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花
(山东省平邑县平邑卫生院,山东平邑 273313)
病毒性脑炎是由病毒感染引发的炎症,是一种儿童危重疾病,会造成神经元损害,容易导致患儿遗留运动障碍、智力发育迟缓等后遗症,这些患儿回归家庭后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1]。 据统计,国内病毒性脑炎发病率为10.5/10 万人, 儿童发病率占据了大多数。 为了挽救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生命,提升患儿生活质量,需要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 为了分析病毒性脑炎患儿应用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 笔者对该院2017 年 6 月—2019 年 5 月收治的 61 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针对该院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按标准选择61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该次研究的对象,奇偶数随机分组,研究组31 例,对照组30 例。 研究组中男性17例,女性14 例;患儿最小年龄为1 岁,最大年龄为10岁,平均年龄为(5.84±1.01)岁;脑干型 18 例,弥漫型 7例,假肿瘤型6 例。 对照组中男性18 例,女性12 例;患儿最小年龄为1 岁,最大年龄为11 岁,平均年龄为(5.96±1.05)岁;脑干型 19 例,弥漫型 7 例,假肿瘤型 4例。 该研究已经伦理会批准,入组标准:(1)年龄均在12 周岁及以下;(2)经过CT 等检查符合病毒性脑炎诊断标准;(3)患儿家属均知情;(4)依从性良好。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慢性疾病;(2)认知功能障碍;(3)失访者。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进行比较。
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干预, 主要措施包括:评估患儿感染史、精神状态等;监测患儿体温、血压、血氧饱和度、面色等指标;协助患儿进食、排尿、个人卫生清洁;给予患儿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防止呛咳;遵医嘱给药,指导患儿家属遵医嘱用药[2]。
研究组患儿实施康复护理干预,除常规护理措施以外,还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制订康复护理计划。 根据患儿入院时护理评估结果以及临床检查结果确定康复训练计划,从智力、语言功能、肢体功能等方面确定计划。
第二,心理康复训练。 部分患儿容易受到家长等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情绪,在日常护理中细心观察患儿的情绪与心理状态, 主动与患儿沟通,多向患儿讲积极、乐观的故事,多鼓励患儿[3]。 当患儿严格按照医嘱服药、表现良好时,可以奖励患儿贴纸或者消毒处理过的小玩具等,使患儿可以更积极地面对治疗。
第三,智力恢复训练。 日常护理中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对患儿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进行评估,据此制定训练内容,如通过反复性阅读语句、学习等调动患儿思维,并从旁进行指导。
第四,语言功能康复训练。 对于年龄较小、无法正常沟通的患儿,通过小游戏以及播放音乐等方式提高患儿对语言的认知能力, 使患儿语言功能尽快恢复。对于年龄较大、具有一定沟通能力的患儿可以训练其读简单的词、词组、短语最后再到短剧,循序渐进进行康复训练。
第五,肢体康复训练。 患儿住院期间协助患儿更换体位,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流通,每次按摩时间为20 min 左右[4]。指导患儿合理进行肩关节、腕关节等肢体锻炼,指导患儿进行屈肘、握拳等训练,每次训练15 min 左右,之后逐渐增加运动量。
护理并随访3 个月,观察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运动功能评分、治疗总有效率生活质量以及预后伤残发生率。
运动功能评价采用康复治疗运动功能评估表进行评定,包括15 项评定内容,每项两个功能等级,满分为30 分,分数越高表明被试者运动功能越好。
生活质量评价采用PedsQL4.0 量表进行评定,4岁以下仅有家长调查用表,其余年龄段均有患儿与家长双份量表,主要从心理、社会、角色、生理4 个方面进行评价,分数越低表明被试者生活质量越差。
应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包处理61 例患儿资料。 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以()、[n(%)]表示,采用 t 检验与 χ2检验。 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期间,研究组惊厥、意识障碍等症状改善时间比对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表1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组别 意识障碍 惊厥 神经障碍 肢体障碍研究组(n=31)对照组(n=30)t 值P 值1.02±0.14 4.06±0.15 3.945<0.05 2.17±0.35 5.93±0.31 4.026<0.05 6.83±4.18 13.26±4.21 4.372<0.05 8.39±3.41 16.12±3.46 4.093<0.05
治疗前,两组患儿运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分]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n=31)对照组(n=30)t 值P 值13.46±2.91 13.28±3.02 0.012>0.05 20.53±2.28 16.19±2.16 3.985<0.05
治疗前,两组患儿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表4。
表3 两组患儿护理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儿护理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组别 生理 社会 情感 角色研究组(n=31)对照组(n=30)t 值P 值42.74±6.39 41.86±6.42 0.005>0.05 51.03±4.35 50.92±4.28 0.011>0.05 53.21±5.22 53.35±5.08 0.008>0.05 40.14±4.74 40.91±4.68 0.009>0.05
表4 两组患儿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患儿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组别 生理 社会 情感 角色研究组(n=31)对照组(n=30)t 值P 值54.08±5.11 47.26±5.02 3.895<0.05 68.27±4.32 58.98±4.61 4.306<0.05 65.36±2.85 59.02±2.77 3.769<0.05 63.25±3.29 49.04±3.41 4.081<0.05
研究组患儿预后伤残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5。
表5 两组患儿预后伤残率比较
脑炎是指脑实质的炎症, 通常表现为一系列症状,包括发烧、头痛、意识模糊、癫痫、个性改变、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和昏迷,脑炎常伴有覆盖大脑和脊髓的膜的脑膜炎和炎症。 脑炎可由微生物病原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直接感染引起,也可通过免疫介导引发,前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5]。 病毒是引起脑炎的重要原因,单纯疱疹病毒(HSV)-1 是致死性散发性脑炎最常见的病毒,但与脑炎有关的其他病毒包括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甲型流感病毒等。 病毒性脑炎具有起病急、进展快、致残率高的特点,需要及时治疗。 有文献报道, 约有两成病毒性脑炎患儿还伴有心肌炎、心肌缺血等疾病,若护理不当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患儿死亡。
常规护理干预重视对患儿精神状态的评估、用药管理、饮食与环境护理,虽然可以改善患儿的症状,但对患儿语言功能、 肢体功能的锻炼没有足够关注,因此不少患儿在护理后仍会出现语言障碍、肢体障碍等后遗症,给家庭与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6]。 康复护理干预应用于病毒性脑炎护理中可以有效弥补常规护理干预的不足,根据护理评估结果与观察情况针对性地为患儿制定语言、肢体等康复训练计划,有目的、合理地开展康复训练,促进患儿运功功能恢复。 在该研究中,治疗后,研究组患儿运动功能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研究组惊厥、意识障碍等症状改善时间比对照组更短,研究组患儿预后伤残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病毒性脑炎患儿应用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更快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可以有效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恢复患儿运动功能,减少患儿伤残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