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732)
2016 年9 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印发,提出要立足上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的不同基础和优势,因地制宜地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纲要》强调要以沿江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载体,以大型企业为骨干,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等世界级制造业集群。 按照国家的战略思想,长江经济带的建设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优先位置;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创造良好市场环境,科学利用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统筹港口岸线资源和安排一些重大投资项目,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纲要》是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中国空间经济战略的一个重大政策举措。《纲要》的实施将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注入新动能,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推手。
现时期,中国正在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建设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长江经济带具备建设先进制造集聚区的良好基础。长江经济带有着重要的地理优势,不仅有京沪、京九、京广、皖赣、焦柳等南北铁路干线交汇,还有长江及其赣江、汉江、湘江等支流,交通便捷;有丰沛的淡水资源和储量大、种类多的矿产资源。 长江经济带还有一大批高科技的工业行业和特大型企业,不仅具备深厚的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现代工业基础, 还有现代化的大农业和发达的科学教育基础,历来是中国重要的工业集聚区。
长江经济带是整个长江流域最发达的地区,是可开发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内河经济带。 关于其建设问题,一些学界人士作过研究。 庞庆华等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长江经济带的产业结构问题,发现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碳排放、产业结构和环境规制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且两两之间的互动作用明显。 他们由此认为长江中下游各省要积极主动地利用传统优势,加强传统工业与服务业的升级改造,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同时要加强要素聚集, 针对现有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打破地方及区域间的贸易壁垒,促进资源要素在区域间合理流动与配置[1]。刘玉博、王振的研究认为,长江经济带社会发展整体水平还不高,社会保障领域发展相对不足。 长江经济带社会发展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下游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优于上游和中游地区,但下游地区各城市间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一些重要城市社会均衡领域整体发展不足,有必要推动中游城市群社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2]。 李储、徐泽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的政策变迁问题,认为长江经济带的政策变迁不仅是区域的政策变迁,更是国家宏观战略逐步形成的过程,长江经济带的初期政策更多表现出被动应急和有限回应的特点,后期政策变迁的重要推动力来自党政领导者,问题和目标导向进一步形成了应急、预防、回应和守成等政策设置模式,未来长江经济带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3]。吴传清等讨论了2017~2018 年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研究新进展,认为长江经济带产业整体发展研究聚焦于产业结构、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产业绿色发展等议题;长江经济带服务业发展研究聚焦于旅游业、物流业、金融业发展等议题;而农业则聚焦于农业生产效率等议题[4]。张启春、梅莹使用ROXY 指数模型及PLS-SEM 模型,研究了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城市内部人口空间分布的“逆城市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均出现了人口由中心城市向外围扩散的“逆城市化”现象,而户籍、家庭责任、净收入、社会融入与人口“逆城市化”意愿显著负相关,土地权益、迁入地子女教育与人口“逆城市化”意愿显著正相关,医疗保障负向影响人口“逆城市化”意愿,但结果并不显著。 作者据此提出,要进一步推进居住证制度,实现人口的双向自由流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策略[5]。
前述文献从不同角度探究了长江经济带整体经济水平、人口迁移、政策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但是从中国建设制造强国大背景出发,探讨长江经济带先进制造集聚区建设的研究成果较为少见。 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在长江经济带建设先进制造集聚区的现实背景和路径。
建设先进制造集聚区,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而长江经济带已具备这方面的实力。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 省市,涉及100 多个地级市,面积约205 万平方公里,是生态地位重要、综合实力强劲、发展潜力巨大的地域。 在核心经济指标上,其地区生产总值、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流出等都有较好的表现。 图1 展示了2010 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动情况。
