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锐词”的界定及其流行社会心理分析

2020-07-03 06:49赵立博
江汉学术 2020年4期
关键词:集体行动佛系网民

一、引 言

汉语网络语言生活中有一类词,它们以敏锐地反映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为特点,比如“喝水死”“艳照门”“标题党”“佛系”等等,被称为“锐词”。早期的锐词只是少数人热衷的语言游戏,随着近年来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民人数不断攀升,锐词的影响力也日益扩大。很多锐词因其背景事件的受关注度高,语词风格的凝练传神而引发网民争相模仿传播,掀起了一场又一场语言狂欢。如今,锐词已然成为汉语网络语言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锐词”的现有研究主要从锐词的内涵和本质[1-3]、锐词的特点[3]、锐词的影响和规范[2]、锐词的变异[4]以及锐词的社会影响力[5-6]等方面展开。这些研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锐词,对我们认识这种新兴的语言现象有很大启发。但是现有研究大多不够深入,既没有从语言学角度给出“锐词”的科学界定,也没有对其产生与流行的原因提供合理的解释。我们认为,一种语言形式的流行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其根本原因应是该语言形式符合语言使用主体的社会心理需求。因此,本文首先对“锐词”进行语言学界定,在认清其语言本质的基础上,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在集体行动的社会认同模型(Social Identity Model of Collective Action,SIMCA)框架下,分析汉语锐词流行的社会心理动因,总结在锐词的传播和流行过程中体现出的集体心理规律,探索锐词被大众广泛接受与传播的内部机制。我们希望本研究可以拓宽锐词的研究视野,加深对锐词本质的认识,并为心理学理论在语言分析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二、锐词的界定

(一)非语言学界定

在当下语言生活中,“锐词”并不是一个从语言学角度概括并给予科学界定的专业词。时尚界、文化界和新闻传播界对“锐词”都作过界定。总体来看,这些界定主要可以分为“网络微文化说”以及“新闻关键词说”。

1.网络微文化说

目前,影响最大、被引用次数最多的锐词概念是由中文百科网站“互动百科”(www.baike.com)提出的:“锐词指互动百科新锐网络热词,是由极富天才创造力的互动百科网友编写而成的。网络‘锐词’或‘热词’具有浓郁的网络‘微文化’的特征,成为正在勃兴的网络文化中最有代表性和生命力的表现形式之一。”[7]

我们认为,互动百科的这一界定虽然影响较大,但存在明显问题:它只强调了锐词产生的方式和锐词体现的文化特点,在概念上没能把“锐词”和“热词”这一对本不相同的概念区分清楚。互动百科的界定似乎更像是彰显其网站在锐词生产和创造过程中的平台作用,宣称自己在锐词及词媒体领域的“权威性”,并未能体现出锐词的本质特征。

2.新闻关键词说

一些学者或媒体界定的锐词概念主要强调了锐词在新闻传播中的角色,认为锐词是概括新闻内容的关键词。如薛深(2011):“起源于互联网,根据社会热点新闻事件进行概括、归纳而衍生出来的关键词,被网友们统称为‘锐词’。”[3]类似的说法还有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所谓锐词,可理解为‘新锐网络热词’的缩写形式,即当下比较流行于网络的、热点事件浓缩概括的关键词。”[8]

“锐词”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网络语言新现象,对其进行研究有重要的语言学价值。然而,从以上界定中可以看出,现有界定与语言学概念相差甚远。语言学界也尚未将它作为一个专门术语使用。接下来,我们就首次将“锐词”作为语言学概念,对其进行明确界定,探讨锐词的语言本质。

(二)语言学界定

“锐词”作为一个新词被正式认可,是在2010年。其标志主要有两个:一是中文百科网站“互动百科”于2010年正式提出“锐词”的说法,并加以界定;二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011年5月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0)》收录了该词,有关数据表明,“锐词”是当年使用频次比较高的一个新词[9]。前一个标志是它作为一个概念被首次提出;后一个标志是它作为新词的地位被认可。

上文说到,相关学科对“锐词”有过关注,并作出了相应界定,形成了“网络微文化说”和“新闻关键词说”。从语言学角度考量,“锐词”可定义为:敏锐反映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具有显著传播效应的新词语形式。

这里包含五个要素:

