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艳
(山东费县中医医院,山东临沂 273400)
根据人体解剖理论发现,盆底指盆膈,是由肛提肌、筋膜及尾骨肌共同构成的漏斗形肌板,并且其额状面呈现M 形,M 形中间V 字为盆膈且尖端为肛门。作为人体重要器官,盆底肩负着承托盆腔、腹腔内脏器及协调排便等自主活动的职责,一旦盆底功能异常或自身结构异常则极易引发功能性直肠群侯症[1-2]。 同时,受女性盆底间连接紧密性的影响,经妊娠及分娩后不同程度上损伤其盆底功能,存在引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可能性,甚至造成盆腔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等情况。 鉴于此,该文将该院于2018 年6 月—2019年6 月收治的96 名产妇作为研究的对象, 进一步重点探究妊娠及分娩对盆底功能的影响及早期盆底康复治疗的近期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此次纳入研究的96 名产妇, 所有产妇均符合足月单胎妊娠的标准,并且于知情条件下签署实验同意书,基本排除失语、合并精神疾病及合并严重肝肾疾病的情况。 以分娩方式为参照划分为2 组,即阴道顺产为对照组、剖宫产为观察组。 其中,对照组48 名产妇中年龄分布23~37 岁,平均年龄为(29.41±1.56)岁,平均体重(57.12±2.85)kg,初产妇 27 名、经产妇 21名;观察组48 名产妇中年龄分布24~38 岁,平均年龄为(29.42±1.57)岁,平均体重(57.13±2.86)kg,初产妇28 名、经产妇20 名。 2 组产妇一般资料上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意义。
1.2.1 检验 医务人员使用无菌橡胶手套伸入食指及中指,放置于产妇阴道后穹隆处1.5 cm 6 点钟方向位置及阴道外口内深处1~2 cm 处, 重点测定产妇分娩后盆底浅层肌力及深层肌力,再将左手放置于腹部感受产妇收紧盆底肌时是否收紧腹肌,以ANNAES 检验标准为参照进行全方位评估。 同时,选择由Phenix 公司所生产的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器,分别测定产妇的阴道压力、肌肉疲劳程度及盆底肌力,直至得出具体结果后分析妊娠及分娩对盆底功能的影响程度[3-4]。
1.2.2 治疗 医务人员开展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前,重点宣传盆底功能的保护方法,通过组织健康教育活动等方法帮助产妇及其家属全方位了解及掌握产后方面健康知识, 详细介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叮嘱产妇遵循医嘱,进行为期2 个月的功能性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治疗,不得脱离适当的盆底肌锻炼,指导产妇有目的性及有规律性收放阴道及肛门等部位,尽可能放松全身肌肉进行深呼吸。 同时,明确要求产妇每日开展Kegel 运动,即持续性收缩及放松盆底运动, 反复进行收缩肛门动作,每次收缩时间不得低于3 s, 每次持续锻炼时间不得少于30 min,尽可能每日锻炼2~3 组,或不刻意分组每日自行选择时间段收缩锻炼150~200 次。 此外,组织每周2 次的盆底肌电流刺激治疗,叮嘱产妇治疗前排空大小便且取半卧姿势, 将治疗头放置于产妇阴道内,以保证产妇无任何不适感及肌肉收缩明显为前提条件,渐渐提升刺激电流强度,再充分发挥生物反馈治疗的作用,控制治疗总时间长不得超过30 min。
纳入阴道压力、盆底肌疲劳程度、盆底肌力等指标,评估2 组产妇妊娠分娩后盆底的基本情况;并且以盆底肌力1 类、盆底肌力2 类及肌电压等指标为参照,对比产妇治疗前后盆底肌的恢复情况;数据差异越大,则说明盆底肌恢复情况越好。
该次使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其中计量资料使用()表示,并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合统计结果发现,分娩结束后2 组产妇阴道压力及盆底肌力均呈现下降趋势,说明2 组产妇分娩后盆底肌力处于疲劳状态,2 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情况[n(%)]
治疗前 96 例产妇,盆底肌力一类(1.03±0.46)级、盆底肌力二类(1.67±0.79)级、肌电压为(6.79±3.37)μV;治疗后,盆底肌力一类(4.28±1.13)级、盆底肌力二类(4.14±1.05)级、肌电压为(14.52±5.18)μV。 由数据可知,产妇治疗后盆底肌力一类、盆底肌力二类及肌电压均低于治疗前,2 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27、5.328、7.269,P<0.05)。
女性盆底属于连接密切的整体,由封闭骨盆出口多层肌肉及筋膜共同构成,可囊括直肠、尿道及阴道。有研究资料显示,妊娠及分娩不同程度上影响女性盆底功能,一旦治疗手段或护理方法不得当则可能出现压力性尿失禁,甚至引发盆底气管脱垂等疾病[5-6]。 同时,与其他各个阶段相比,产妇分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高发阶段,并且不同的分娩方式其盆底功能障碍影响也不尽相同, 例如:以阴道顺产为例其疾病发生率相对高于剖腹产。 为了改变产妇盆底功能状态,相关医务人员秉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综合考虑产妇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盆底障碍恢复方案, 尽可能开展早期康复治疗,方可取得令人满意的近期治疗效果。 早期盆底康复治疗的内容相对复杂,其治疗方法包括盆底肌锻炼、生物反馈治疗及功能性电刺激等,着重强调提升产妇盆底功能,大大增强产妇盆底肌力及肌电压。 此外,盆底功能可划分为张力支持功能、基础电生理功能、性功能及控尿功能等,意味着肌肉疲劳程度及盆底肌力是判断评估女性盆底基础电生理功能的主要指标。
目前临床诊断盆底功能障碍,往往选择神经生物电活动及盆底肌肉检测评估等方法,并且妊娠及分娩对于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存在着明显差异性,造成产妇妊娠分娩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发生原因趋向复杂,例如:是否接受阴道分娩、是否实施会阴侧切及新生儿体重超过4 kg 等。目前临床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以手术治疗为主要方法, 所取得治疗效果显著,但是其治疗成本相对高昂,可能引发泌尿系统感染或尿道损失等疾病。 早期盆底康复治疗提倡产妇尽早开展盆底肌训练,充分发挥生物反馈治疗、电击治疗及药物治疗的作用, 不止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更能最大限度消除医疗风险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总体成本投入。 该次研究中纳入2 组产妇,全面分析妊娠及分娩对于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结合统计结果发现,分娩结束后2 组产妇阴道压力及盆底肌力均呈现下降趋势,说明2 组产妇分娩后盆底肌力处于疲劳状态;此外,治疗后盆底肌力一类(4.28±1.13)级、盆底肌力二类(4.14±1.05)级、肌电压为(14.52±5.18)μV,和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说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方法具有颇高的应用价值;此外,国内有学者表示,采取早期盆底康复治疗方法, 可改善产妇的盆底肌力,使盆底肌力一类、二类均恢复至4~5 级,此次观察组数据与其相似;说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方法具备实施的科学性及有效性。
综上所述,妊娠及分娩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孕产妇的盆底功能,严重削弱孕产妇自身盆底肌力及阴道压力,大大增加其肌肉疲劳程度,而实施早期盆底康复治疗能取得令人满意的近期效果,可改善产妇的疲劳状态,增强盆底肌力及肌电压;所以,值得在临床领域中使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