由图 1 可以看出,2010 年至 2018 年间, 长江经济带11 省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体量巨大, 且增长率一直呈上升趋势。 特别是江苏和浙江,属于经济大省,其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一直领先。 江苏下辖13 个设区市,全部进入中国百强城市名单,这在中国各省份中是独一无二的。江苏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省份,人均GDP、综合竞争力、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均在中国各省前列,成为中国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 根据《2019 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江苏省2019 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3607 元,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4.3:44.4:51.3;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74125.9 亿元,占GDP 比重达74.4%;年末城镇化率达70.61%,比上年提高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400 元,比上年增长8.7%;全省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697 元,比上年增长6.8%。 出口总额27208.6 亿元,同比增长2.1%;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22393.6 亿元,增长4.9%;占进出口总额比重达51.6%,超过加工贸易14 个百分点。 2019 年,江苏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且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增幅,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23.8%,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更是达到46.5%。 此外,江苏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出口额7284.2 亿元,增长12.8%;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6.8%,对全省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147.3%。 显然,江苏经济社会综合竞争力已达到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
图1 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地区生产总值变动图(单位:亿元)
除江苏外, 处于中下游地区的上海、 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省市都具有沿海和沿江的双重地缘优势,是中国对外开放前沿阵地,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十分优越。 浙江的GDP 总量排位一直位居全国前列,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0余年位居中国榜首,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20多年位列全国第一,是国内外公认的中国民富第一省。浙江民营经济活跃,海洋经济产量高,百强县比例大,是中国省内经济发展程度差异最小的省份之一,产业结构更偏向于轻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如纺织服饰、食品、电子商务、旅游和金融,这些产业容纳了巨大的劳动力,对增加居民收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有极大影响。 湖北、湖南是中国中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发达。 湖北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交通发达,经济基础好,也是中国重要的老工农业生产基地之一,产业生产能力强,固定资产存量较大,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较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中部6 省一直位居前列。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长江中下游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四通八达的陆路、航空交通构成了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热量充裕,有着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 同时, 长江中下游各省市的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达,人力资源丰富,人口素质较高,资本雄厚,生产技术较先进,市场容量大,有着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良好基础。
长江上游,以重庆、成都两个国家级中心城市为核心, 形成了包括数座大中城市的成渝城市群,这是中国科技发达、工业基础优良的最为重要的城市群之一。 重庆、成都处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布局的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处,环境资源禀赋优,综合承载力强,交通体系完备,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 成渝地区是西部经济基础最好、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 四川工业门类齐全,优势产品众多,其冶金、机械、化工、航空航天、电子、核工业、建筑材料、食品等行业都较发达,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 重庆是西南地区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也是长江上游金融、科创、航运和商贸物流中心。 重庆拥有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内陆首个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以及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等物流中心,是中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已形成了农业农村、金融、商贸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体系。 重庆还拥有“智博会”“西洽会”“云计算博览会”“渝交会”“汽车工业展”“西部农交会”等大批展会,是长江上游地区的“会展之都”,先后荣膺“中国十大影响力会展城市”“中国最佳会展目的地城市”等称号。 现在,成渝城市群山水相连、文化一脉,居民生活贸易往来紧密,教育、技术、劳务等方面的合作日益加强,一体化发展趋势日渐明显。
可见,无论是中下游还是上游地区,整个长江经济带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水平高,教育科技发达,具备支撑先进制造集聚区建设的良好基础。
