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教育改革路径探索—以中国传媒大学声乐表演专业教学为例

2020-07-02 07:58卢国文刘旭光
歌唱艺术 2020年5期
关键词:传媒大学声乐音乐

卢国文、刘旭光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渗透,我国社会开始注重对艺术性人才、综合性人才的培养,高校声乐教学业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高等学校在声乐教育方面依然存在某些不符合发展要求的教育理念或教育方式,这都会给我国声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力,影响高等学校声乐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建立与时俱进的声乐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我国高校在声乐教育方面的质量和水平,将有助于我国高校强调美育教育的重要性,适应于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

一、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综合素质偏低

近年来,高校声乐专业生源增加,但水平参差不齐,这给高校声乐教学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很大影响,无形中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再加上一部分学习声乐的学生只重视演唱技能的提高,而不重视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导致一部分学生临近毕业择业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而一些暂时走向教师岗位的毕业生,因为自身综合能力偏低而无法胜任教学,不能成为合格的声乐教师。

(二)教学模式过于传统,教学实践缺乏沟通

由于声乐专业的学科特点,长期以来,声乐教学一直采用“一对一”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每个学生入学后演唱的程度和存在的问题都不一样,学生在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这对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但是,在当今的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存在着声乐课堂教学效率低、人才培养急功近利等现象,这些现象与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模式过于传统等问题相关②。并且,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不够。甚至,在传统门派观念的影响下,学生与其他教师之间不敢听课交流;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声部、唱法认定过于主观臆断,缺乏客观认识,限制了学生创新演唱和多渠道发展的空间。

(三)课程设置单一,限制学生多元发展

教学课程的合理设置是声乐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但目前仍存在着课程设置单一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抑制了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通常,高校的声乐专业课程标准设置包括声乐主科、视唱练耳、基本乐理、音乐史、和声、曲式、钢琴基础等,但仅仅这些课程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由于缺乏由学生主导、教师组织负责的中外作品及剧目改编的舞台实践性课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被充分调动,不利于学生今后步入社会。

(四)缺乏表演机会,基层演出实践不足

声乐表演作为音乐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带来了视觉、听觉和精神上的享受。声乐学习最终是要通过舞台展现在大众面前的,因此舞台表演对于声乐教学也是十分必要的环节。在声乐教学中融入舞台表演,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声乐表演,也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舞台思维的培养。而当今一些高校由于硬件设施不达标或教学理念陈旧,对于舞台演唱实践的重视程度不高,很多学习声乐的学生只是在学校上课,却得不到校内外各种舞台实践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的发展将会受到一定限制。同时,这些年一些高校师生除了热衷于电视节目、演唱会、商业演出外,很少到农村、工厂、学校等社会各行业体验生活,导致基层演出实践欠缺,也使他们不能很好地认识“我们的音乐艺术为谁服务”的问题。

二、中国传媒大学声乐表演专业对于声乐教育改革路径的探索

(一)深化招生改革,提高录取标准

近年来,中国传媒大学的声乐表演专业逐步对招生规模、考试内容与形式、招考机制和录取标准进行改革,目的就是让真心热爱歌唱、综合素质高且具有培养潜质的学生通过严格的选拔,最终得以录取。这既贯彻落实了党和国家关于高考改革精神要求,也呼应了社会对声乐表演专业人才加强文化素养的呼声。

1.调整考试方式

从2015年开始,声乐表演专业在复试中对考生的要求有了新的变化—其中一首作品演唱须带有形体或剧情角色表演,如所选曲目不适合进行形体或剧情角色表演,则加试舞蹈片段。并且,在招生简章上明确要求考生不化浓妆和不穿演出服装③。

从2019年开始,中国传媒大学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艺考”改革。《中国传媒大学2019年艺术类本科专业招生简章》指出:从2019年起,所有报考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类专业的考生,都必须参加初试环节的文化素养基础测试。此次招生改革的相关措施中,最具突破性的是为专业能力特别突出的考生(报考音乐表演等专业的考生)开设绿色通道,对其初试合格标准按提交作品评定的等级进行调整。而在复试和三试中采取面试的方式对考生的声乐演唱能力、音乐基础素养和综合能力进行考查。

