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下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及满意度影响评价

2020-07-02 07:12李乡云刘永春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痉挛康复训练下肢

李乡云,刘永春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中医医院,山东临沂 276300)

脑卒中在中老年群体当中十分常见,患者在发病后有很大概率发生下肢肌痉挛这种并发症状,届时患者会出现下肢肌张力增高的情况, 并同时伴有阵挛、反射亢进、易疲劳、肌无力等临床症状,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患者的步行能力,进而对其下肢功能的恢复起到严重影响[1-2]。 该研究旨在对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下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及患者对所接受治疗方法的满意程度展开分析与探讨, 以2017 年9 月—2019 年1月为研究段,研究详情如下。

1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2 例脑卒中下肢肌痉挛患者纳入该次研究, 全部患者均为脑卒中发病初期,仍存在一定的步行能力,MAS (Ashworth 痉挛评定分级)评定结果为1 级以上,排除具有严重高血压、糖尿病、肝功能不全、认知、精神障碍、无法配合治疗者。 以患者入院顺序的奇偶性为依据将其交叉分为对照组(41 例)与研究组(41 例),对照组患者中 24 例为男性、17 例为女性, 年龄最大的75 岁, 年龄最小的52岁,年龄均数(62.94±7.63)岁,病程最长的 60 d,病程最短的 16 d,平均病程(37.81±6.25)d;研究组患者中25 例为男性、16 例为女性,年龄最大的74 岁,年龄最小的 51 岁,年龄均数(62.47±7.16)岁,病程最长的 63 d,病程最短的 17 d,平均病程(38.05±6.42)d,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病例基本情况未见有明显差别,临床表现可见为均衡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该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该研究开展于伦理委员会同意且监督条件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的是基础物理治疗方案。 具体包含:(1)气压式四肢血液循环促进:此项治疗利用气压式四肢血液循环促进装置完成,治疗前需为患者实施彩超检查,排除患者双下肢血管存在血管病变、血管畸形、血栓形成、静脉曲张等禁忌症后,为患者实施气压治疗,每天治疗2 次,每次每部位20 min。(2)温热疗法:利用热水袋或热毛巾为患者进行热敷,每天治疗 2 次,每次每部位 20 min。 (3)神经肌肉电刺激:利用电极表面对患者下肢拮抗肌肌肉隆起部位进行刺激,具体刺激强度以患者可以耐受的最大值、不引起痉挛或肌张力增高为宜, 最大不超过80 mA,3~10 kHz 中频波频率,0~150 Hz 低频调制频率,每天治疗2 次,每次每部位20 min。 持续治疗30 d。

1.2.2 研究组 以对照组患者所接受治疗方案作为基础,为研究组患者增加康复训练,康复训练需于患者物理疗法结束后、下肢痉挛肌肉得到缓解与放松情况下开展,康复训练持续治疗30 d。

1.3 评估依据

治疗结束后,利用 MAS 表、BBS 表(Berg 平衡量表)、FMA 表(简易运动功能量表)评价患者的下肢伸肌痉挛情况、 动静态下平衡功能及下肢肌运动功能,患者得分越高则代表其下肢伸肌痉挛情况改善程度、动静态下平衡功能与下肢肌运动功能越好;比较两组患者对所接受治疗方案的满意程度,其中包含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3 个选项,非常满意与满意例数占总数的百分比为总满意度。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完成对研究中相关数据的统计, 分别利用t 与χ2检验研究中所获得两组患者 MAS 评分、BBS 评分、FMA 评分及治疗方案满意度相关数据,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 MAS 评分、BBS 评分、FMA 评分比较

如表1 显示, 治疗结束后研究组患者的MAS 评分、BBS 评分、FMA 评分均明显较对照组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 MAS 评分、BBS 评分、FMA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 MAS 评分、BBS 评分、FMA 评分比较[(),分]

MAS BBS FMA P 值19.62±10.38 26.81±11.94 2.117 7 0.040 8 36.93±6.04 41.56±6.28 2.376 4 0.022 6 39.97±10.25 48.83±11.43 2.580 8 0.013 8

2.2 两组患者对所接受治疗方案的满意程度比较

如表2 显示,研究组中97.56%(40/41)患者对所接受治疗方案表示满意,较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方案满意率75.61%(31/41)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对所接受治疗方案的满意程度比较[n(%)]

3 讨论

脑卒中的致残率与致死率均较高,且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7~21 d 即进入痉挛期,出现运动异常情况,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3]。 为使脑卒中下肢肌痉挛患者的肌张力得到有效降低、提升其肌肉运动功能,就必须积极为其实施相应的治疗,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为脑卒中下肢肌痉挛患者实施基础物理治疗的同时辅以康复训练疗法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其下肢功能[4]。

基于此, 该研究为41 例研究组患者在基础物理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了康复训练,具体包含:(1)下肢体综合训练: 为患者实施针对下肢各个关节的活动训练,使之双下肢的各个关节均得到主动活动或被动活动,期间确保动作轻柔、缓慢且有节奏,在不令患者感受到疼痛的情况下使其下肢各关节得到全范围活动;利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为患者实施肌力抗组训练,注意加强对患者下肢痉挛拮抗肌的训练, 训练2 次/d,40 min/次。 (2)持续牵张训练。 每次牵拉患者下肢小肌群15~50 s,共 5~10 次;每次牵拉患者下肢大肌群 2~5 min,共 5~10 次,每天训练 1 次。 (3)促进神经发育技术:利用 Rood 技术、Brunstrom 技术、Bobath 方法、PNF 技术等神经发育技术为患者实施康复训练, 每天训练1次,30~45 min/次。 (4)被动牵拉、关节负重。 由护理人员帮助患者伸展关节、翻身,尽量使患者完成由仰卧至坐立、由坐位至站位转换的平衡训练。

治疗结束后, 研究组患者的下肢伸肌痉挛情况较仅接受基础物理治疗的研究组患者得到了更好改善,动静态下平衡功能及下肢肌运动功能亦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这是因为被动运动能使脑卒中下肢肌痉挛患者的痉挛肌肉得到有效的缓解与舒展,降低其肌张力; 主动运动能令患者的血液循环得到有效促进,增加其肌内张力, 对于患者的静脉血回流十分有利,能避免患者发生肌肉挛缩、肌腱挛缩,帮助患者建立正常运动模式,恢复其丧失的下肢功能。 与此同时,该研究中接受康复训练治疗的研究组患者对自身所接受治疗方案的满意程度较对照组患者更高,更进一步提示了为脑卒中下肢肌痉挛患者实施康复训练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康复训练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下肢肌痉挛患者的下肢伸肌痉挛情况,提升其动静态下平衡功能及下肢肌运动功能,患者对此种治疗方案的满意度亦较高。

猜你喜欢
痉挛康复训练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治疗糖尿病下肢病变的研究进展
护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痉挛痛的影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