制造业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判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标志。 一个现代化的强国,其制造业必定发达,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一定较大。 按照生产过种中所使用的物质形态,制造业可划分为离散制造业和流程制造业。 在新工业革命背景下,无论是离散制造还是流程制造,都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移动应用等新一轮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制造业革命和转型已进入实质阶段。 智能制造成为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实践模式,且已经引发制造行业的广泛关注和推崇。 在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制造业需要实现生产过程的高度透明,达到设备网络化、数据可视化、现场无人化和文档无纸化,做到端到端的集成,建成基于工业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智能工厂。 中国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推出了一系列制造业发展战略规划,如《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 (2016-2020 年)》《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等,这都是应对新工业革命挑战、 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振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整个长江经济带发达的制造业,给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我们可以从制造业从业人员、重要工业产品产量等方面分析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发展现状。 长江经济带108 个地级市制造业从业人员数量分布情况如表1 所示。
表1 2018 年长江经济带108 个地级市制造业从业人数 单位:万人
由表1 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集聚了一大批制造业资源丰富、实力雄厚的城市。江苏、浙江、湖北、四川等都是制造业从业人员聚集较多的省区,苏州、无锡、南京,杭州、嘉兴、宁波,武汉、襄阳、宜昌,长沙、株洲,南昌、宜春、赣州,贵阳,昆明,成都、绵阳、德阳等都是制造业发达的核心城市,是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发展的支撑点。 下游地区的上海、江苏、安徽是中国制造业发达地区。 上海的制造业体系完备,既能生产轻工业产品,也能生产重化工业产品,特别是先进装备制造业,如航空航天、造船、汽车等领域在全国具有绝对领先优势。 上海制造业产品质量高,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长期居全国第一,素有“上海制造”的美誉。 上海也有一大批在国际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制造企业,如上海汽车集团、中国宝武钢铁集团、上海医药集团、光明食品集团、上海电气集团、复星国际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华谊集团等。 江苏是中国制造业大省,在《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百强区发展报告(2019 年)》中,江苏省以 25 个县市的大比重优势进入百强, 占足了总数的25%。 江苏的芯片制造、集成电路、纳米技术产品等产量在中国稳居第一。 安徽也是制造业大省,2018 年的世界制造业大会就在安徽召开。 安徽已建立起门类齐全、项目配套能力较强的现代制造业体系,福布斯“世界500强”分布的49 个行业中,大多数在安徽都有着良好的产业配套基础,都能找到理想的对口企业和合作伙伴。安徽具有优势的制造业行业包括汽车及工程机械、家电、电子信息、新型建材、能源及原材料等,特别是工程机械行业在全国排名前3 位,汽车产销量在全国排名前6 位。 汽车行业的江淮汽车、奇瑞轿车、安凯汽车、合肥昌河、星马专用车等均是国内知名生产企业和企业集团, 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电器行业拥有美菱、荣事达、海尔、美的、科龙、西门子、日立、三洋等一批知名企业;铜陵的电工薄膜和电子铜材,马鞍山的磁性材料,安庆的电子陶瓷,淮北的电子铝箔等都是国内有影响力的行业;新型建材行业的海螺型材、国风塑业、安徽百通、芜湖华亚等,其产品在国内市场上享有很高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
中游地区的湖北是国家老工业基地之一,装备制造业是其重要的支柱产业,湖北的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食品、装备制造、建材、纺织等八大产业是其重要的支柱产业, 拥有50 多个中国名牌产品,60 多个中国驰名商标;同时还拥有一大批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如东风汽车集团、中国宝武武汉总部、大冶有色金属集团、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宜昌兴发集团、福星集团、中国航天三江集团、华新水泥、三环集团、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金盛兰冶金科技有限公司、 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等。湖南是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产业最具代表性的集聚区,是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产业基地,其产业聚集度高、产品种类齐全、产业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产品竞争力强、国际化程度高、产业链相对完整。同时,湖南还拥有一批有影响力的制造企业,如湖南华菱钢铁集团、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湖南建工集团、五矿有色金属控股、三一集团、蓝思科技集团、中联重科股份等。江西的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和现代智能家电产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是其优势制造行业, 这些产业基础较雄厚、知名度高、市场前景好、后续爆发力强,在全国位居重要地位。江西也拥有一批上榜中国500 强的制造企业,如江西铜业集团、江铃汽车集团、正邦集团、江西方大钢铁集团、新余钢铁集团、双胞胎集团、江西省建工集团等。
长江上游的重庆是中国老工业基地和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拥有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中国国内最大的汽车产业集群,形成了装备制造、综合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费品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重庆还是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全球第二大的手机生产基地。 四川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五大产业是优势产业,同时其航空与燃机、轨道交通、节能环保装备、 智能制造等高端制造业发展基础良好。 四川同样拥有一批中外驰名企业,如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鸿富锦精密电子(成都)有限公司、攀钢集团、通威集团、川威集团、西南水泥、四川九洲电器、成都飞机集团等。 贵州的优势制造业是化工橡胶、军工航天、铝锭电解铝、医用制造、精密数控装备及功能部件、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子元器件和电子信息产品、石油开采装备、农业机械及其他特色装备、基本化学原料制造等,其著名的制造企业有瓮福集团、贵州开磷控股集团、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振华电子集团、黎阳飞机制造、贵州铝厂、益佰制药等。云南的优势制造业是医药、化工、钢铁等,其著名的制造企业有云南白药、云天化集团、昆明钢铁、云内动力、昆船设备、一汽红塔汽车等。 这些都是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建设的重要基础。进一步的,可将长江经济带主要工业品产量的数据列示如下(见表 2)。
