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英
(焦作大学法政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3)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一个免费应用软件,它以智能手机为基础,以手机客户端为依托,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目前,微信已经有了二十多种语言,覆盖了二百多个国家。据腾讯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三季度末,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已突破9.8亿,是亚洲地区用户群体最大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当前的大学校园,微信已受到当代大学生的热切追捧,早已渗透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中,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方方面面。
大学生是使用和接受微信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微信已成为大学生必备的社交工具。如今微信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充当着怎样的角色?微信对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大学生使用微信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本调查在地处焦作的三所大学开展,即在焦作大学、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理工大学选取调查对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的信度和效度,采取单盲式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即在发放问卷前不将调查目的告知被调查群体。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800份问卷,共回收790份问卷。其中焦作大学发放300份,回收300份,有效问卷298份;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发放250份,回收245份,有效问卷241份;河南理工大学发放250份,回收245份,有效问卷242份。三所大学问卷总有效回收率98.9%,总回收有效问卷781份。在问卷调查的对象中,男生320人,占40%,女生480人,占60%,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回收问卷后,对所得的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微信对大学生各方面的影响。(见表1)
表1 被调查对象基本构成
1.2.1 微信已迅速融入到大学生生活之中
调查发现,大学生使用微信范围广,频率高。在大学生中使用微信者达到733人,占被调查对象的93%,而在其他不使用微信的大学生中,绝大多数也表示“准备开通”(见图1)。在使用微信的大学生中,60%的人每天上线时间达5小时以上,全天都在线的大学生占17%(见图2)。可见,在微信面前,大学生缺乏自制力,这是一个“红色警报”。
图1 微信使用情况
图2 微信使用时间
1.2.2 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大方便了大学生使用微信
微信是基于手机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随着大学生群体中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微信在高校的发展有了充分的技术支持和扎实的基础。此次调查发现有95%的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见图3)
图3 智能手机使用情况
1.2.3 大学生使用微信的主要动力在于用独特新颖的沟通方式交流
在使用微信的动机中,调查问卷共设计7个选项,可以用多选的形式回答。调查中53%的人选择“与朋友交流更便捷”;52%的人选择“节省流量和话费”; 48%的人选择“通过朋友圈了解朋友最新动态”;43%的人选择“增加了社交机会, 结交新朋友”;23%的人选择“可添加公共账号”;20%的人选择“支持插件功能”;17%的人选择“这是一种潮流”。(见图4)
图4 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原因
微信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1.1 舆情搜集渠道弱化
在高校,舆情主要指学生的思想动态,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网络时代的到来,每个人表达思想观点的方式和渠道日益增多,高校舆情搜集渠道也变得丰富多样,如面谈、网站、QQ空间、微信朋友圈等。近年来,随着微信在高校的发展,大部分大学生成为微信的忠实用户,微信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大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也可以进行“一对多”的交流,充分体验到了丰富多彩的立体式沟通。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常常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发表在微信朋友圈,与好友分享,这就使微信朋友圈成为大学生表达个人观点的重要窗口。微信朋友圈和其它公众平台相比,私密性较强,能保护使用者的隐私权,不是微信好友,看不到微信朋友圈的相关信息及讨论内容。微信在高校的持续升温,降低了传统渠道的访问量,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获取学生信息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必须加学生为微信好友,介入大学生微信朋友圈,搜集舆情信息。
2.1.2 舆情形成和传播速度快,难于控制
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舆论传播主体多元化,主流媒体面临新的挑战。新时代,面对成百上千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处理紧急突发情况显得非常重要。微信时代,大学生是信息的发布者和获得者。多层次的信息传播机制,使信息在微信上的传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捷、直观。一些人已经习惯于接受微信好友转发的信息,觉得这种信息比官方信息更可靠。尤其是当一些突发事件来临时,微信的病毒式传播很容易影响事态发展的舆论导向。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要求其具有较高的舆情研判能力和较快的舆情研判速度。
2.1.3 师生之间的信息鸿沟进一步扩大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微信在高校的发展有了扎实的技术支撑,微信已成为大学生重要的社交平台。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人们之间现实交往趋于减少,许多大学生喜欢“宅”在宿舍,重网络交流,轻现实交往,精神世界相对封闭,活动空间进一步虚拟化。这种情况下,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减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渠道越来越少,师生之间的信息鸿沟进一步扩大。
2.2.1 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效果难以把握
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不容置疑。但现实生活中,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知识更新较少,跟不上时代进步,实践性教学不足,授课形式单一,课堂没有活力,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大学生一般不愿意参与课堂活动,这就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微信多渠道提供的海量信息对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有上课使用手机的经历,大量非主流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大大弱化了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效果。
2.2.2 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教育者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主角,牢牢掌握着话语权,具有绝对的权威。在微信环境下,大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教育者具有平等的地位,不再接受老师的思想灌输。如果教育者传授的知识得不到学生认同,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抵触,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就会受到挑战。
2.3.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挑战
传统教学方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是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和理论宣传阵地。可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内容和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课堂上传授知识外,课下还要能够通过微信与学生交流,指导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使用新媒体的意识不强,网络技术运用得不够熟练,微信的许多功能还没有掌握,还不能通过微信与学生互动,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学生厌学情绪较重。微信时代,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课上课下都要满足学生的要求,成为学生信任的良师益友。
