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中山作为国际交往的政治符号再次进入执政党视野,有学者捕捉到1951 年“孙中山画像和毛主席像几乎在上海一样多”[6]。1950年民主德国威廉·皮克曾致电毛泽东纪念孙中山逝世二十五周年。1956 年中国政协《关于各国驻华使节参加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会大会议程草案》:讨论北京碧云寺孙中山纪念堂参谒仪式计划(孙中山去世后棺椁曾在此停留);关于设立中山纪念馆的问题;组织中山全集编纂委员会请邵立子秘书长说明;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参拜中山纪念堂[7]。与孙中山有关的重要革命史迹率先得到保护,1961年公布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中山陵、上海中山故居名列33 处革命史迹之中,孙中山始终是国家记忆的关键组成(图1)。

中山堂的空间象征意义非同凡响,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广东地区日军签字受降仪式的举行地。1914 年北京社稷坛改为中央公园,后更名为中山公园,内有中山堂。1930 年2 月16 日中国营造学社的成立大会在中山公园举行。1951 年北京举行第一次人民代表会议,讨论首都规划,林徽因代表梁思成发言阐述保护北京城墙,会场设在中山公园内的中山堂[8]。

三、京沪铁路沿线现存中山堂

1.京沪铁路概览

图1:2017年国庆于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

孙中山1920 年撰写英文版《实业计划》,次年以中文版本出版,中国铁路计划10 年修10 万英里,分为东北、西北、西南、东南、中央铁路干线。当时从上海到南京是300km,方略的宏伟构想距离中国现实尚远,但铁路的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难以估量,孙中山卸任临时大总统后亲自督办全国铁路以谋求国家的现代化。南京到上海的沪宁线又名京沪铁路(1928—1949 年),国民政府完成北伐后,以南京为首都,故名,它是中国最早建设的重要铁路干线之一。1927 年上海北站至南京下关站沿途共设车站37 个,中途停靠镇江(时为江苏省省会)、常州、无锡、苏州四个大站。1912 年即民国元年元旦,孙中山乘专列离沪,赴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曾在常州短暂停留并发表简短谈话。南京浦口火车站建有中山停灵台,迎候中山陵的奉安大典。沪宁铁路与沪杭甬铁路管理局在上海北站交会,构成了江南铁路的大动脉;1934 年它们共同编制出沿线交通地图和宣传册,鼓励人们在新生活运动的倡导下到铁路沿线的景点游览与食宿。近代中国铁路线缓慢延展、派生支线,铁路促进地域交流。各地踊跃建设的中山堂扩大了视野,江南地区获益于京沪铁路,便于彼此学习参考以推动民众教育与文化振兴。

2.京沪铁路沿线的4 座中山堂

根据陈蕴茜的研究,民国时期各地建有314座中山堂,江苏省有25 座[9],约占总数的9%。京沪铁路沿线存有苏州、昆山、常州、上海南汇4 座中山堂,常州中山堂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苏州中山堂公布为控制保护建筑,昆山和南汇是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图2)。

(1)主事者与民心工程

孙中山高度重视富庶的江南,一批国民党元老纷纷到江南进行乡村和城镇建设,因此京沪铁路沿线中山堂有其历史根基,建成后通常由县教育局实施日常管理。

一马当先,1931 年苏州中山堂筹备委员会举行了成立大会,留日举人和吴县临时行政委员张一鹏是苏州中山堂筹委会的重要人物。他订立募捐奖励规则,中山堂乡贤祠筹建会250 人分成25个小组分头劝募,共收到捐款38000 余元及所捐木料。1933 年5 月中山堂正式开工,历时7 个月全部建成[10](图3)。

常州中山堂的主事者是国民党武进县党部执行委员李渺世,北京大学文科预科,曾在郑州铁路局任职,中山堂宣传形式多样,包括邀请剧社演出筹款20000 元。1934 年剧作家洪深曾率领复旦演剧社演剧庆祝竣工[11],常州中山堂是武进县党部所在地,也是抗战募集资金的演出及集会场所,活动内容与民众喜闻乐见的古戏台原址十分吻合。

图2:京沪铁路线中山堂

图3:苏州中山堂1931年竣工

1930 年2 月南汇决定在县城筹建公园一处,并经县政会决定设立“建设公园设计委员会”,1930—1932 年孔充任县长,任期内中山堂图样由建设局绘制,经费已筹到一部分。袁希洛1933年4 月抵任,从日本留学归来即参加了孙中山阵营,先后在江南多地担任县长,颇具政绩。袁希洛为南汇发展拟订前景规划,打通直达上海的公交通路;治理水灾、疏浚海塘,修建“袁公塘”。建设中山堂是南汇最重要的工程项目,成为两任县长主抓的环节,时间长达4 年(图4)。“在天灾人祸相逼之时,人民经济将临破产之际,以一县之地,二年之时间,而兴此近二十万元之建设工程。固非群策群力,辛苦进行,不能成功者矣”[12]。修建中山堂造就了民众参与县城建设的机会,通过文化建设引领社会风气,南汇中山堂1930 年筹划,最终1935 年9 月竣工,施工为期4 个月。因包含公园,它的预算要远高于其他三处中山堂。