2.完善考官队伍

目前,很多高校在声乐表演专业的招生时所聘请的评委大多是本校教师,而中国传媒大学声乐表演专业从2010年招考开始,除了本校声乐表演教研室的教师参与外,还聘请了业界著名的声乐教授、歌唱家、作曲家等专家。校内与校外评委一起参与面试环节,不仅有助于保证考试公平,也有利于对考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查,进而选拔出真正优秀且有潜质的考生。

3.提高录取标准

从2010年招收声乐演唱专业开始,中国传媒大学声乐表演专业的录取方法一直是“在考生实际高考成绩达到学校分省确定的录取分数线的情况下,按照专业考试成绩排名从高到低择优录取,专业考试成绩排名并列的按实际高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④。而从《中国传媒大学2016年艺术类本科专业招生简章》可以看出,自2016年开始,声乐表演专业的录取办法变为“在考生文化折算比值达到学校确定的本专业最低折算比值情况下,按照综合分(综合分=文化折算比值+专业折算比值)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2019年,中国传媒大学进行“艺考”改革,声乐表演专业录取办法也发生改变。即,“在考生文化折算比值达到0.6且不低于艺术类省控线的情况下,按照专业排名择优录取。专业排名相同,按文化比值择优录取。”⑤

(二)重视主科教学,改革教学理念

高校在专业声乐教学中一直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中国传媒大学声乐表演专业在专业主科教学上也以“一对一”传统授课模式为主,并配以小组、集体授课形式。教师们在十分重视专业主科教学的同时,积极深化改革教学观念与手段,在系统讲授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兼顾流行作品演绎,将技巧性、艺术性、流行性进行结合,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1.坚持自由与包容的理念

在传统的高校声乐课堂中,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比如,一个学生进入专业后,大多数情况下,本科阶段都不会更换教师或者更改唱法,不许在校内甚至校外找其他声乐教师上课等。而在中国传媒大学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中,这些现象是不存在的。

刚进大学时,系里会给予学生和教师双选的机会,并且允许一、二年级的学生根据自己意愿提出申请,参考实情更换专业主科教师。而教研室的教师们一致同意摒弃传统声乐界所谓的“门派之别”,每位声乐教师的主科课堂都向全专业学生开放,学生们可以进琴房听课并进行交流。

2.实行“声乐教师负责制”

中国传媒大学声乐表演专业实行“声乐教师负责制”,即声乐教师要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日常生活、深造就业进行指导、关心与规划。“声乐教师负责制”并不意味着教师高高在上,而是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从学生出发。教研室的老师们在对学生的教育方面,不仅要做到“身入”,更要努力做到“心入”与“情入”。除此之外,每位声乐教研室的教师都需要认真负责地做一届学生的班主任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专业教学中,教师们会打破传统唱法的分类理念,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演唱能力和兴趣优势,拓宽他们的演唱发展方向。比如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出现了很多唱法转型成功的例子。2012级一位同学以民族唱法考入后,经过四年的努力学习和大胆尝试,毕业后进入美国伯克利波士顿音乐学院音乐剧专业深造;2014级一位同学同样以民族唱法考入,在学习民族声乐的同时兼顾流行声乐的学习和演唱,2018年她以练习生的身份参加女团竞演节目“创造101”,最终获得出道资格,加入女子演唱组合“火箭少女101”。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多专业联合实习

中国传媒大学拥有一流的传媒专业与设施,而声乐表演专业立足于学校优势,和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各专业(包括艺术团)进行密切合作,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传统的“一对一”声乐课堂里,学生的学习常常凭靠自己的悟性与感觉,而对于自己声音的特质与不足很难及时体会。而在中国传媒大学声乐表演专业,教师会不定期地带学生进入录音棚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声乐演唱的进步。在录音棚里,学生通过对自己声音的客观聆听,在歌唱咬字、歌曲演唱完整性、歌曲二度创作、歌曲整体演唱风格与情感定位等方面能够直观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更好地与声乐教师探讨下一步的学习计划。

在每次其他专业的大型艺术实践中,声乐表演专业会跟校内的其他专业,如音乐编辑、音乐传播、电子音乐制作、录音艺术、播音主持、摄影等,进行联合实习。学生除了在舞台经验、演唱与表演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外,还可以与其他专业同学进行沟通与配合,从而学习到许多专业外的知识,并收获友谊。