2.3.2 辅导员面临的挑战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每天接触的人群多,负责管理的学生人数多。与学生朝夕相处,跟学生进行交流沟通非常重要。在微信视域下,辅导员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考验着辅导员利用新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微信时代,辅导员必须学会通过微信与学生交流,利用微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3.1.1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微信使用观
微信的使用丰富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与身心健康,所以,要正确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微信使用观,增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大学生要正确处理微信使用与学习、生活之间的关系,自觉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理性使用微信,遵守社会的道德操守和行为规范,自觉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增强法纪意识,不利用微信干违法乱纪的事情,不信谣传谣。同时,大学生还要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有序安排自己的时间,不沉醉和依赖微信,用正当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1.2 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是预防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的重要手段。大学生接触媒介主要是基于娱乐的目的,没有端正的态度,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指导大学生选择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提高他们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从而正确使用手机媒体。首先,围绕日常教学,开设媒介素养专门课程,让媒介素养教育进课堂,使大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增强他们对媒介传播的理性分析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其次,通过课外活动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可以组织大学生参与主流媒体组织的各项活动,举办媒介素养知识讨论,组织大学生参观媒体单位、了解社会媒体制作流程,鼓励大学生到媒体基地实习锻炼,从而增强对媒介的感性认识,不断提高媒介素养。
3.1.3 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微信独特新颖的功能为大学生提供了结交朋友、发泄情绪的平台,但使用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风险。近年来,大学校园通过微信犯罪的案件日益增多,因私人信息外泄导致的人身和财产受损现象时有发生,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必须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首先,加大预防微信犯罪的宣传力度。据调查,微信、二维码已成为泄露个人隐私信息的重要途径,乐意尝鲜的大学生经常将吃饭、穿衣、聊天、交友、应酬等图片、视频上传到微信朋友圈,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的情况屡屡发生。所以,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可在学生宿舍醒目位置的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微信犯罪的典型案例,增强大学生的防骗意识,预防微信诈骗犯罪的发生。其次,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95后大学生没有社会经验,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欠缺,不能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这就需要高校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通过开设法律素养课、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模拟法庭、到法院庭审现场旁听等多种途径,让大学生获取法律知识,了解相关媒介法律规范,提升法律素养,提高警惕性。
3.2.1 优化微信环境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结构
微信时代同以往相比,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要求更高,必须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职结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这支队伍中,应该配备有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相关专职教师、优秀学生干部等,还应该配备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通过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模式,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使校园内微信使用朝着积极的方面发展,避免微信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具体来说,学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微信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要充分认识到微信的优势和弊端,从组织层面部署工作,提出要求,评估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利用微信与学生开展互动交流,在交流中培养与学生的感情,被学生认可和接受。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全过程参与学生的各项活动,深入学生,了解学生使用微信的情况,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掌握第一手资料,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相关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学生干部和学生志愿者应该搜集具有正能量的图片、视频、短文、案例等在微信平台或微信群进行推送或转发,定期发布舆情研判信息,一旦发生重大事件,负责解释和引导工作。
3.2.2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新时代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传统教育方式下,人们普遍重视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强调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教育对象的感受。而在微信背景下,大学生的个体性和独立性突显出来,大学生可以借助微信在轻松友好的环境下与人沟通交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及时发表自己的见解,关注朋友圈好友的动态,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教育客体。
恩格斯曾经指出:“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失”①。在微信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与时俱进,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思维方式,通过微信与大学生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意识。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还要摒弃传统的教学形式,尽量使用大学生更乐于接受的图文声并茂的形式,如“一张笑脸、一个动画、一声问候、一句祝福”等。在和大学生沟通过程中,要注意摸清他们的思想症结,发现问题要及时从正面引导,促使他们成长成才。
3.2.3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使用微信的素质和能力