表2 2018 年长江经济带主要工业品产量
从表2 可以看出,重庆、四川、浙江、江苏是手机的重要生产地,江苏、四川、安徽等是彩电的重要生产地,浙江、江苏等是金属切削机床的重要生产地,江苏、安徽、湖北等是粗钢的重要生产地,浙江、江苏是布的重要生产地,浙江、江苏、湖南是机制纸及纸板的重要生产地,湖北、贵州、四川、云南是农用化肥的重要生产地,江苏、浙江、上海是初级形态塑料的重要生产地。 现在,中国制造业年增加值已突破了30 万亿元, 制造业增加值占全世界的份额达到了28%以上, 成为驱动全球制造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在全球500 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 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 这其中,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长江经济带丰富的制造业生产资源和强大的制造能力是建设先进制造集聚区的重要支撑力量。
长江经济带先进制造业生产资源十分丰富,基础雄厚。 一个国家或地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是需要支撑背景的,在中国,这种支撑背景可表现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火矩特色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等。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国家高新区)是科技型工业园区,由国务院批准成立,一般设在知识与技术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 国家高新区依靠国内的科技和经济实力,以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条件为依托,享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 通过生产和营商环境的优化,不断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国家高新区是一个地区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支柱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火矩特色产业基地,是列入国家火矩计划内培育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它依托技术水平高、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大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特定的地域建立,其目标是加强科技部与地方政府的合作,调动社会各界力量,集成优势资源,培育区域优势产业。 而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其生产经济活动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 高新技术企业必须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必须持续进行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从而推动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因此,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火矩特色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企业等是建设先进制造集聚区的重要基础。表3 列出了反映长江经济带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建设基础的国家高新区、火矩特色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情况。
表3 2018 年长江经济带先进制造业发展基础分析表
由表3 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现已拥有较多的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火矩特色产业基地和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至2018 年底,全国共有168 个国家高新区,长江经济带占了近一半,江苏、湖北、江西等省市更是高新区建设的大户。整个长江经济带集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2 万多家,从业人员达到900多万。 2018 年底,全国有共计439 个火矩特色产业基地,长江经济带占了244 个,占比超过50%,且基地内拥有的企业数、创造的工业总产值、研发人员数、研发经费内部支出等都有良好的表现。
根据赛迪顾问发布的 《2019 中国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和《中国先进制造业品牌500 强白皮书》,2019 年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指数综合排名前10 名中,长江经济带的上海、苏州、武汉、杭州、南京、宁波入选,占据大部分比重。 上海制造业发展水平最高, 位列中国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50 强榜首。 由于率先进行智能化改造和产业结构升级, 上海已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对其邻近地区制造业产业链构建及经济发展正发挥着显著的带动作用。 上海市有34 家企业入围制造业500 强,这些入围企业的规模体量大、创新活力强、成长性高,其平均研发投入、平均营业收入规模等指标, 均高于先进制造业500 强企业平均水平。江苏是先进制造大省,其医药、软件、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工程装备等行业生产规模在全国独占鳌头,节能环保产业占全国比重达25%,光伏产业占全国比重近50%,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占全国市场份额超过30%,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3D 打印等智能制造行业已实现产业化;一些重要行业,如石化、机械、纺织等,其主体设备40%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绝大部分骨干企业实现了生产装备自动化。 江苏已进行了先进制造集群的布局,并确定了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前沿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纺织服装、集成电路、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核心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新型显示等13 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作为发展目标。