(三)依托学校资源,创新优化课程

中国传媒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语言艺术类行业特色大学,声乐表演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依托学校资源,为本科生开设了演艺经纪、音乐版权政策与法规、录音技术与艺术、化妆基础、形体表演等具有传媒特色的选修课程。而声乐表演教研室的教师们也创新优化了一些声乐表演专业的相关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创立声乐表演教学实践课程,让学生具备声乐教学知识和技能

声乐表演专业不仅要对学生的演唱能力进行培养,更要对其声乐教学的能力进行启发与构建。在这个时代,能够成为高精尖的声乐表演人才实在是凤毛麟角,而整个国家与社会对于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量是相对较大的。声乐表演教学实践这门课程由笔者之一(卢国文教授)创立,为大三年级学生的必修课。这门课程,由大三学生对大一学生进行“一对一”简单的声乐辅导(练声+歌曲辅导),重点考查大三学生的“教”,而非大一学生的“唱”。任课教师会从声乐教学仪态、教学理论、教学曲目选择、教学态度和教学灵活变通能力等方面对大三学生进行指导点评。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提升了钢琴伴奏能力与个人演唱能力,增强了对声乐演唱教学的思考和认知,为毕业后的就业做了很好的专业技能铺垫。

2.开设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课程,提高艺术修养

在大多数高校,学校给声乐专业学生开设的音乐历史文化类公共课程,以中、西方音乐史为主,而中国传媒大学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师给本专业和全校学生还开设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课。本课程的开设对于音乐专业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包括 民族历史简介(历史发展、宗教信仰、民俗、语言等)、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器乐、少数民族音乐特征等具体内容,以PPT课件展示文字、音频、视频等,平时考核以视唱民歌和论文写作为主。每讲到某个民族的音乐,要求学生熟唱两首以上该民族民歌,每上两周课提交一篇学习论文,并且开展一次论文点评讨论会。在课程结束后的暑假或寒假,由教师组织、带领学生(包括录音、摄影专业的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联合实地考察,指导学生详细制定考察计划文案,包括考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项、方法等。考察结束之后撰写考察报告,整理剪接视频、音频及文字资料⑥。

3.创新意大利语语音、德语语音课程,规范语言

中国传媒大学声乐表演专业的声乐意大利语语音课和德语语音课,由声乐表演教研室的教师授课。授课对象不仅面向美声唱法的学生,还有民族声乐、流行唱法和音乐剧方向的学生。任课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海外留学经历,还具备规范且灵活的外文朗读和演唱能力。课程教授内容以语言在声乐作品中的运用为立足点,教授初级音标、语法和简单对话,启发学生在声乐作品中对于语言的灵活与准确运用。而在教授声乐外语语音的同时,教师也会向学生讲解歌曲所反映的文化背景。课程最后的考查方式以面试、笔试和结课音乐会为主,其中面试与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外语语音的拼写、翻译,以及运用外语自我介绍与简单对话的能力。结课音乐会上的声乐表演者与钢琴艺术指导均为上课学生,而在形体表演、舞台布置、曲目编排、服装道具等方面也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的。通过对历届声乐专业学生学习声乐外语语音课程结课音乐会的观察,我们欣喜地发现音乐会曲目不仅有传统的独唱作品,还有重唱作品及自编自导的舞台剧呈现。一些主修民族声乐、流行唱法或音乐剧的同学通过一学期的学习,逐步将一些意大利语、德语“美声”作品演唱得较为成熟,这也为他们日后进行唱法融合、跨界演唱做了准备。

4.新增形体表演课程,增强艺术表现力

对于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唱必动,动必演”,因此,声乐表演专业近几年新增了形体表演课程,由学校戏剧与影视学院的教师授课。在这门课上,教师加强了对学生眼神、手势、面部表情、舞台走位等方面的基础训练和剧目表演的练习,增强了学生声乐表演的舞台意识和自信心,促使学生的演唱更具表现力,有利于学生在舞台上立体地塑造人物形象。

(四)提供舞台机会,增强实践能力

音乐教育家张肖虎先生曾经指出:“艺术教育的学习,最好或最本质的过程是学生亲自实践。”声乐艺术教育正是通过学生亲自参与艺术实践,学习音乐艺术、体验艺术创造与情感表达的愉悦过程。⑦因此,声乐表演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舞台实践。舞台不仅是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更是教学检验的场所。中国传媒大学声乐表演专业积极为学生提供在各种舞台演唱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演唱与表演能力的提高。

