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康复和针灸+ 康复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0-07-02 07:12胡奕波张佩陈静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偏瘫针灸下肢

胡奕波,张佩,陈静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0)

偏瘫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类后遗症,且多为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的后遗症。 它对患者行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的影响危害较大,目前对其的治疗多是通过康复性训练来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但其见效较慢,且临床效果不稳定[1-2]。 该次研究对比分析单纯康复治疗同康复+针灸治疗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效果。 随机抽选106 例2016 年1 月—2019年7 月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后恢复期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患者,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53 例), 分别实施单纯康复治疗以及康复+针灸治疗,比较治疗后的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总疗效情况。 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 患者均为脑卒中后下肢偏瘫;(2) 年龄均在30~80 岁之间;(3)能够接受康复及针灸治疗;(4)均为自愿参加该次研究,且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排除标准

(1)患有脓肿、肿瘤等其他脑血管疾病;(2)患有其他严重器官功能障碍性疾病;(3)存在意识不清、精神类疾病等。

1.3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是随机选取该院内科进行治疗的106例偏瘫住院患者。 患者的年龄均为33~79 岁,平均年龄是(52.3±5.0)岁;男、女性患者分别为 60 例和 46例;偏瘫时间均在5 个月~2 年之间,平均偏瘫时间是(12.4±3.8)个月。 数字表法对 106 例患者分组治疗,即对照组 53 例,年龄均为 33~79 岁,平均年龄是(51.9±5.2)岁;男、女性患者分别为 28 例和25 例;偏瘫时间均在 5 个月~2 年之间,平均偏瘫时间是(12.0±3.4)个月。 观察组 53 例, 年龄均为 33~79 岁, 平均年龄是(53.1±4.9)岁;男、女性患者分别为 32 例和 21 例;偏瘫时间均在5 个月~2 年之间,平均偏瘫时间是(12.6±4.0)个月。 经比较分析,两组在临床病历基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症状表现)方面的信息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者总数中的占比。

1.4 方法

1.4.1 对照组 患者采用单纯康复疗法进行恢复治疗。具体为: 首先对患者进行被动运动, 如下肢外展、内旋、外旋、屈伸等。 而后,根据其恢复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主动运动,如坐起训练、床边站立、行走训练等。

1.4.2 观察组 患者采用针灸+康复疗法对恢复治疗。即予以患者康复治疗(方法同对照组),同时,增加针灸治疗。 具体为:取足三里穴、三阴交穴、阳陵泉穴、内关穴、太冲穴、尺泽穴、解溪穴、合谷穴以及梁丘穴进行常规针灸,1 次/d,每次约 30 min。

1.5 评价标准

1.5.1 下肢运动功能评分 (1)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进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 分7 大项17小项,每项分 0、1、2 分,满分 34 分,分数越高则表明运动功能越佳。 (2)采用 MBI(改良 Barthel 指标)评分量表对患者自理能力评分,满分100 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自理能力越强。

1.5.2 疗效评分 (1)显效,患者下肢肌力基本恢复正常,能够独立行走,且步态正常;(2)有效,患者下肢肌力有明显恢复,能够接力(拐杖等)行走,且步态基本或接近正常;(3)无效,患者下肢肌力无改善,无法借力行走;(4)总有效率为显效患者和有效患者之和在患

1.6 统计方法

两组治疗数据通过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表述计量资料,进行 t 检验;[n(%)]表述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

经过治疗,观察组的Fugl-Meyer 运动评分和M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的下肢运动功能指标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治疗后的下肢运动功能指标评分比较[(),分]

组别Fugl-Meyer 运动评分 MBI 评分对照组(n=53)观察组(n=53)t 值P 值25.26±4.14 31.35±2.43 5.732<0.05 70.86±6.33 95.08±4.91 8.005<0.05

2.2 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

经过治疗,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1.13%和96.23%, 组间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康复训练是偏瘫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常规治疗手段,它能够通过对言语、肌肉、关节、生活能力等方面的训练,改善和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3]。 但由于患者病情以及自身情况的不同,导致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不稳定。 近些年来,随着中医学在临床领域中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中医治疗的认可和接受度不断提高,中药、按摩、针灸等中医治疗方法也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 将针灸用于偏瘫患者的临床治疗, 能够通过刺激穴位促进经络传导,起到开窍醒脑、理气止痛、强腰健膝、舒筋活络的功效,从而达到促进患者血液循环、调节体内阴阳两气,改善下肢功能的治疗效果[4-5]。 临床证实,在该次研究选取的偏瘫患者中,针灸+康复治疗患者的Fugl-Meyer 运动评分和MBI 评分均较高,优于采用单纯康复治疗的患者,且临床疗效(96.23%)也显著高于康复治疗患者(81.13%),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说明,偏瘫患者在临床治疗时,选择针灸+康复治疗的效果要优于单纯康复治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和恢复,提高临床诊疗效果,从而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偏瘫针灸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治疗糖尿病下肢病变的研究进展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