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高职师范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与对策
——一项基于校本数据的调查

2020-07-03 07:27赵艺真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深度融合信息化

赵艺真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0)

2016 年6 月22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通过融合创新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效能。要通过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融合,强化教育信息化对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的服务与支撑,强化将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放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来设计和推进[1]。”由此,教育信息化的脚步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显著,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刻不容缓。而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教师的作用格外关键。高职师范教育作为培养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主要途径之一,其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深度直接影响到未来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从另一方面看,信息技术与高职师范教育的深度融合对高职师范课程与教学改革深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重要意义。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脚步加快,出现了不少关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2-5],但大多是学者们从较为宏观的层面所作的探讨,具体到高职师范教育教学则较少。另外,已有的研究多从理论层面进行探讨,实证研究较少。本研究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信息技术与高职师范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从现状中分析当前信息技术与高职师范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结合现状提出建议与对策。

1 调查研究

1.1 调查问卷的编制

本研究的问卷以自编为主,笔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教师代表访谈和小范围预调查的方式,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最终设计了含有21 个问题项的调查问卷——《信息技术与高职师范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调查(学生卷)》,问卷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认知维度、实践维度和效果维度,具体来说,就是学习者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认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效果与评价。问卷设置全部为单选题,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形式编制。

1.2 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

信度分析主要用于研究定量数据(尤其是态度量表题)的回答可靠性。为了对调查问卷进行信度检测,我们先选取了小范围样本进行了前测。信息技术与高职师范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调查总量表和各维度分量表的信度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信度检验结果表

从表1 可知:问卷总的信度系数为0.928,大于0.9,各维度分量表的α 系数也均在0.9 之上(α系数大于0.9 代表信度非常好),因而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很高,问卷可以用于正式测量。

1.3 调查问卷的发放

调查问卷的发放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在校学生为对象,通过二维码或链接发放的形式共发放问卷220 份,其中有效问卷202 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82%。被试样本涉及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师范生,具体调查样本见表2。

表2 样本情况表

2 数据信息统计与分析

2.1 学习者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认知

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手段比较熟悉,分别有47.03%、35.64%、6.44%的学生选择的“一般熟悉”、“比较熟悉”和“非常熟悉”。在被问及“教师使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如学习通、蓝墨云班课等)进行教学的频率”时,33.66%的学生选择的“经常使用”,46.04%选择的“较常使用”,只有1.49%的学生选择“不太使用”,没有学生选择“从不使用”。这些数据一方面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有初步的认识,对一些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平台也有所了解;另一方面也表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教师较为普遍的使用。

从表3 发现,在调查同学们对“教师上课时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这一命题的态度时,55.45%的学生选择了“比较赞同”,11.39%的学生选择了“非常赞同”,即超过半数的学生是赞同这一说法的。这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内涵并不了解,只是简单的把教师上课时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等同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表3 学生对“教师上课时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的看法

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常用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平台有初步的认识,但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太了解,这反映了教师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的认知有偏差,如同学生一样,简单的把上课时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等同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而这种融合更多的只是形式上的融合。

2.2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情况

本研究通过对学生的调查,试图从学习者的角度了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过程中教师的实践情况。第4~6 题是从“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或平台给学生布置课前任务,让学生自主完成”到“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或平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再到“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或平台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来考察教师平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方式。从调查结果来看,在202 位调查对象中,只有6 位学生选择的教师不太使用和不使用信息化教学平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有13 位学生选择了教师不太常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或平台给学生布置课前任务。相对来说,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或平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的频率较高,而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或平台给学生布置课前任务,让学生自主完成的频率较低。由此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将信息化教学手段融入教学,并且常用于课堂中学生的交流讨论。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平时在课堂上不主动发言的学生也有“舞台”展示自己,教师也可以通过平台了解到每位学生的看法,从而调适自己的教学。另一方面也说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还不深入、不全面,教师只是课上会使用到信息化教学平台,而课前的使用频率较低,信息技术带来的丰富的线上课程资源也常被教师忽略,“信息化教学”在一些教师的眼中变成了应付上级检查的任务,是课堂上必须走的“过场”。

如果将教材中的知识笼统地分为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58.41%的学生认为教师经常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来处理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47.42%的学生认为教师经常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处理教材中的程序性知识。从调查结果来看,教师更常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处理“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

在教学评价方面,超过半数的学生(68.31%)认为教师较常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或平台来检验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来检验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教师来说更加省时省力,教师也能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整合学生本学期的各种表现,从而对学生给予更加公正客观的评价。

2.3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效果与评价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基本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超过半数的学生(55.45%)认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对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作用比较大。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情境式的教学环境和富媒体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用较大,而对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的作用不是很大,从调查结果来看,只有不到半数的学生(44.56%)认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对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作用比较大,因此,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高效学习,是今后教师需要多加思考和研究之处。

第11~13 题是调查学生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对教学的三维目标达成的作用”的看法,是从学生的切身体验来考察教师的课堂效果。从学生视角来看,相对来说,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对教学的知识目标的达成作用更大,能力目标次之,素质目标最后。说明教师更多地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来处理教学的知识目标,很多教师都会运用信息技术合理地呈现知识、分析知识、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和教师素养也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不能忽视的重要部分。