其一,“敏锐反映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这是锐词的本质特征。“锐词”可理解为“新锐词语”,其中,“锐”表示“敏锐”,指其能够及时反映新发生的热点事件或社会现象。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皆有话语权。当一个新闻事件或一种社会现象出现之后,网民喜欢用词语的形式将它们恰当、鲜明地概括出来,并在互联网上传播。据人民日报报道:“如今,义务编写‘锐词’、传播‘锐词’已成为诸多网友热衷的活动之一。”[10]这些锐词时效性强、精准犀利,常常在网络上蹿红,引发热议。如“楼歪歪”“俯卧撑”“佛系青年”“油腻中年”“战狼病”……现在提起这些事件和现象,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这些锐词,而不再是冗长的新闻标题或新闻报道。

其二,“传播效应”。锐词所指现象或事件有很强的新闻性,是“刚刚”发生的;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吸引眼球”功效,往往成为信息焦点,反响明显。所以,锐词的造词方法常用“修辞法”。比如,运用比喻的“降落伞儿童”,运用借代的“矩形时间”。

其三,“一定时期内”。这里的“时期”,是指社会对相关现象或事件的“敏感期”。锐词的传播效果是有时效性的,随着人们对相关现象或事件的“敏感度”减弱,其传播效应也就不再“强烈”或“显著”了。敏感期过后的锐词,多会转化成一般指称现象或事件的词语。比如,“艳照门”“打酱油”。

其四,“词语形式”。锐词即“新锐词语”。从形式上看,锐词可以是“词”,比如:“佛系”“杠精”;也可以是“短语”,比如“油腻中年”“共享单车坟场”。这里的所谓“短语”有较强的凝固性,具有成语性质,可以看成是对汉语“成语传统”(除了指典型的有历史来源四字格形式以外,也包括近现代出现的新成语及网络成语)的继承。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词”和“短语”是不同的语法单位,用“锐词”来概括是否合适值得商榷。但考虑到媒体和网民称说的习惯,我们暂不引入“锐语”或“锐词语”等概念。这和“热词”有相似之处①。

其五,“新词语形式”。有两种“新”,一是“新造”词语,比如“吸猫”“饭圈”;二是“新用”词语,即所谓旧词新用,比如“轻轨”②、“穷游”③。严格地说,前者是“新词”,后者是“新义”。

值得注意的是,在各种新词新语如雨后春笋般进入语言的同时,概括这些新词语的概念也不断涌现,大有井喷之势。然而,这些概念在学界和网络上的使用还不够规范,互相之间的界限尚不清晰,常常造成理解和研究的困难。这其中,“热词”“流行语”“网络词语”“词媒体”等概念似乎与“锐词”有密切的联系,如不加以区分,很容易混淆。

我们认为,“热词”和“锐词”不同,其只强调“热点”,强调“关注度”或“使用频率”。因此,它不一定是“新词语形式”。比如,2019年10月,“国庆70周年”“军人运动会”“互联网大会”“诺贝尔奖”等毫无争议地入选了各大媒体评选的“热词榜”,但显然,这一类词语和我们前文界定的“锐词”概念有明显区别。“流行语”,从权威部门发布的流行语榜单来看,广义的流行语当指在一定时期,流行于社会各个领域(包括网络)的词语,而狭义的流行语则专指网络语境下的流行语,即网络流行语。“流行语”的主要特征中包含“一定的流行时间”“特定的使用范围”和“较高的使用频率”等几个方面。它和“锐词”的本质区别在于,“流行语”不一定以特定的社会事件或现象作为背景,不像锐词那样反映社会热点问题。而“网络词语”或“网络用语”是伴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一名称主要强调了词语出现和使用的语境,即在互联网中出现和使用的词语。不管是“锐词”“热词”还是“流行语”,只要它们出现在网络语境下,都可以称之为“网络词语”。由于“锐词”多在网络上产生并主要在网络语境下传播,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把“锐词”视为“网络词语”的一部分。正因如此,“锐词”也常被称为“网络锐词”。“词媒体”,指的是以词作为核心传播内容的全新媒体形态。当前有不少人将“锐词”和“词媒体”混用。其实,“词媒体”和以上所有概念皆有本质不同:它是“媒体”,不是“词”;它是一个传播学概念,不是语言学概念。