长江中游的湖北先进制造业较发达,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拥有量在全国均位列前茅。湖北已在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软件、高端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有色、化工、新材料、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和领域建成了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示范基地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国家级示范基地的工业总产值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3, 营业收入约占全省工业主营收入的50%, 工业制成品出口约占全省对外出口贸易的80%。 武汉东湖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的集成电路、显示面板、光纤光缆等战略新兴产业强势崛起,已具有世界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雏形,襄阳汽车和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汽车及军工产业聚集地,随州也已成为全国应急产业(专业车)示范基地。
长江上游的重庆是国家先进制造业重镇,其主攻方向是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 重庆的智能产业、汽车摩托车产业、装备产业、材料产业、生物与医药产业在全国领先。重庆的长安汽车是中国汽车四大集团阵营企业, 在全球有16 个生产基地、35个整车及发动机工厂;达丰(重庆)电脑有限公司是台湾广达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是全球第一大笔记型电脑制造商,这使得重庆得以有“笔记本之都”的美誉; 太极集团是中国著名的医药制造企业,“太极”是中国首批驰名商标,现有中西药品种1500 多个,全国独家生产品种50 多个,连续15 年入围“中国企业500 强”; 重庆机电控股集团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综合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并连续多年跻身中国企业500 强;力帆集团是以汽车、摩托车和发动机生产为主的大型民营企业,是中国首家上市A 股的民营乘用车企业;重庆京东方,主要生产屏幕面板及相关触控面板, 是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生产商,是京东方在西南地区最重要的生产基地。
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以及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 也是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支撑力量。 长江经济带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以及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布局状况见图2。
由图2 可知,长江下游的上海、江苏、浙江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数明显多于中、上游地区,四川的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也较多;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在整个长江经济带分布较为均衡。 众创空间是创新型孵化器,它能够有效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国家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和高校、科研院所的有利条件,盘活利用政策工具、仪器设备、闲置厂房等资源,降低创业成本和门槛,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建设,促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开放共享。 生产力促进中心, 则是一种非营利性的科技服务实体,它组织技术、成果、人才、信息等资源进入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以各种方式为企业提供服务,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生产力促进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高生产能力的重要力量。
图2 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建设基础状况图
在长江经济带, 上海具有明显的科技优势,是全球领先的知识创造与传播中心、前沿技术的研发集聚中心、高科技先锋企业的中心、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中心以及全球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中心,在前沿科技的创新研发和关键技术上具有全球影响力。 长江中游的武汉有明显的科教优势,被批准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其在大科学装置、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双一流”大学建设等多方面均获得国家支持。 现阶段,武汉有一批在国际国内有重要影响的高校,有大批科研设计“国家队”,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光谷”的崛起都有赖于科技创新。对于现在和未来经济的发展而言,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复兴大武汉,科教优势也将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上游的重庆,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庆实行“一区多园”发展模式,不断集聚高水平创新载体,汇聚创新创业人才。 重庆建设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了多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并正在建设应用数学中心,这个中心的建成将汇聚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科学方面的优秀人才, 打破单位界限和学科壁垒,推进数学与工程应用、产业化的对接融通,满足先进制造、 智能交通等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解决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数学问题,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应用落地。所有这些成就都将助力先进制造集聚区的建成。