图4:南汇中山公园平面图

图5:昆山中山堂

昆山中山堂的建造归功于彭百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语言学博士,1934 年出任昆山县县长,同年昆山从二等县降为三等,亟待推动地方文化建设。中山堂1936年5 月奠基,11 月竣工,募集23000 元修建了当时昆山最大的公共建筑,后也成为国民党的办公场所(图5)。

有学者指出中山堂大多由党部名义提议,再由政府参与修建,经费大多由政府承担,基本属于官方建设行为[13]。但京沪铁路沿线中山堂均具备企业、名人赞助的集资特点,主事者积极,公众参与程度很高,筹资在20000 ~38000 元之间,中山堂是振兴地方文化,鼓舞民心的最为瞩目的工程。

(2)民国建筑师与地方性建筑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些细节是无法剔除的,1932 年颁布《上海市技师副技师呈报开业规则》,1933 年上海对营造厂和技师进行了登记管理;1937 年中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成立,近代中国已拥有了一支以土木为主的专家队伍。根据1933年的“名录”,上海合计有技师124 名,其中以建筑为名开业的为46 人,开业名目为土木者占大多数,包括邬达克、童寯等以土木为名开业,还有一部分是土木和建筑双开业。至1947 年,技师增至267 名,建筑与土木名录开业日趋均衡,分工明晰[14]。土木工程师及土木工程专业出身的建筑师早期占优势,这决定了他们可从事项目管理、建筑设计、施工管理乃至结构设计。技师细分了市场,名师张肇康曾坦言:大工程选著名建筑师,小建筑师力量有限而幼稚[15]。不过,在上海、南京、天津等通衢大埠外,技师的地方实践值得关注。技师数量稀少,经注册筛选,均具备了独立执业的能力,可确保一定规模的设计质量,完全能在基层设计、建造与管理层面拓展空间,从而成为中国城乡建设无法忽略的一笔。京沪铁路沿线中山堂设计经费紧张,采取了委托形式,吸引了有相似工作履历的“二线技师”及有志于贡献家乡的老法师参加。

苏州中山堂由《营造法源》的增补者张镛森主持。其1931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曾任南京中山陵陵园管理委员会建筑师、资源委员会工程师、中央大学副教授,专于江南古典建筑。常州中山堂为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教师薛仲和设计,实业部登记建筑科工业技师(苏州),太平洋建筑公司(南京)苏工建筑事务所建筑师。南汇中山堂审核组涵盖了技师、管理和教育的地方核心专家,推举技师夏履之、民国教育课本编撰者杨彬如与南汇建设局局长朱完民,共同作为查图样及预算组成员。技师在地方项目管理实施中独当一面,凌志彬为东华大学土木科毕业,实业部等级工业技师,南汇县政府建设局技术科科长,代表政府主持了南汇县中山堂的建造。近代中国城市管理起步晚,地方层面特别是县一级尤其如此,南汇建设局有技师直接作甲方,无疑对中山堂的顺利推进具有助益。昆山本地人俞楚白兢兢业业地主持了昆山中山堂,他1913 年毕业于南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32 年上海市技师注册,曾任上海市工务局营造科科长、西南公路管理局副总工程师。在1934 年第2 期的《中国建筑》上发表《上海市体育场工程设计》一文,上海市体育场采用了钢桁架大跨结构,俞楚白是与董大酉配合的核心结构工程师,专业上擅长结构和建筑一肩挑,设计昆山堂时已是从业20 年的资深建筑人。

图6:常州中山堂“减柱”