三、集体行为推动汉语锐词流行

锐词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它的产生顺应语言发展潮流,顺应互联网时代需求,体现着汉语变化发展的新特点。近年来,锐词的绝对数量不断攀升,关涉领域不断扩大,关注平台不断增多,一度掀起“全民造词热潮”,成为一种相当活跃的网络词语形式。

一种语言形式的流行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语言的、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等等。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看,锐词的快速流行和广泛传播是由集体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推动的。集体行为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R.E.Park于1921年提出,他认为集体行为是一种共同的、集体冲动影响下的个人行为[11]。而现代的社会心理学认为,集体行为指的是在人群聚集的场合下,不受现有社会规范的控制,通常是无明确目的和行动计划的众多人的行为[12]。锐词的流行是“网民”这一庞大集体合力推动的结果。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互联网普及率为59.6%,较2017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13]。如此庞大的网民集体基数为汉语锐词的传播和流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当一个锐词符合集体的传播需要,便会快速传播与流行。

集体行为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学科关注的焦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以往学者们对集体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进行过多种解释,包括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相对剥夺理论(Relative Deprivation Theory)、资源动员理论(Resource Mobilization Theory)等。近年来,一些学者在理论解释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了多种集体行为预测模型,其中,以工具理性和社会认同的双路径模型[14]、工具理性和群体情绪的双路径模型[15]以及群体情感和群体利益的双重驱动模型[16]影响较大,但还不够全面。随后,Van Zomeren.M等(2008)整合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利用多年集体行为研究结果所进行的元分析研究表明“认同(Identity)”“不公(Injustice)”和“效能(Efficacy)”三个因素是影响个体参与集体行动的前因变量。其中,“认同”不但可以直接预测集体行动,而且还可以作用于“不公”变量和“效能”变量间接影响集体行动。也就是说,“认同”变量可以作为一种调节变量,以概念桥梁的形式将另外两个变量衔接在一起。(见图1)

图1 集体行动的社会认同模型(Social Identity Model of Collective Action,SIMCA)[17]

集体行动的社会认同模型一经提出就产生较大影响,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被广泛运用。学者们曾用它来解释学生的集体行为[18],服务人员的集体行为[19],员工反生产行为[20]等多个问题,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证明了该模型在集体行为分析中较强的解释力。

四、锐词流行的社会心理动因

接下来,本文便以集体行动的社会认同模型为基础,结合汉语锐词的具体特点,将原模型略作调整,从集体身份认同、集体情绪和集体效能三个角度分析锐词流行的社会心理动因。

(一)集体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是自我概念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指一个人对归属哪个群体的认知[21]。锐词主要在网络社区中传播与流行。网络社区实际上是一个有别于有机社区的真实社区,构成网络社区的主体是网民,他们因为共同的兴趣或目标而聚集。在这种集体中,大部分集体成员之间是不熟悉甚至完全没有联系的,但其中的个体和集体的关系却可以很紧密,这主要是因为网民对其所处集体的身份认同。

锐词是以社会热点事件或现象为背景创造的词语,这些词语常常揭露社会问题,体现民生所向,带有较为明显的社会属性。网民作为社会上的草根群体,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话语权常常是较为有限的。而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给网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自我表达平台,网民可以以此解构现实生活中的“上下级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网民会体现出较为明显的集体意识,具有较为强烈的集体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既包括自我认同也包括社会认同,既包括被相同意见群体的认同又包括被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这就是网民对那些表现社会问题的锐词(如:“现代孤独症”“涨时代”)或集体焦虑的锐词(如:“睡眠债务”“油腻中年”)极力推崇的重要原因。

集体身份认同一方面会促使集体成员学习和使用集体的行为方式和表达方式,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去个性化”现象的出现。在集体身份认同的过程中,集体成员的个性被削弱,自我导向功能弱化,自我意识服从于集体意识,从而在言语使用中出现从众行为,致使一些语言形式传播与流行。比如一个锐词在网络上流行之后,网民铺天盖地的使用使得不知道这个词词义的个体可能产生融入集体的心理压力。而当锐词从网络语言生活进入现实语言生活,周围人群的使用更会加大这种融合压力,最终促使个体去了解并使用这些锐词。因此,从众心理是促进已经较为流行的锐词进一步扩大影响力的重要原因。