前文的分析显示, 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状况为先进制造集聚区的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成为长江经济带先进制造集聚区建设的现实背景。根据现时期长江经济带的状况,未来应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长江经济带先进制造集聚区建设; 依托先进制造业既有优势,特色定位,错落布局;强化需求牵引,加强技术协作,有序协同发展。
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上,中央政府强调,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不搞大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打造绿色生态走廊。现时期,长江经济带上的各省市均有自己的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各自为政,重化工业在沿岸高度密布,化工企业、钢铁基地、炼油厂以及下游大型石油化工基地,产生了巨大的污水排放量,给长江经济带环境承载力造成极大压力。 同时,由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大量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资源向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快速集聚,这使得长江沿岸城市的生产资源过度集中、负荷过重,地域内、不同地域间发展很不平衡,发展水平差距明显阻滞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形成。
所以,长江经济带先进制造集聚区建设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而是必须在国家关于长江经济带总体发展战略的框架下进行。这就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打破行政地域界限,统筹长江经济带先进制造集聚区建设方案,加快推进先进制造集聚区建设。可以成立省际、部际联络协调机构,协调长江经济带先进制造集聚区的建设议题。 要强化系统论思维,增强大局意识、全局意识、未来意识,以全流域一盘棋的思想,部署各地区、各城市的先进制造业发展。 应不断消除行政壁垒,优化各地区先进制造业资源和要素配置,通过产业转移、人口集聚,实现先进制造业资源的有序流动和目标性集聚,达到不同特色、不同规模、不同地域城市的结合,形成长江上、中、下游新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格局,助力全球领先水平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的建成。
长江经济带先进制造集聚区的顶层设计要着眼于未来,做到目标明确,层次分明;既要有最高层级的宏观指导思想,又要有中级层面的衔接有序的布局规划,还要有落地实施的行动方案。 要做好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集聚区建设规划,坚持市场为导向,科学划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有效避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建设要在中央统一规划下,注重与各城市、各行业协会、各企业的沟通,减少政府行为的盲目性,降低市场扭曲程度,保证决策科学性,保障生产资源畅通流动,降低集聚区建设中的风险与成本。
长江经济带上的各省市都有各自的产业优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也都有显著差别;与此同时,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市场分割明显,行业同质和产业竞争过度,严重阻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大大削弱了产业发展的协同性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互补性,不利于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的建设。 因此,要在顶层设计框架下,根据各地区的产业发展状况和优势,进行不同特色定位,促成不同先进制造产业集群的连片发展。
长江经济带不同城市先进制造业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如长江下游南京的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电子及通讯设备和智能装备制造等;徐州的重型机械、太阳能级多晶硅制造等;苏州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纺织、电气机械及器材、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通用设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化学纤维制造等;常州的智能装备、新材料、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信息通讯设备、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半导体新光源、太阳能光伏、可再生新能源、 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制造等;泰州的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化工及新材料等;宁波的绿色石化、汽车制造、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软件与新兴服务、关键基础件(元器件)、智能家电、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衢州的氟硅新材料、动力电池、特种纸、电子化学品、空气动力和掘进机械、输配电、交通装备、电子信息、新型建材、金属制品等;蚌埠的新型显示、光伏玻璃、特种玻璃、泛石英材料等;铜陵的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材料、轨道交通零部件、智能机器人等;马鞍山的机械装备制造、冶金装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机床、刃模具、铸锻件、环保及其他设备制造等。由此,下游地区可建立以计算机及电子设备、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为核心产业的、技术资本高度密集的先进制造集聚区。
长江中游城市的优势和特色先进制造业包括:南昌的电子信息、航空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景德镇的航空制造、新材料与高技术陶瓷、太阳能光伏、LED 半导体照明、生物和新医药、清洁汽车和动力电池等;赣州的有色金属及新材料、非金属矿及新材料、机电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鹰潭的铜冶炼及铜材精深加工、网络智能水表制造、微型元件制造等;宜春的锂电新能源、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黄石的装备制造、智能模具、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宜昌的汽车及零部件、数控机电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高端船舶制造与船用动力装备、电力装备及器材等;荆州的装备制造、轻工建材等;襄阳的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产业等;株洲的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自主可控计算机及信息安全、航空航天、新能源装备、高分子新材料、先进硬质材料等。由此,中游地区可建立以新材料、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数控机电装备等为核心的先进制造集聚区。
