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治疗帕金森病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2020-07-03 05:13王晓红迟景宏丁丽赵晓静高峰蒋莱于洋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帕金森病病症康复训练

王晓红,迟景宏,丁丽,赵晓静,高峰,蒋莱,于洋

(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帕金森病属于当前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病变,在老年人中发病概率较大,当前,我国帕金森病患者大都为散发病例,我国仅仅有不足十分之一的患者存在家族史。 据分析,帕金森病症发病原因主要与遗传、环境及老化3 种因素相关[1],患者发病后,经常会出现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姿势障碍及运动迟缓症状。 由于我国生活水平及人们生活习惯的不断改善,帕金森病发病逐渐趋于年轻化[2],且大部分患者会出现下肢运动功能异常情况,导致患者正常行走过程中出现前倾前屈情况,影响正常生活。 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对患者病症干预是十分重要的,该实验就对帕金森病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病症应用康复训练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论述分析。以2017 年10 月—2019 年10 月为研究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68 例帕金森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纳入实验研究范围, 应用等量数字随机方式分组,实验组中,男女比例18:16,最大与最小年龄为82 岁和49 岁,年龄均值为(69.25±3.12)岁;对照组中,男女比例19:15,最大与最小年龄为84 岁和50 岁,年龄均值为(69.33±3.45)岁,纳入标准:(1)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研究协议;(2)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确诊为帕金森病病症;(3)患者年龄均在45 岁以上。 排除标准:(1)排除认知功能障碍、精神异常、意识模糊、思维不清的患者;(2)排除依从性差患者;(3)排除肢体功能严重障碍的患者。 一般资料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进行临床治疗。 实验组应用康复训练方式进行干预,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1.2.1 基础康复训练 根据患者的病症情况建立对应的训练档案,由护理人员负责对患者的基本信息情况进行记录,主要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文化程度、病症严重程度、临床联系方式等进行记录,根据患者机体耐受程度,合理制订训练计划,合理规划每日训练时间,以在保证患者机体舒适程度的基础上,发挥最佳训练效果。 根据治疗师的意见,对患者进行基础康复训练, 训练内容主要包括被动牵伸患者的下肢、耐力训练、肌肉强度训练、肢体平衡训练及步伐步态训练[3],在训练过程中,必须合理把控训练时间,保证训练时间不超过50 min,每周训练5 次,连续进行为期12 周的基础康复训练。

1.2.2 缓慢下蹲式康复训练 令患者背部与墙壁紧贴,保持直立状态,分开患者的双脚,使其与患者肩部保持相同的宽度,告知患者双手保持平举姿势,令双手紧握助步器,将身体的中心放置于上肢位置,深深呼吸后,弯曲髋关节与膝关节,逐渐下蹲,在下蹲过程中必须保持躯干与墙面紧贴哦, 待膝关节弯曲角度达45°左右后,维持下蹲姿势在10 s 左右,缓慢起身后,伸直膝关节,收回双手,逐渐放松身体,在此过程中,应从患者耐受程度出发,合理选择膝关节及髋关节的屈曲角度,并根据训练情况,逐渐增加患者关节屈曲度[4],反复重复10 遍上述训练过程,每日进行3 次。

1.3 观察指标

采用FMA 运动功能评价表对患者下肢功能运动情况进行评分,分数与患者的下肢功能运动情况成正比,分数为34 分制[5]。

采用CSI 临床痉挛指数表对两组患者的肌肉张力情况进行测量, 分数为16 分制, 主要从肌腱反射情况、肌肉张力情况及肌肉阵挛情况3 个方面进行评价分数与患者的肌肉张力成正比。

采用10 m 步行试验、6 min 步行试验和起立-行走试验对患者的行走能力和平衡能力进行测量。

1.4 统计方法

将两组效果录入SPSS 22.0 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检验行t,表示用(±s),计数资料表示用[n(%)],检验行χ2,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下肢运动功能及临床痉挛指数

