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神经康复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中的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2020-07-02 07:12黄蕾高宁张广萍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急性期肢体脑梗死

黄蕾,高宁,张广萍

(大庆油田总医院康复科,黑龙江大庆 163000)

由于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加剧,脑梗死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大多数患者发病后对语言功能和肢体功能有明显损害,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出现严重的下降,也给家人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 发病后超早期的溶栓和恢复血供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病情,但在急性期,即发病1 个月内,需要尽可能地恢复患者的神经、肢体运动功能,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该文通过观察 2016 年 10 月—2019 年 9 月收治的 100 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治疗情况,分析早期神经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效果,并将研究结果进行叙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收治的100 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纳入该次的研究范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50 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1 例, 女性患者19 例; 年龄最小53岁,最大 71 岁,平均年龄(62.4±2.6)岁;病程 3~9 d,平均病程(5.8±0.7)d;左脑病变 23 例,右脑病变 21 例,脑干病变6 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2 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最小 52 岁,最大 72 岁,平均年龄(62.5±2.8)岁;病程 3~10 d,平均病程(5.9±0.8)d;左脑病变 22例,右脑病变20 例,脑干病变8 例。 对比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变部位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符合我国2018 年脑血管病大会上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且经影像学检查有明显病灶;(2)年龄≥50 周岁,距离发病时间<20 d;(3)具有偏瘫、失语及认知障碍,但病情未继续进展;(4)该次研究已经被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和家属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1)合并有脑出血、颅内静脉血栓;(2)心脏病、肝肾功能严重异常、肺部感染;(3)既往患有精神疾病,无法配合研究;(4)双侧肢体瘫痪。

1.3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如清除自由基、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等药物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物理治疗、运动治疗等早期神经康复治疗,30 min/次,2次/d。(1)物理治疗:使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或者脑循环治疗仪进行治疗, 提高患者脑部的血液供应量,将处于休眠状态的脑神经细胞激活,缓解患者局部的肌肉痉挛、麻痹、抽动等症状。 (2)运动治疗[2]:由专业的运动治疗师指导、帮助患者进行。 ①体位的摆放:治疗师帮助患者将肢体摆放在功能位, 使肢体彻底放松,其中患侧卧位的摆放时间最长,其次是健侧卧位,时间最短的是仰卧位;督促和指导患者翻身,1次/d,并拍打患者背部,促进血液循环,避免长期固定的姿势引起异常体位。 ②卧位的训练:患者的双手十指呈交叉对握状态,用健侧肢体带动患侧的肢体,依次完成上举、放下,并放到腹前,循环进行3 次后,再开始做侧举、双下肢屈曲和桥式运动。 ③起—坐的训练:等患者的病情稳定后, 要及早开始进行主动的起坐训练,家属在床旁保护,患者患肢的膝盖屈曲,然后缓慢坐起,之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逐渐增加难度,直到患者可以起坐自如。 ④坐—站的训练:患者的下肢肌力恢复到3 级及以上候开始坐—站的训练,患者在治疗师的保护下,双上肢往前伸,头和躯干前倾、中心移到双脚之间,提起臀部,伸展髋关节和膝关节,站立后手扶着平行杠保护站立,将中心转移到患侧,并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延长时长。 ⑤步行的训练:患者可以站立且平衡较好后可以开始逐渐进行步行的训练,同时配合增加下肢肌力的训练。

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3 个月。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分]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分]

组别观察组(n=50)对照组(n=50)t 值P 值物质功能治疗前 治疗后49.34±5.45 49.35±5.46 0.178 0.859 61.76±6.34 52.26±5.14 8.109 0.000心理功能治疗前 治疗后38.34±3.62 38.31±3.65 0.057 0.955 57.43±5.64 46.26±4.55 11.057 0.000躯体功能治疗前 治疗后39.67±3.82 39.59±3.74 0.104 0.917 58.82±5.33 48.35±4.23 10.809 0.000社会功能治疗前 治疗后48.69±5.13 48.63±5.17 0.029 0.977 69.71±6.25 58.42±5.75 9.384 0.000

1.4 观察指标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制的 《卒中量表》(NIHSS 评分)分别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 个月末、治疗3 个月末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采取 《简化运动功能评分法》(Fugl-Meyer 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 个月末、治疗3 个月末的肢体运动功能情况,得分越高提示运动功能越好。

采用《生活质量测评表》(SF-36 评分)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物质、心理、躯体和社会功能进行评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量资料使用()表达,运用t 值检验;结果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NIHSS 评分的组间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 NIHSS 评分分别为(11.24±2.76)分、(11.25±2.78)分,区别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8,P=0.986)。治疗 1 个月末时,观察组患者的 NIHSS 评分为(5.36±1.48)分,对照组患者的 NIHSS评分为(7.15±1.92)分,观察组 NIHS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21,P=0.000)。治疗 3 个月末时,观察组患者的 NIHSS 评分为(2.72±0.81)分,对照组患者的 NIHSS 评分为(5.66±1.43)分,观察组NIHS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649,P=0.000)。

2.2 治疗前后Fugl-Meyer 评分的组间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Fugl-Meyer 评分分别为(46.38±5.42)分、(46.37±5.44)分,区别不明显(t=0.009,P=0.993)。 治疗 1 个月末时, 观察组患者的 Fugl-Meyer评分为(62.87±5.92)分,对照组患者的 Fugl-Meyer 评分为(57.65±5.74)分,观察组 Fugl-Meyer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4.476,P=0.000)。治疗 3 个月末时,观察组患者的 Fugl-Meyer 评分为(72.51±6.64)分,对照组患者的 Fugl-Meyer 评分为(65.29±6.47)分,观察组 Fugl-Meyer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507,P=0.000)。

2.3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组间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SF-36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 3 个月后,观察组患者 SF-36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所示。

3 讨论

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卒中,多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血氧性坏死引起,病死率、致残率都比较高,对患者的生活影响较大。 脑梗死急性期是指发病后1 个月内,介于超早期和恢复期之间,神经、肢体运动功能受损时间较短,此时进行有效的神经康复治疗措施对患者的恢复更加有利,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早期神经康复治疗可以增加病变神经元的数量,从而有效地提高重塑脑功能。 除此外,早期神经康复治疗还可以增加脑部的血流量,刺激病灶附近或健侧脑组织的作用[4]。 早期康复治疗还可以降低患者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导致的畸形,促进患者四肢运动功能的恢复,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5]。

该次研究显示,治疗1 个月末、3 个月末时观察组NIHSS 评分较对照组偏低,观察组Fugl-Meyer 评分较对照组偏高;治疗3 个月后,观察组患者SF-36 评分较对照组偏高。 提示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采取早期神经康复治疗可以增加病变神经元的数量、增加脑部血流量,运动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杜绝废用综合征,提高肢体运动的功能。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采取早期神经康复治疗的效果显著,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有效提高了后期患者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急性期肢体脑梗死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DWI结合ADC图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评价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急性期6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