在被问及“你认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对自己现在或今后的教学实践借鉴意义大吗?”,从表4 可以看出,50.5%的学生选择了“比较大”,15.84%的学生选择了“非常大”,选择“不太大”和“不大”的学生人数比例分别为3.96%和0.99%。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对自己现在或今后的教学实践的借鉴意义比较大。特别对于师范生来说,其教学实践技能的习得一方面会通过模拟实习和练习获得,另一方面也能通过模仿自己的教师习得,许多师范生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习惯都会受到自己曾经的教师的影响。

表4 学生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对自己现在或今后的教学实践借鉴意义的态度

3 启示与建议

3.1 营造智能化教学环境,开发立体化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

智能化的教学环境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保障。《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中也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智能教育,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建设。”在之前的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上课时使用较多的智能化设备就是手机,该学校虽然实现了网络接入,但多媒体教学设备较为陈旧,网络教室、智慧教室、试听教室的数量还远远不够。因此,要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首先学校要加大对信息化教学设备硬件的投入,基本保证每位教师和学生上课时能轻松灵活地连接线上的各种资源,优化教学环境,这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其次,学校需要致力于推进优质资源共享,包括开发和分享课程、教学资源和信息化教学平台资源等。随着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发展,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也在朝向立体化的方向发展,如数字教材、课程网站、课程资源库等,课程资源呈现的形态也逐渐多媒体化和多样化,因此,教师在建设和开发课程资源时,也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诸如视频、音频、动画、图像类的课程资源,这样的课程资源能为学生带来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3.2 结合师范教育特点,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重视线下”的混合式教学

学校教育的核心在课堂教学,因此,要想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就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而变革教学模式则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创新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变革教学结构,通过对教学系统中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的重组改造,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从而将教师的角色从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策划者。

混合式教学是信息时代催生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如我们熟知的“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兼顾“线上”和“线下”的教学,将“线上”的网络课程资源与“线下”的师生互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邓奕华通过实证研究也证明了大部分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持积极肯定的态度[6]。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线上课程资源,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和任务点的设置鼓励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自学、讨论、巩固,让学生在没有教师时也能充分思考、拓宽眼界,在课上教师也可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延伸讨论,解决学生网络学习时的疑点、难点,这样引导学生对头脑中已有“图式”不断地进行“反刍”,从而实现教师、学生、知识之间的多重交互。另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中的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监测学生的学习状态,针对学生的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支持,以期帮助学习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然而,教师教育类专业的课程在使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时教师要格外注意其专业特性,不能生搬硬套,有些教师在尝试混合式教学时过分依赖信息技术给自己教学带来的便利,有的甚至用学生“线上”的学习取代了“线下”的教师教授、师生互动,这些都是极其危险的“行为”。因为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性就是“人文性”,人文性是教师教育课程的显著特征,对未来教师教育价值观的引导和专业精神与责任的培养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使命和目标[7]。在线学习或许能帮助学生解决“陈述性知识”方面的问题,而教学技能等实践性强的“程序性知识”光通过在线学习肯定是不足以为学生掌握的,这里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线下”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线下”的教学,教师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方式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另一方面也能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教师的教学技能,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实现教学的教育功能。

3.3 创新三维一体培训形式,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教师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所有新的理念、方法、技术等都离不开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关注教师的成长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至关重要。

认知是实践的基础,科学正确的认知能为实践指引正确的方向。教师的信息素养概括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8]。从前文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教师对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本质的理解还比较浮浅,在信息化教学实践过程中也问题频出,这充分说明了教师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因此,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大对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认真研究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的政策手段,从教师的切实需要和困惑出发组织各级各类的信息化教学培训。培训形式尽量多元化,把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结合起来,可以由单位组织集体学习,也可以组织教师参加研修班或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或学术讲座,还可以组织教师到教学、科研单位进修。不管是何种培训形式,都可以将集体培训、小组研讨、个人教学实践与反思结合起来,通过集体培训增长教师的信息知识,通过讨论实践培养教师的信息能力,通过反思提高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通过这种三维一体的培训形式将教师培训与教学实践有机融合,教师在实践中会发现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变“被动培训”为“主动学习”,从而在行动中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3.4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过程性评价,发挥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科学高效的教学评价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动力。教学评价通常被一些教师视为教学“跑道”的终点,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工具。事实上,教学评价既是教学的终点,也是教学的起点。通过教学评价,不仅能够检验教学效果,还可以为新的教学指明方向,是教学的动力源泉。

从前文的调查数据可以发现,许多教师会使用信息化教学工具来帮助自己评价学生,不过这种评价主要还是终结性评价,这和之前传统的“纸笔测验”评价相比,也不过是换了种评价形式。要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评价中的作用,教师就要根据教师教育课程的特点,充分利用好信息化教学工具和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各种功能,把学生的课前自学,课上签到、答题、讨论、互动、课后作业等环节的数据整合起来,多频次、多方式的给予学生评价,还可以将对学生的个人评价、小组评价以及学生互评结合起来,全面考虑每位学生的表现。通过这种过程性评价,教师能及时监测学生的学习,也能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另外,除了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也能够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借由信息化教学工具来评价教师,这既保障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能让教师迅速获取学生的反馈,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猜你喜欢
深度融合信息化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月“睹”教育信息化
融合菜
月“睹”教育信息化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融合》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