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芳
(南宁市第七人民医院,广西南宁 530012)
急性脑梗死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属于一种脑血管疾病,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死亡率及复发率[1]。 此类疾病不仅会对患者的生活状况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增加患者治疗费用,给患者家庭经济造成一定影响。 因此,必须选取科学有效的康复策略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有效治疗。 基于此,笔者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不同时间窗应用朱琏针刺手法联合内科基础治疗进行探索,获得了较好疗效,以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为研究段,现报道如下。
选取50 脑梗死患者作为该次研究样本, 通过数字表分组原则,分为早期(12~36 h)治疗组(n=25)、晚期(168~192 h)治疗组(n=25)两组,早期治疗组男性12 例,女性13 例,年龄45~75 岁,平均年龄(63.24±15.4)岁。 晚期治疗组男性14 例,女性11 例,年龄43~78 岁,平均年龄(64.21±12.4)岁。 两组年龄、病情程度比较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共同采用的治疗方式为常规治疗,具体如下:(1)依达拉奉注射液(生产批号为:H20080056)用法:30 mg ivdrip q12 h;(2) 注射用奥扎格雷钠针(生产批号:H20063853) 用法:80 mg ivdrip q12 h;(3)阿司匹林肠溶片(生产批号:J20130078)用法:100 mg po qd;(4) 阿 托 伐 他 汀 钙 片 (生 产 批 号:H20051408)用法:20 mg po qn。 早期治疗组和晚期治疗组分别于患者发病后12~36 h 和7 d 后展开朱琏针刺治疗。 针刺取穴:患侧:风池、新设(位置:风池穴直下,第四颈椎旁开约3.3 cm,斜方肌外侧凹陷处)、天柱、肩中俞、巨骨、曲池、新义(桡骨粗隆与尺骨粗隆之间,肘前折量二节,同手三里穴平高)、外关、阳池、合谷、环跳、秩边、梁丘、足三里、太冲、肾俞、大肠俞、关元俞等。 健侧:曲池、外关、足三里、悬钟、三阴交、肺俞、肾俞、大肠俞、中脘、关元。 操作:瘫痪侧肢体以朱琏兴奋法二型手法治疗, 每次上肢取4 穴, 下肢取4穴,躯体取2 穴,刺入捻进法进针,然后行短促的提插、捣针,浅刺、速刺,患者有胀、酸感或短时麻、触电样感觉。 留针5 min,期间行针1 次,迅速抖出法起针。取针后,取针刺的穴位上肢1 个,下肢1 个,做雀啄灸50 下。 针灸2 次/d。 此外,除针灸瘫痪侧的肢体外,同时以朱琏抑制法二型手法针灸健侧肢体及躯体部分的穴位,每次取4 穴,缓慢捻进针法进针,然后平稳捻针,捻捻留留,患者有轻度的酸胀、麻或有触电样感觉,留针20 min,期间行针1 次。 轻捻提出法起针。 每3 d 针灸1 次。 再取1 个穴位做温和灸15 min。 疗程:10 次为1 个疗程,共观察3 个疗程。
1.3.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参照组所有参与该次研究的脑卒中患者均利用NIHSS 评估患者神经缺损情况。
1.3.2 日常生活能力(ADL)的评分 采用Barthel 指数评分法[2-3]。 若评估过程中可正常大小便、进食、穿衣等日常行为得到明显改善则表明患者具备较高的日常生活能力,评估方式为百分制,分值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成正相关。
1.3.3 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标准 主要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药物症候积分进行评估,若30%为基准,若症候积分在30%则表明此次治疗结果为无效,若症候积分在30%以上95%以下则表明此次治疗结果为显效。 若症候积分超过95%则表明此次治疗结果为治愈。
采用专业的SPSS 18.0 统计学软件分析急性脑梗死不同治疗方式调查数据,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检验方式为χ2检验用[n(%)]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s)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早期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较于晚期治疗评分得到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数据对比详情见表1。
表1 对比应用不同治疗方式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分]
表1 对比应用不同治疗方式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分]
注: △与治疗前比较P<0.05; * 与晚期治疗组比较P<0.05。
组别治疗前 治疗后早期治疗组(n=25)晚期治疗组(n=25)t 值P 值16.04±8.37 15.68±6.99 0.293 4 0.770 4(7.76±5.20)△*(11.12±6.21)△2.074 1 0.043 5
治疗后,早期治疗组Barthel 评分明显处于较高水平,晚期治疗组Barthel 评分明显较低水平,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Barthel 评分数据对比详情见表2。
表1 对比早期治疗组和晚期治疗组的Barthel 评分[(±s),分]
表1 对比早期治疗组和晚期治疗组的Barthel 评分[(±s),分]
注: △与治疗前比较P<0.05; * 与晚期治疗组比较P<0.05。
组别治疗前 治疗后早期治疗组(n=25)晚期治疗组(n=25)t 值P 值49.60±22.12 51.60±22.63 0.316 0 0.753 4(74.60±16.13)△*(64.20±18.91)△2.092 1 0.041 7
早期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较之晚期治疗组具有明显优势,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有效率对比详情见表3。
表3 对比早期治疗和晚期治疗组的中医症候疗效[n(%)]
急性脑梗死是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脑功能受损引发的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致使患者相关神经细胞功能发生障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朱琏针刺手法创立学者为朱琏,是当代著名的针灸学家[4-5],主要根据大脑皮层活动兴奋与抑制原理提出,属于大脑皮层活动的两个过程,通过此原理采用的针刺手法可有效刺激大脑皮层,调节大脑皮层的失衡,从而促进神经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 该研究显示,患者急性脑梗死发作后,需首先应用内科治疗方式进行治疗,随后再应用朱琏针刺治疗,应用此种治疗方式需严格把控治疗时间, 于12~36 h 的治疗效果较之第7 天开始应用明显较好,开始应用朱琏针刺治疗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越早干预脑梗死患者大脑皮层的失衡,越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