经研究,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及临床痉挛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下肢运动功能及临床痉挛指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下肢运动功能及临床痉挛指数对比分析[(±s),分]

表1 下肢运动功能及临床痉挛指数对比分析[(±s),分]

下肢运动功能治疗前 治疗后临床痉挛指数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n=34)对照组(n=34)t 值P 值17.55±2.66 17.61±2.71 0.092 0.927 26.18±4.25 20.69±3.98 0.498 0.000 5.11±0.62 5.23±0.71 0.742 0.461 8.15±2.66 12.37±3.25 5.859 0.000

2.2 行走能力及平衡能力

经研究, 实验组的10 m 步行试验、6 min 步行试验和起立-行走试验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行走能力及平衡能力对比分析(±s)

表2 行走能力及平衡能力对比分析(±s)

组别10 m 步行试验(s)6 min 步行试验(m)起立-行走试验(m/s)实验组(n=34)对照组(n=34)t 值P 值9.89±2.03 13.11±1.95 6.670 0.000 218.63±36.69 291.47±41.25 7.693 0.000 0.72±0.18 1.11±0.35 5.778 0.000

3 讨论

帕金森病极易导致患者出现功能障碍病症,患者多发运动功能障碍、心理情绪异常及认知障碍,下肢功能障碍属于常见表现,患者会出现肌肉僵硬、稳定性震颤、姿势异常及步态异常等多种表现,肌强直患者的运动关节阻力会增加,四肢、躯干及颈部肌肉均可出现强直症状, 导致患者形体姿势出现屈曲情况。对患者的正常迈步、行走产生严重负面影响,患者迈步难度较大,步态表现为拖行状态,步态较为慌张,在行走时可见头部及躯干部位前倾情况,膝关节、踝关节及髋关节屈曲度有所下降,步幅下降,所以在行走过程中跌倒风险增加。 随着患者病症严重程度的增加,患者的机体会出现僵硬情况,步态呈现冻结状态,病症严重患者的正常行走能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只能卧床休息[6]。 当前,我国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临床研究表明,康复治疗方式有利于改善患者功能障碍情况,减少病症对患者神经产生的继发性损伤。 康复训练方式较多,主要从患者机体耐受程度出发,根据患者临床情况,制订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计划,比如,被动对患者的下肢进行牵拉,合理进行平衡训练、肌肉训练、耐力训练等,以恢复患者下肢正常功能。 此外,缓慢下蹲式训练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领域,该训练方式的训练方法简单,极易被患者所张傲,有利于使患者在下蹲过程中锻炼下肢肌肉的力量,改善膝关节、踝关节及髋关节的僵硬程度,在缓慢下蹲时,能够提升患者关节与肌肉之间的协调能力,有利于提升患者的行走能力和控制下肢的能力。 该训练方式还有利于锻炼患者的下肢肌肉、骨骼、韧带及关节,调节患者的平衡感,能够从患者机体情况出发,使患者根据自身适应能力和机体情况,自主下蹲,自主控制下蹲深度及下蹲时间,训练方式安全可靠,不会加剧患者机体疼痛和不适感,有利于提升患者配合治疗的依从性。 在训练过程中,逐渐增加训练轻度,有利于逐渐提升下肢肌肉的力量,改善肌肉张力,能够有效恢复患者关节的功能,且该训练方式不受时间和位置限制,在家属或者护理人员监督下,患者可独立完成,通过长期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下肢功能,优化患者的预后质量[7]。

研究表明,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及临床痉挛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下肢运动功能(26.18±4.25)分及临床痉挛指数(8.15±2.66)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10 m 步行试验(9.89±2.03)s、6 min 步行试验(218.63±36.69)m和起立-行走试验结果(0.72±0.18)m/s 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治疗后,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明显提升,患者的行走及平衡能力也有所提升,康复训练方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下肢功能障碍情况。

综上所述,对帕金森病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病症应用康复训练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帕金森病病症康复训练
手抖一定是帕金森病吗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炙甘草汤,适用于哪些病症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青春期病症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帕金森病科普十问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帕金森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