在这里要指出的是,语言的从众现象常会引起负面效应,其中最突出的便是语言暴力现象和语言歧视现象。G.Le Bon早在1895年出版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便提出了“群体无意识”观点,提出“个体群集后,情感会极化发展,变得更好或更糟”;“群体既容易勇敢无畏,也容易犯罪”[22]。J.Stoner(1961)进一步建立了“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的理论体系。认为“群体极化”是指某些团体成员一开始就带有某种偏向,通过群体讨论与互相影响,大多数人会朝着偏向的方向趋近,直至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23]。E.Noelle Neumann(1974)进一步指出:“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试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他人对自己的认同以避免陷入孤立的状态。”[24]正因如此,群体常常为顺应环境的压力而去附和那些“网络暴民领袖”,从而产生语言暴力和语言歧视现象,进而可能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含语言暴力特征的锐词如“孤儿剪辑”“单身狗”“梦想婊”等;含语言歧视色彩的锐词包括“五环外人群”“剩女时代”“吸血鬼一代”等。

(二)集体情绪

集体行动的社会认同模型中的“不公(Injustice)”变量指的是由于集体成员在社会比较过程中主观产生了不公平的感受,为了抒发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人们选择参与到集体行动中来。因此,这一变量实际上指的是集体行动中的情绪变量。社会心理学对集体情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愤怒情绪方面。A.Mummendey et al.(1999),I.Walker&H.J.Smith(2002),H.J.Smith et al.(2008)等人的研究均表明,愤怒情绪是集体行动的重要诱发因素,对集体行动具有正向预测作用[16,25-26]。如锐词“喝水死”源于2010年河南省鲁山县看守所内一名男青年因“喝水”死亡的事件。网民以“喝水死”为标志传播此事,表达对执法犯法、滥用警权、践踏人权的强烈愤慨和谴责,曾掀起一场舆论抨击热潮。之后数年间,类似事件频频出现,网民的愤怒情绪也一再被激发,促使“躲猫猫死”“洗澡死”“噩梦死”“发狂死”“抠粉刺死”“骷髅死”“摔跤死”“上厕所死”“发烧死”等一批新锐词出现和流行。再如,曾在2009年风靡网络的“被 X”类锐词“被自杀”“被捐款”“被涨薪”“被幸福”“被艾滋”“被就业”等表达了民众对相关事件的愤懑和不满,流传甚广,影响颇大。2010年1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将“被”字评为2009年“年度汉字”,引发网民和媒体热议,称“被时代”已然来临。

以往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对愤怒情绪做过相当深入的分析,但对其他推动集体行动的情绪却关注不多,这无疑是比较片面的。经分析,除了愤怒情绪,在锐词流行的过程中其实还有几种集体情绪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一是忧虑情绪,例如,2019年下半年,随着猪肉价格不断上涨,网民仿照“车厘子自由”“口红自由”等既有锐词创造出“猪肉自由”一词,用以表达自身的贫穷状态。其实,早在2010年,因多种农副产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网民便创造出“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苹什么”“糖高宗”“煤超风”等词语。这些锐词从表面上看是网民在调侃相关现象,实际上则体现了民众对物价飞涨的忧虑情绪。再如,近年来空气质量下降,很多地区雾霾频发,直接影响了百姓的生活质量。于是,“雾霾脸”“雾霾难民”“雾霾贫困”等词语纷纷在网上流行起来,表达了网民对环境问题的深深担忧。