长江上游城市的优势和特色先进制造业有:德阳的清洁能源装备、通用航空装备、工业机器人制造及集成应用等;绵阳的电子信息、汽车产业、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广元的新材料、清洁能源化工、机械电子、生物医药等;攀枝花的先进材料、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六盘水的轨道交通专用设备、关键系统及部件、新能源动力电池、煤化工及其深加工、新材料等;铜仁的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新型建材、大数据、节能环保等;昭通的矿冶精深加工、电子信息等。 故而上游地区可建立以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化工、机械电子、清洁能源装备等为核心产业的、 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先进制造集聚区。
在建设先进制造集聚区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市场规律,依托各地产业优势和生产资源状况。 要根据不同城市先进制造业的优势和特色,统筹协调建成若干先进制造集聚区,如长江下游先进制造集聚区、长江中游先进制造集聚区、长江上游先进制造集聚区。 可以推进现有的制造业产业集群连片发展,逐步形成规模更大、级别更高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产业集聚区。要加强相邻城市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的协调,在全流域的顶层设计下解决好各城市产业间的矛盾, 合理确定各地区的发展规模和方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远近结合、特色发展,做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实现目标有别、错落布局,有效避免先进制造业发展中的同质化和过度竞争。
现时期,长江经济带水道运输发达,但航运企业效益差,人才缺乏,不少航运企业生产运营面临困境。长江经济带有众多的自然保护区、贸易口岸、自由贸易区等,这些保护区的设立限制了某些产业的发展,一些项目无法上马。 同时,长江经济带行政区经济特征突出,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各自为政,使得生产要素难以自由流动,一个产业得势,可能引来纷纷效仿,产业重复布局严重,给产能过剩留下隐患。 由于紧靠长江,沿江地区港口经济发达,密集的港口又使得港口经济的拉动和辐射作用受限。 特别是作为连片先进制造集聚区,长江经济带的现代化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完善,技术合作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建设长江经济带先进制造集聚区,必须强化需求牵引,克服阻滞经济发展的各种羁绊。
国家对于长江经济带提出的发展战略,是利用系统论思维,统筹各地改革发展政策、各项区际政策、各领域建设、各种资源要素。 建设先进制造集聚区,需要加快新基础设施建设,超前布局长江经济带的航空、公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特别是要加强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新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都市圈、城市群的辐射能力。 要提升沿江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大脑、智能城市安防能力,加快长江经济带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建设,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城际联通,扩大城市群和都市圈的产业承载能力及经济承载能力,增强其包容性。 应针对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建设的要求, 进一步开放长江经济带基建领域,扩大投资主体范围,有效推进PPP(公私合作)融资模式,探索高技术企业技术入股模式,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新基建投资,提高投资效率。
长江经济带先进制造集聚区建设要以建成世界级先进制造集聚区为目标,补足短板,强化优势,稳步推进。 应当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以技术推进先进制造产业集聚区的形成。 要引导和促进长江经济带高等院校、先进制造企业、相关科研机构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技术合作,以先进制造集聚区建设为目标,在充分满足各方利益需求和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开展实质性的创新合作和技术攻关。 要建设长江经济带先进制造公共技术平台,加速先进制造领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促成技术转移和知识共享,形成先进制造产业技术标准, 达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实现整个经济带先进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要建立切实有效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机制,促进长江经济带人才的流动,加强先进制造领域的员工培训,建成适应现代高科技产业发展需求的先进制造业产业职工队伍,满足先进制造集聚区建设的需要。
要加快发展长江经济带的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商务咨询、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等的全面提升,推动人工智能、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深度应用,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向先进制造领域渗透,构建全球领先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支撑长江经济带先进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 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间要加强沟通联动,相互配合协作;地方行政法规、产业发展规划要服从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整体发展目标, 做好产业转移承接和有序衔接,促进产业协同配套和产业链填平补齐,推进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的形成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