(3)中山堂建筑形制与施工要求

中山堂要求保持空间的庄严气氛,功能以会堂为核心,也可兼顾办公,必要时可垂吊英烈,举办募捐义演、国货展览会,它不仅是中山精神的宣讲堂,而且大空间也具备了多功能性。

南汇县中山堂单层歇山,三面环廊,正置礼堂、两旁办公,国府主席林森为匾额提款。常州中山堂模仿了南京中山陵的寝殿堂,等级提到重檐歇山筒瓦顶。面阔三间,室内设回廊,采用铸铁柱中间减柱以扩大空间,两侧有小休息室(图6),堂内中山画像为常州画家王荫清绘制,抗战后曾挂有淞沪血战油画。昆山中山堂中央设讲堂,两侧办公,筒瓦歇山顶,吻兽和户牖等细部更为精美,尽可能呈现出艺术表现力。京沪铁路沿线4 座中山堂争取提高建筑等级,尤其体现在歇山屋顶形制上。4 座中山堂屋顶又可分为两类:南汇与苏州采取了苏州典型的水戗发戗的翼角做法,而常州和昆山则向北方官式语言靠拢——中山堂明确提出过要做出宫殿式建筑风格的要求,却呈现了追求中国固有式的不同样貌。南汇和昆山中山堂独特之处在于置身于公园或花园中,伴有中山亭,采取了西式草坪或放射性的道路设计,搭配以江南地方植被,通过中西合璧的格调烘托了建筑的典雅高大。最晚建成的昆山中山堂建筑面积约900m2,其余三座中山堂控制在500m2左右,可容400 人,既经济适度也存在心照不宣的规矩。设有两个小贵宾室,没有群众休息处,这部分功能移至前廊,疏散直接对外。虽然人流难免集中,但中山堂原始设计未有厕所,卫生标准与堂皇的建筑不匹配,降低设备投资是一个因素(图7)。

施工合同体现出业主和营造商之间的契约关系,1935 年《南汇县筹建中山纪念堂委员会建筑中山纪念堂做品章程》为建造中山堂专门制定[16],合计22 款。其中第二条,在本邑城中公园基地内建筑宫殿式中山堂一座,阔狭深浅高低尺寸均照图样;第六条,一切砖瓦均由本会供给,承包人须负责妥善保管使用。上述两款与上海租界工部局的相关施工规定类似,强调务必照图施工。砖瓦主要建设材料官方提供,中国砖瓦龙头企业南汇“大中砖瓦厂”赞助了产品,其余材料需经委员会鉴定后方可使用(图8)。第九至第二十二条通过结构、构造、材料、色彩、施工程序的整体控制监督质量,如第九条砖墙施工,均须贯砌到顶,照图样所注高低,全部铺二号油牛毛毡,须较墙足每面加阔一寸,使用之前先做砖池,将砖浸透,方准使用。灰沙成分,为石灰三成,黄砂七成。大方脚照墙身或墩子加厚一倍,以灰沙砌筑。第十四条,除门窗用杉木外,一切均用头号洋松。做品章程不仅是纯技术问题,而且规范了甲乙方的权限,使各方了解施工方案、工艺标准和材料选择的各项规定,验收有章可循。章程通常是建筑师制定,代表业主权益,也涵盖了设计方利益,这是优秀历史建筑至今质量尚可的底线,也为未来的修缮提供了具有一定价值的技术档案。

3.历史格局中的中山堂

图7:南汇中山堂设计图及现状

图8:大中砖瓦厂广告

中山堂表现出对民族精神的想象,除单体外更体现在精心选址上。各地都有利用宗祠和孔庙等改建中山堂的倾向,节省经费亦可烘托孙中山的圣贤地位,对此始终反对声不断,可作为民国遗产保护历程的焦点之一审视。上海曾设想将豫园文庙大成殿改为中山堂,消息不胫而走,有乡贤大胆谏言:“诸先贤神位完全废除,孔庙一旦所毁可惜,保存中国文化最早之古迹,且可使历朝帝制以留痕民间。”[17]苏州情况颇为糟糕,它选择了重大古迹的轴线。玄妙观弥罗宝阁烧毁后,由于原建筑体量庞大,短期难有财力恢复。1929 年,因为苏州缺乏大型集会场所,故而提议在弥罗宝阁废墟遗址建设一座大礼堂,定名为中山堂。很多乡绅以土地产权和保护名胜古迹为由反对[18],但遭到政府否决。当时的苏州市工务局局长是建筑家柳士英,他做了很多苏州城市建设的开创性工作(图9),无奈在中山堂选址上似有退缩。玄妙观香火极旺、民俗气氛浓烈,功能格格不入的中山堂位于玄妙观中轴线尽端,在弥罗宝阁遗址上建设,选址非常局促且气氛对立,建筑方案即便再出众也无从谈起了。该中山堂现为苏州滑稽剧团使用,风貌变化较大,旁边留有一座小型中山图片展室。

图9:1931年苏州规划图与玄妙观、中山堂现状

图10:昆山中山堂及周边历史街巷演变

南汇中山堂很快废止了原县政府大礼堂改造计划,转而修建一座公园,将中山堂移建在内,“实为公园增色不少,总理的精神,亦必深入民间”。中山公园现名古钟园,位于毗邻城墙的县城东南角,与原城隍庙隔河相望,属于南汇的老城区心脏。如今格局宛然,公园与中山堂保存完整,不过较为萧条,中山堂空置失修。它们所处的历史街区肌理清晰,近邻南汇第一中学院内保留了学宫主体建筑文庙正殿。

