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义
(北京积水潭医院妇产科,北京 100096)
子宫内膜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0%~30%,其中以腺癌发病率最高。外源性激素类药物、放射线污染、感染等均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子宫内膜癌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且近几年其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目前,关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1]。锌指E盒结合蛋白1(ZEB1)被发现与多种肿瘤侵袭有关[2-3],包括肝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组织中均检测出ZEB1的高表达[4]。目前,国内关于ZEB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报道较少,本研究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ZEB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不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5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1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观察组年龄40~60岁,平均(50.57±3.24)岁;已婚101例,未婚49例;已育123例,未育27例;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Ⅰ期50例,Ⅱ期56例,Ⅲ~Ⅳ期44 例;子宫肌层浸润:浸润深度≥1/2有74例,<1/2 有76例;盆腔淋巴结转移28例,未出现淋巴结转移122例。对照组年龄40~62岁,平均(50.98±3.87)岁;已婚102例,未婚48例;已育127例,未育23例。纳入标准:(1)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2)手术治疗后保存病理切片患者;(3)首次确诊患者;(4)病理类型为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5)临床资料完整患者。排除标准:(1)合并子宫内膜增生症患者;(2)妊娠期、哺乳期患者;(3)盆腔癌、宫颈癌等妇科其他恶性肿瘤患者。观察组术后病理结果均由2名以上病理科医师进行诊断。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制定的子宫内膜癌高、中、低分化标准对观察组患者标本进行病理分级,其中高分化(G1组) 57例,中分化(G2 组)78例,低分化(G3组)15例。G1组年龄42~60岁,平均(50.55±3.20)岁;G2组年龄42~61岁,平均(50.48±3.28)岁;G3组年龄42~61岁,平均(51.58±3.29)岁。观察组与对照组年龄、婚育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检测方法 取观察组15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及对照组15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研究,使用10%甲醛固定组织,石蜡包埋后以4 μm厚度连续切片,贴片后置入80 ℃烤箱内脱水,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ZEB1,所有步骤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切片脱蜡,配制磷酸盐缓冲液,抗原修复,滴加过氧化氢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滴加一抗,滴加二抗,DAB显色,复染,返蓝,逆梯度乙醇脱水,二甲苯脱水5 min,中性树脂封片待检。
1.2.2结果判读 ZEB1阳性表达可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结果基于染色强度和阳性细胞占比进行判定。染色结果评分[5]:染色强度为无显色、浅黄色、深黄色、棕色分别对应评分0~3分。阳性细胞占比评分[6]:0%、>0%~25%、>25%~50%、>50%~100%分别对应评分0~3分。根据染色结果评分与阳性细胞占比评分的乘积评价ZEB1表达情况:<3分为“-”,表示阴性结果;3~6分为“+”、7~8分为“++”、9分为“+++”,均表示阳性结果。
1.3观察指标 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ZEB1表达情况;比较观察组不同病理分级患者的ZEB1表达情况;分析观察组ZEB1表达情况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1观察组ZEB1阳性表达的典型表现 观察组子宫内膜癌组织ZEB1阳性表达的典型表现为细胞核中出现浅黄色、深黄色或棕色颗粒。见图1。
注:A为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ZEB1表达情况,箭头显示ZEB1表达于内膜间质;B为观察组子宫内膜癌组织ZEB1表达情况,箭头显示ZEB1表达于细胞核中,在腺癌上皮组织内无表达。
图1 观察组ZEB1阳性表达的典型表现
2.2观察组与对照组ZEB1表达情况比较 观察组ZEB1阳性率为6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G1、G2、G3组与对照组ZEB1表达情况比较 G1、G2、G3组ZEB1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G3组ZEB1阳性率高于G2组与G1组(P<0.05);G2组ZEB1阳性率高于G1组(P<0.05)。见表2。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ZEB1表达情况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 G1、G2、G3组与对照组ZEB1表达情况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G1组比较,bP<0.05;与G2组比较,cP<0.05。
2.4观察组ZEB1表达情况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观察组肿瘤分期越高、肌层浸润深度越深、存在淋巴结转移患者的ZEB1阳性率越高(P<0.05)。见表3。
表3 观察组ZEB1表达情况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n(%)]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源于内膜上皮组织[7],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8]。子宫内膜癌发生机制与雌激素依赖有关,多见于绝经后女性,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延长生存时间的重要措施。ZEB1是一种锌指结构的转录抑制因子,是微小RNA-200c(miR-200c)下游的靶基因之一,在肿瘤发生中受miR-200c的负调控[9]。郑国旭等[10]研究发现,直肠癌患者的直肠黏膜与健康人群的直肠黏膜相比,ZEB1表达上调明显。沈晓萍等[11]的1项体外研究显示,下调ZEB1的表达可以明显降低胃癌细胞的侵袭、转移特性。本研究对15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了ZEB1表达情况检测,结果显示,观察组ZEB1阳性率为6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ZEB1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可能具有密切联系。陈丽娟等[12]研究发现,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与ZEB1不平衡表达有一定关系,与本研究结果类似。
本研究对观察组不同病理分级子宫内膜癌患者的ZEB1表达情况进行比较发现,G1、G2、G3组ZEB1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子宫内膜癌病理分级升高,ZEB1阳性率也逐渐升高。1项大鼠模型试验结果显示,转录调节因子ZEB1表达上调的过程与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转录阻遏过程具有密切联系,ZEB1是E-cadherin直接转录的重要抑制物[13],ZEB1在人类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与 E-cadherin抑制程度密切相关,而E-cadherin抑制越强烈,上皮细胞就会逐渐失去上皮表型。RNA水平下介导ZEB1表达下调能够使E-cadherin表达去阻遏,细胞间的连接逐渐恢复[14],这充分提示ZEB1 在子宫内膜癌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肿瘤分期越高、存在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深度越深的患者ZEB1阳性率越高。分析其原因如下:ZEB家族包含ZEB1与ZEB2 两个成员,是细胞核转录因子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具有C端锌指簇与N端锌指簇,锌指簇中都具有能结合E-cadherin基因启动子中E2盒[CCACCT(G)]的特殊序列[15]。ZEB1两个锌指簇间可能存在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的同源结构域,这些特殊序列能与E-cadherin启动子中E2 盒特异性结合,通过抑制E-cadherin转录对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产生诱导作用,从而增强细胞的转移、侵袭能力[16]。
ZEB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且子宫内膜癌病理分级越高,ZEB1阳性率越高;不同肿瘤分期、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ZEB1表达具有明显差异。ZEB1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是子宫内膜癌诊断、治疗的潜在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