1.打造专业品牌音乐会

2013年6月,“第一届‘春之歌’主题音乐会”正式举办,音乐会选取作品包含中外艺术歌曲、民歌、歌剧唱段、音乐剧唱段、影视音乐作品等,演唱形式包含独唱、对唱、齐唱、合唱和小组唱等,赢得了校内师生的好评。从此,“‘春之歌’主题音乐会”逐渐成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学生专业实践的品牌活动之一,也成为每年春天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与全校师生的美丽约定。

2.排演主题音乐会、歌剧与音乐剧

声乐表演专业师生在声乐演唱与排练这门课上集思广益,坚持在每个学期成功举办一场或多场主题音乐会。比如“红军长征主题声乐作品音乐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音乐会”“声乐表演专业研究生专场音乐会”“‘声宴’—唱响非凡”“秋日古韵—古诗词歌曲音乐会”“‘经典·传承·创新’传统歌曲专场音乐会”等。而在歌剧、音乐剧方面也成功排演了具有传媒特色的歌剧《费加罗婚礼》和音乐剧《致埃文·汉森》等。每一次演出排练,都影响着学生思想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每一次演出的圆满举行,都是对学生演唱能力和教师教学过程的肯定。

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实践

声乐表演教研室的教师们非常鼓励学生们走出校门,参加各类积极有益的实践活动。在近几年的教学培养中,多位学生在“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戏剧文化奖”“中国声乐孔雀奖”“国际声乐比赛(新加坡)”“中韩歌舞大赛”“美国古典声乐家国际声乐比赛”“国际声乐公开赛(马来西亚)”“‘神州唱响’全国高校声乐展演”“全国大学生音乐双创大赛”“北京市高校小语种歌曲大赛”等歌唱比赛中屡获佳绩,也能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国家大剧院歌舞剧《情暖天山》、“欧盟语言文化节闭幕晚会”、中国传媒大学校庆音乐剧《西区故事》、原创山歌音乐剧《江海潮》、大型音乐剧《站台》等校内外演出上看到传媒声乐学子的风采,更能看到一些学生在ICTM国际传统音乐学会会议、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上探索知识的身影。而部分学生也成功签约了“火箭少女101”“BEJ48”等女子偶像团体,还有一些学生因出色的专业能力被《爱上北斗星男友》《唐砖》等影视剧选上演唱主题曲或插曲。每一次活动与比赛,都是对声乐表演专业学生的锻炼;每一个荣誉,都是对声乐表演专业教学的回馈与肯定。

结 语

中国传媒大学声乐表演专业在近几年的教学中,一直秉承着“立足于传统,着眼于现代;精雕于技术,细琢于艺术;得益于古典,进益于流行;取材于民族,放声于国际”⑧的专业建设发展思路,逐步在招生和教学实践中深化改革,培养了一届又一届具备过硬声乐演唱技术、丰富舞台实践经验、扎实音乐理论基础、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声乐表演专业人才。近几年的毕业生不仅在国内外的艺术交流、剧目演出、学术活动和专业比赛中崭露头角,更在国内外知名音乐艺术院校里继续深造。他们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广西艺术学院等国内知名高校的研究生;也有一些毕业生以优异成绩考取国外知名高校的研究生,如曼哈顿音乐学院、伯克利音乐学院、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罗马音乐学院、费尔莫音乐学院等,继续坚持着初心与梦想。

在传媒学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声乐表演专业,在教学与实践中具有其他专业音乐艺术院校和综合类大学所不具备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短板和局限。恳请教育界和音乐界的专家们给予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以促进中国传媒大学声乐表演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为我们国家培养和输送更多更好的声乐表演人才。

(作者附言:本文曾入选“第八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暨第三届清华大学未来教育论坛”博士生论坛。)

注 释

①卢国文,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教授;刘旭光,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学士(本科导师:卢国文教授),现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硕士在读。

②陈建彬《传媒声乐表演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③详见《中国传媒大学2015年艺术类本科专业招生简章》。

④⑤同注②。

⑥卢国文《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⑦冯元元《大学声乐教学体系探讨—以清华大学为个案》,《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⑧详见中国传媒大学声乐表演专业内部资料。

猜你喜欢
传媒大学声乐音乐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A look at Britain教学设计
中传原副校长蔡翔被查,曾承诺做一位“公正廉洁领导”
孙翌飞作品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