另外一种推动锐词流行的集体情绪是网民在生活压力日渐增大情况下产生的悲观或消极情绪,这种情绪常常体现在一些具有较明显自嘲意味的锐词中,如“空巢青年”“油腻中年”“佛系”等等。其中,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佛系”一词。“佛系”于2017年底在网络上出现,之后便引发无数网民,尤其是80、90后年轻网民的追捧。一时间,相关的文章、评论以及表情包风靡网络。我们借助百度指数和新浪微博热搜榜考察了“佛系”一词在百度网和新浪微博两大媒体上的搜索和使用情况,发现这个词的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衍生词语之多,在众多的流行词语中风光无两。在百度网上,“佛系”在2017年12月11日的搜索数还是0,次日就开始猛增,在同年12月15日迅速达到顶峰50363次后,开始略有下降,但在2018年1月6日之前,单日搜索数未低于10000次,这段时间是“佛系”舆情的高涨期。之后,搜索量开始逐渐回落,除了2018年1月25日搜索量猛增到23309次之外,其他日期搜索量保持在较高水平的平稳状态。直到笔者数据统计时间2019年4月,在流行一年多以后其每日搜索量仍能保持在2000次以上,而2000次的日搜索量对于一个网络词语来说已经是较高的水平了。(见图2)与此同时,“佛系”在新浪微博热搜榜上的表现同样出色。它第一次登上热搜榜是在2017年11月13日,当日凭话题“佛系追星”上榜。但是热度并不是很高,历史最高排名仅列36位,在榜时间也仅有20分钟。在这之后,“佛系”开始了自己的“霸榜”之路,截至本文数据统计时间2019年4月8日,“佛系”先后94次登上热搜榜。其中,凭话题“佛系失主”“别再标榜自己佛系了”以及“佛系校花”三次登顶,热度颇高。最终,“佛系”一词相关的话题搜索总量达到了6706942次,复制能力极强。④综合分析“佛系”的流行原因,其形式的能产性强、媒体的大力推动等都是重要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个词蕴含的消极情绪被网民尤其是80、90后年轻网民所接受和认同。现在的80、90后正处于事业的起步和上升阶段,加上社会的剧烈变化,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压力,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疲于奔命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生活常态。于是,在这些年轻人中间,“丧文化”开始流行,他们逐渐喜欢上那些带有悲观、颓废、绝望等色彩的语言、文字和表情包。像“佛系”这样一类词让他们找到了情感宣泄的出口,他们标榜“佛系生活”实际上是为了缓解压力,表达情感。这类词的广泛流行充分体现了集体情绪在锐词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推动作用。

图2“佛系”百度搜索趋势⑤

当然,除了上述几种由负面情绪驱动的锐词以外,还有一些锐词的传播是由正面情绪驱动的。例如,随着我国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环境污染问题逐步得到改善,蓝天白云开始越来越多地光顾各大城市,网民的喜悦情绪推动了诸 如“ 广 州 蓝 ”“ 武 汉 蓝 ”“ 南 宁 蓝 ”“ 贵 阳 蓝 ”“ 昆明蓝”等锐词的流行。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显然增强了百姓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角时代”“新四大发明”“新务工时代”等锐词便由此成为流行词语。

(三)集体效能

“集体效能”的概念最早由A.Bandura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27],而后通过一系列研究,A.Bandura逐渐明确了这一概念的内涵,认为它指的是,团体成员在某一情景中,对于自己团队的成员聚集在一起能完成特定目标能力的共同信念[28]。在效能驱动路径中,集体和集体成员常常是理性的,当集体成员认为自己拥有充足的资源和能力时,往往更愿意参与到集体行为中来[29-30]。以往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从多个角度证明,“集体效能”在一定意义上对集体行动具有正向预测的作用[31-35]。

汉语锐词以热点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为背景造词。有时,这些事件和现象与网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这使得锐词自产生之日起便是“民声”表达的一个工具。随着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网络舆论监督,网民对于自身所处集体的集体效能感越来越强烈,更多的锐词便在网上产生,用以表达普通民众的集体诉求。如近年大量出现的食品安全类锐词“毒馒头”“毒奶粉”“毒生姜”“毒豇豆”“染色馒头”“返青粽”“矿物鸡”“牛肉膏”“黑心烤鸭”“镉米”“乙烯利香蕉”等便是效能驱动型锐词的典型代表。在这些锐词流行网络之后,网民的集体诉求得到了有效的反映,最终,大部分事件得到了较为妥善的解决。在这些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矛盾的化解过程中,锐词作为民意表达的一种工具和途径,扮演了重要角色,体现出锐词独特的社会价值。