昆山历史格局一城两县,中山堂位于玉山镇新阳街西首,其选址同样在老城区中心,位于青阳县县衙的旧址中轴线上,并在1949 年后的历次改造中保持了街巷格局的完整性,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图10)。无独有偶,常州中山堂位于大庙弄,在原城隍庙戏楼旧址上建造,周边庙直街、庙沿河等均因该庙得名,且与京杭大运河存在历史格局的呼应。慨然的是,原武进县电视发射塔贴邻历史建筑,严重破坏了基地面貌(图11)。

4 座中山堂的选址均与城隍庙、县衙旧址有关,政策不是随机的,具有内生性,对特定的政治目的作出系统性的反馈。中山堂可以普及民众教育,强化党化宣传,在原来的封建基地中建设中山堂易于重塑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如今,大城市的更新导致中心城区发生了诸多改变,而中小城市的4 座中山堂大隐于市,格局鲜有大变,若加以深入提炼可成为城市发展的空间驱动力之一。

四、结语

史海钩沉,近代建筑师和营造厂是助力基层的生力军,技师兼顾了建筑、结构设计乃至管理的多重身份,他们共同证明了一些场景和事件,勾勒出特殊的历史轨迹,从而丰富了中国近代建筑历史的地方性研究。回溯昨天,近代中国政治与文化生态堕落到了一个表面强大、实际脆弱的境地,中山堂选址兴建乃至风格均有明确的政治属性,一定程度彰显了打造地方振兴的韬略(表1)。说来幸运,今天4 座中山堂所在区域均是积累丰厚的老城区核心,时光如飞云,它们在政权跌宕中岿然不动,作为城市的原点指向未来,是城市新老对话、开拓发展不可或缺的坐标(图12)。中山堂在抗战中大多有损坏,1949 年后又不断改建,受到选址与功能等的限制,“鸠占鹊巢”未能很好发挥其作用。然而,中山符号拥有独特的集体记忆,昆山与常州台资集中之处尤其如此,这使整治中山堂及环境成为必然的使命。

图11:常州中山堂

图12:昆山中山堂区位结构图

4 座中山堂统计 表1

注释

[1] 赖德霖.民国礼制建筑与中山纪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 陈蕴茜.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三河中山纪念堂始建于民国17年(1928 年),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中山纪念堂。除广州中山纪念堂外,其余各个地方性的中山纪念堂基本定名为中山堂。

[4] 中山堂建设委员会会议记录[J]. 江苏时事月刊,1934(8):8.

[5] 赵祖康.市府操场改中山堂及办公室呈中山堂预算书[R]. 上海:上海市档案馆,Q215-1-8206,民国37年(1948 年).

[6] 白吉尔. 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7] 关于各国驻华使节参加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会大会议程草案[R]. 北京:中国外交部开放档案,117-00634-02,1956 年11月.

[8] 杨正彦.香港办报札记[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9] 同[2]:240.

[10]廖志豪,张鹄,叶万忠,浦伯良. 苏州史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

[11] 韩斌生.大哉洪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12] 江苏南汇县政府建设科.两年来之南汇建设[R].上海:南汇档案馆,民国24 年(1935年)6月.

[13] 同[2]:221.

[14] 上海市技师/技副/营造厂登记名录[R].上海:上海市图书馆,民国22年(1933年).

[15] 俞琳,汪晓茜.民国时期南京建筑师的执业情况[J]. 中国文化遗产,2011(5):26-33.

[16] 南汇县建设科.南汇县筹建中山纪念堂委员会建筑中山纪念堂作品章程[R].上海:南汇档案馆,民国24 年(1935年)5月.

[17] 苏州商会. 鸿生火柴厂募建战前规模宏大陈设的中山堂[R].苏州:苏州市档案馆,I13-001-0110-060,民国36 年(1947年).

[18] 伊子才关于万寿宫改为中山堂致上海市社会局函[R].上海:上海市档案馆,Q6-12-217-4,民国35 年(1946 年).

图表来源

图1、图2、图6、图11、表1:作者自摄或自绘

图3:苏州市档案馆

图4:上海市南汇档案馆

图5:弈设计机构,昆山市中山堂修缮方案,自摄

图7:上海市南汇档案馆,自摄

图8:大中砖瓦厂广告.建筑月刊[J].1933(1).

图9:苏州市档案馆,自摄

图10、图12:弈设计机构,昆山市中山堂修缮方案

猜你喜欢
南汇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上海南汇“十四五”规划:大力发展氢能产业形成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上海南汇玉雕的前世今生
从竹枝词考察近代南汇地区社会文化变迁
南汇水蜜桃[1]
听,建筑在诉说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