微信在高校的迅速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微信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必须自觉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素质。第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一线的学生辅导员应在工作之余,系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新知识结构,用鲜活的理论指导学生工作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跟上时代步伐,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索学生喜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授课效果。第二,提升媒介技术。思想政治教育者使用微信的技术和能力远不如青年学生,尤其是那些年龄偏大的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者应该虚心向青年学生请教、学习,一方面可以丰富微信使用的相关知识,便于通过微信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网络与学生平等对话、良性沟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第三,提升研究能力。在通过微信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辅导员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认真总结经验,结合日常生活中学生使用微信的情况,进行科学研究,把握舆情研判的规律,不断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积极探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3.3.1 利用微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微信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者可以通过微信,与大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第一,让微信成为教育者了解学生的窗口。随着微信在高校的发展,很多大学生都将微信作为自己的社交平台,每天逛朋友圈已成为他们的必修课,他们喜欢在朋友圈通过文字、图片、音乐等方式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微信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摸清他们的所思所想和心理需求,通过微信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与其交流沟通,对其因势利导,在获取他们信任的基础上进行正面教育和有效激励,避免他们陷入误区。第二,让微信成为思政课程的第二课堂。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大都是合班授课,学生人数较多,师生互动受限,这就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而师生之间通过微信进行的平等沟通缩小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内心的想法,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可以通过微信的群发功能群发各种教学信息和教学资料等,提高工作效率。
3.3.2 探索微信“线上沟通”与传统“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比较认可以微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并且也能接受公众平台、微信群和群聊,这就使以微信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可行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缺乏师生互动,教师不能掌握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和思想状况,以微信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正好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但微信沟通和交流又缺乏面对面讲述的效果,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积极探索微信“线上沟通”与传统“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首先,实时关注大学生的微信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育者要主动和学生互动,努力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深入学生实际,发现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积极帮助解决,做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大胆尝试微信线上沟通、线下联系的互动模式,努力提高教育效果。其次,虚心接受并归纳整理大学生的反馈信息,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通常合班上课、人数较多,课堂上师生沟通有限,效果一直欠佳。通过微信,实现师生“线上”沟通后,所有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微信与老师互动,针对课堂上的疑难问题与老师进行研究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可以在“线上”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也可以“线下”利用空闲时间向学生当面解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应对学生“线上”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找出共性问题,利用“线下”课堂时间统一答疑,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3.3.3 开通学校及部门微信公共账号,畅通学校与学生沟通的渠道
微信是一个“平易近人”的沟通平台,深受新一代大学生的喜爱,消息传递者和接收者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表达思想,提出感想与意见。因此,新时代高校及各部门也可以利用微信这个平台与大学生进行“零距离”沟通。
微信具有一个公众平台,学校及校内各部门通过微信此功能,可以申请开通自己的公共平台账号,在平台上可以推送专题信息,或者群发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也可以通过校领导、老师等的语音发布工作动态,这样通过图、文、声并茂的形式宣传学校的特色,可以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拉进学校管理层与学生的距离。大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可以主动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可以对学校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而学校各部门通过公众平台也能及时回应学生的各类诉求,听取学生关于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经常同学生进行良性互动。微信的即时性特点,能够使学生及时了解到学校的相关信息,提高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和认同度。
3.4.1 着手宏观层面的国家立法保障
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②。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网络管理立法工作,根据现实需要,修改和补充相关的法律法规,营造大学生微信应用的法制环境。
3.4.2 加强运营商环节的自主监管
在目前我国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软件运营商要加强自主监督,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腾讯公司作为软件运营商,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此基础上才能获取商业利益。腾讯公司要制定相应的配套监管措施,从技术层面加强监督。在微信平台发现的敏感信息要及时备案,并向有关部门反映。作为软件运营商,还应该从道义上尽到提醒的责任,如发现微信聊天中的虚假网址,应将存在的风险及时告知使用者。在微信升级改进过程中,要果断摒弃那些具有社会负面影响的服务。要严格审查和研判微信公众账号发布的信息,保证各类信息绿色健康。
3.4.3 建立微观层面的高校监管体制
高校拥有相对稳定的生活圈和社交圈,加强高校内部管理,必须建立健全微观层面的监管体制机制。第一,高校与运营商主动合作。通过合作,运营商根据大学生使用微信的需求,进一步改善软件功能和使用体验;高校可以从运营商处获得海量的大学生使用微信的数据,有利于提高管理微信平台的水平,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好地发挥微信环境下舆情监督的作用。第二,建立大学生使用微信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高校要强化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微信、多发布具有正能量的信息。对于个别发布违法信息的大学生,要严肃批评教育。树立文明使用微信的榜样,发挥典型示范效应,引领校园文化新风尚。第三,建立高校微信监管和研判队伍。积极开办微信交流平台,针对微信上传播的网络谣言,学校监管队伍要建立权威的辟谣平台,定期发布权威信息,还原真相,不断改善微信舆论环境。还要发挥好监管队伍的观察员作用,监管人员要主动参与微信网络互动,了解大学生的朋友圈信息,收集、分析和管理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相关信息,对有特殊倾向的大学生,耐心进行心理疏通,避免不良后果,牢牢掌握微信环境下的舆情控制权。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0.
② 习近平.把我国从网络大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EB/OL].新华网,2014年2月27日.