以上就是集体身份认同、集体情绪和集体效能三个因素在锐词流行过程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当然,这三个因素并不是割裂的,相反,三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其中,集体身份认同可以联结其他两个因素,在锐词的传播与流行过程中起到了核心和桥梁作用:集体身份认同为个体提供了心理体验的集体分享基础,促进情绪的扩散和集体情绪的形成,从而激发个体参与到集体行动中来;同时,集体身份认同也能作用于集体效能,通过较强的认同感向相对无力的个体“灌能”,并提高合作的收益与背叛集体的成本[36]。正因如此,多数锐词的流行原因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以上三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只不过不同锐词的主要驱动力不尽相同。如“被自杀”“被就业”等“被X”类锐词的产生和流行主要是由网民对相关背景事件的愤怒情绪推动的。但与此同时,大批网民对相关事件的受害者感同身受,形成了集体身份认同,并由此产生解决此类事件的强烈吁求,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此类锐词的快速流行。

五、结 语

语言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不是静态的、停滞不前的。锐词是一种语言新现象,它们传播影响力大,流行速度快,曾在互联网上引发“全民造词热潮”,日益成为信息传播、新闻报道、话语交际的重要形式。它在继承汉语既有传统的基础上,拓展了汉语词语的表意内涵,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形式。锐词的产生符合语言发展规律,有利于和谐社会语言生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资源。但是,当前学界对锐词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尤其是语言学层面的介入较少。本文尝试将“锐词”这一概念纳入语言学范畴,将“锐词”界定为,敏锐反映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具有显著传播效应的新词语形式。它们关注最新发生的事件和现象,并用新造或新用词语的方法简明扼要地把事象概括出来,在短时间内引发网民争相效仿和传播,快速流行。从锐词的内涵和本质来看,它与“热词”“流行语”“网络词语”“词媒体”等概念均有交叉但也有明显不同。

锐词的传播与流行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期间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语言的、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等等。我们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将锐词的流行归因于网民的集体行为,首次将集体行动的社会认同模型引入语言学研究,提出网民的集体身份认同、集体情绪和集体效能是驱动锐词流行的主要力量。集体身份认同是指一个人对归属哪个群体的认知。在网络语境下,网民常常出现对自身草根阶层的身份认同,希望通过以虚拟性和匿名性为特点的互联网平台,表达自己对相关社会事件或现象的态度,代表网民集体发声,表达集体诉求。集体情绪指的是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引发的集体共同情绪,在锐词的传播过程中,愤怒、忧虑、悲观等消极情绪以及喜悦、自信等积极情绪都可以助推锐词流行。集体效能则是成员对于所处集体能完成特定目标能力的共同信念。如果说在情绪驱动路径中,集体成员是感性的,那么在效能驱动路径中,集体成员则常常是理性的。当他们认为自己通过传播锐词能够实现某种特定目的的时候,往往更愿意参与到这样的集体行动中来。集体身份认同、集体情绪和集体效能三个因素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三者之中,集体身份认同是核心因素。因为它不仅可以直接推动锐词流行,还能扩散集体情绪,增强集体效能感,从而间接推动锐词的传播与流行。

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对锐词作了界定,并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了锐词的流行原因。但这样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锐词是一个关涉许多层面的复杂现象,它们记录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体现着群体的心理规律及大众的传播规律。因此,应当进一步加强锐词的跨学科研究,从语言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个相关学科入手,探索锐词的本质,发挥锐词的语言资源作用。

注释:

① “热词”,即“热门词语”或“热点词语”,从形式上看,包括“词”和“短语”,但无论是媒体还是学界,大多以“热词”称之。

② “轻轨”,现可用来指所谓的“轻微出轨”现象,一般是精神上的出轨行为。

③ “穷游”,现可用来指到最贫困、经济最不发达地区旅游。

④ 由于新浪微博官方并未提供微博热搜榜的历史查询,我们利用的数据来源于大数据营销服务商“云合数据”开发的“热搜神器-热搜榜历史随便查(http://www.enlightent.com/research/rank/wei-boSearchRank)”功能。数据采集时间:2019年4月8日。

⑤ 数据来源于百度指数;时间范围:2017年12月到2019年4月。

猜你喜欢
集体行动佛系网民
几百万鲱鱼的集体行动
Z世代:拒绝内卷,不再佛系
法系妈&佛系爸
别让“佛系”成为你不努力的借口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佛系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微博时代:参与集体行动对群体情绪和行动意愿的影响
什么帖子容易被“小秘书”删除
集体行动的博弈分析:基于相对公平相容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