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康复护理联合康复训练在脑血管病肢体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2020-07-03 05:13周媛媛董美玲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康复训练肢体

周媛媛,董美玲

(青岛市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东青岛 266000)

由于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模式的变化,使得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脑血管疾病已然成为威胁老年人群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其发病率也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据统计[1]:我国75%以上的脑血管病患者伴以神经功能障碍,特别是肢体障碍。 就目前而言,临床对于脑血管病肢体障碍者多采用推拿、中药、针灸以及康复训练等康复干预,但是尚未明确具体的康复干预方法[2-3]。 因此,寻求一种简单有效的护理方法来改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是目前临床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故该次实验尝试对该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1 月间收集到的脑血管病肢体障碍患者给予无缝隙康复护理联合康复训练,取得显著效果。 现作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将知情同意自愿入组的脑血管病肢体障碍患者纳入该项试验, 共计80例。 将这80 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病例40 例。对照组:男性病例占据57.50%(23/40),女性病例占据42.50%(17/40),年龄介于48~62 岁之间,中位数年龄为(55.62±4.85)岁;观察组:男性病例占据55.00%(22/40),女性病例占据45.00%(18/40),年龄介于49~60 岁之间,中位数年龄为(55.60±4.87)岁。 将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基础性资料录入统计软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价值。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护理内容包括营养脑细胞、降颅内压、预防脑水肿、改善脑循环以及常规康复护理。

观察组予以无缝隙康复护理联合康复训练干预:(1)制定护理责任制度,分组针对护理,分组人员分别为配备管床护理人员、倒班护理人员以及无缝隙康复护理小组, 同时针对每个护理人员进行职业分类,做好行为规范,及时了解患者实际需求,并将其与病房的工作特点相结合来安排日常任务和班次;在整个护理过程中,重点关注护理服务,并给予接口对接服务;为患者给予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及时掌握患者内心需求,注重患者知情权和参与权,及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护理期间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4];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力度,制定考核标准和管理制度,做好护理流程的优化工作。 (2)中医浸足:所用中药剂为白芷、当归、乳香、没药以及川芎,将其制作成浓缩颗粒剂,无需煎煮,直接放于40℃~50℃自来水中,水量10 000 mL即可,将患肢浸泡在水中[5]。 (3)康复训练:做好肩关节被动运动,如前屈、内收、外展、外旋等,注意训练力度,防止牵拉关节;加强手关节活动,协助患者做主动运动,如十指相扣,缓慢上举、屈肘;指导患者桥式运动和下肢屈曲训练,以屈髋屈膝动作为主;协助患者翻身、坐位练习,随后缓慢过渡至站立和行走训练,切勿着急[6];鼓励患者日常自主穿脱衣物,洗漱。

1.3 观察指标

根据《Fugl-Meyer 运动功能量表》[7]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采用5 分制,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越好,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主要评价指标包括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4 项,其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完全恢复,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不见即为痊愈;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基本得以恢复,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不见即为显效;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有所好转,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即为有效;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临床症状未见任何变化,甚至加重即为无效。 总有效率是痊愈、显效和有效例数与总例数的百分比值。

1.4 统计方法

将该次实验数据统一录入SPSS 23.0 统计学软件中,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数据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研究结果为: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比较发现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2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

研究结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护理前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细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较[(±s),分]

组别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40)观察组(n=40)t 值P 值2.03±0.32 2.04±0.46 0.112 9 0.910 4 2.91±0.45 3.69±0.32 8.934 0 0.000 0

3 讨论

脑血管病是目前神经科和神经外科常见的脑部血管疾病,如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脑动脉炎、脑动脉瘤以及脑卒中等,其共同点就在于脑组织缺血或者出血性意外,死亡风险和致残风险均较高[8]。 虽然这类疾病的死亡率出现了下降趋势,但是仍有大量患者治疗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无法更好的协调自身机体能力和控制主动运动能力,继而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无缝隙康复护理就是积极找寻整个护理服务过程中所存在的所有缝隙,确保整个护理服务工作更加规范化和合理化,让护理人员更为明确自身的主要职责和工作;与此同时,该项护理服务中实施弹性排班制度和分组管理制度均能够更好的优化护理服务流程,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及时了解自身疾病知识[9]。 在该实验中,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明显较对照组80.00%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差异并不明显,但护理后观察组(3.69±0.32)分肢体运动功能改善状况优于对照组(2.91±0.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以说明将无缝隙康复护理应用于脑血管病肢体障碍患者中的效果极佳,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观察组通过一系列的康复训练也可在很大程度上加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确保患者日常基础生活能力,从而有助于提升其生活质量。 除此之外,中医浸足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肢体障碍,白芷具有祛风湿、活血排脓、生肌止痛的功效;当归具有活血养血、止血止痛的功效;乳香具有消炎防腐、通经止痛以及消肿生机的功效;没药具有活血止痛和消肿生机的功效; 川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将这些中药材联合使用,可更好的达到活血、止痛之疗效,进一步加快患者康复速度[10]。

综上所述,无缝隙康复护理联合康复训练对脑血管病肢体障碍患者临床效果显著,特别是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状况方面具有更优的效果,属于临床切实可行的护理模式。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康复训练肢体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